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染色质和染色体外DNA分子的动态三维结构调节着基本的细胞过程。然而,活细胞中特定DNA序列的可视化,特别是占基因组大部分的非重复序列,仍然是巨大的挑战。西湖大学团队开发了一个CRISPR介导的荧光原位杂交放大器系统,该系统由工程sgRNA和蛋白质三聚体结构域介导、基于相分离的荧光蛋白在CRISPR靶向基因座的组装,增强了局部亮度和信号背景比,从而实现了活细胞中非重复DNA基因组的单sgRNA定向可视化。
近年来,随着胃癌早期诊断率的逐渐提高,微创化技术日益普及,胃癌的研究热点从生存时间转变为对手术安全质量的关注。然而,由于临床情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目前仍难以进行规范的临床研究。
陕西,山东两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同签订了“药品与医药耗材集中采购信息省际共享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两省将共享药械挂网全国最低价数据,可全面进行挂网价格比对。且条件成熟后,将逐步拓宽合作省份,未来的趋势是各省共享药械最低价数据,或将全国共享。
香港大学(港大)有四位学者在2022/23年度研究资助局(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和学者研究计划中获奖,唯一一位获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奖项的黄思齐教授目前暂任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她的研究项目转移性肿瘤是临床医学现所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即利用转移细胞中的糖基化作为新的治癌诊疗法。
昼夜节律由大脑主生物钟协调控制,即使在恒定条件下也能自由运行。其核心为生物钟基因及其蛋白间的负反馈产生周期为24小时的分子节律(获2017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长久以来,领域内普遍认为主生物钟自身就足以维持昼夜节律。 罗冬根团队的新发现突破了这一传统理论。
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申办,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牵头,联合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基于MRD阴性的IB-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动态观察策略的前瞻性、多中心、单臂临床研究”(CTONG2201)广东省人民医院董嵩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
CT2201 · 开幕致辞
CT2201 · 项目介绍
CTONG2201 ·...
肿瘤微环境(TME)是一个独特的生态位,由所有肿瘤内细胞区室内和跨所有肿瘤内细胞区室的恒定串扰控制。重要的是,肿瘤内高钾对T细胞显示出免疫抑制作用。然而,作为与局部坏死相关的泛癌特征,这种离子紊乱对先天免疫的影响尚不清楚。一项新研究解释了肿瘤内高K+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抗肿瘤能力以及Kir2.1能够作为重塑TAM抗肿瘤能力的潜在靶点。
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人们所熟知的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9月14日,我们邀请到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领域应用技术专家蒲子婧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殊,云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周永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助理教授姜涛,举办「纳米见微,孔明知著」主题的 Oxford Nanopore癌症研究用户线上分享会,从实际案例中,了解更多纳米孔测序在癌症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主动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纳米级膜囊泡,携带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是细胞间通讯、疾病诊断和预后循环生物标志物的重要载体,能够将其内的各种活性生物分子从EVs母细胞转运到相关受体细胞。基于其生物发生、大小和生物物理性质,可以进一步分类(例如外泌体、微泡)。尽管极具临床应用潜力,但由于对缺乏EVs的灵敏的制备和分析技术,所以在临床转化上仍有障碍。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两步聚焦衰老的治疗理论,将衰老诱导剂与衰老溶解药物相结合,选择性地消除衰老细胞。理论上,以衰老为中心的组合策略不仅增加了抗癌效果,还降低了耐药风险,同时也降低了经典药物组合的叠加安全风险。
9月21日,由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五届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技术研讨会”将在广州召开。欢迎报名参加!
IDO1是分解代谢色氨酸(Trp)以促进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CD8 T细胞的酶,由几种内在信号通路调节。研究发现烟草烟雾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全球800万人死亡,它在体外和体内诱导正常和恶性肺上皮细胞中的IDO1。致癌尼古丁衍生的亚硝胺酮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c-Jun上调IDO1的烟草化合物,其具有IDO1启动子的结合位点。临床上,非小细胞肺癌吸烟患者表现出高IDO1水平和低色氨酸比值。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IDO1较低的吸烟者对抗PD1抗体治疗的反应优于IDO1较高的吸烟者。
近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公开了大批对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的回复,其中涉及到不少关于集采的内容。国家医保局提到三类药目前暂未纳入集采范围,分别是创新药、含濒危野生动物成分的药品、孤儿药和短缺药。
近几十年来,已有诸多研究发现了溶酶体的重要功能——参与细胞免疫、营养感知、清除受损细胞组分、降解生物大分子等诸多细胞活动。因此,溶酶体本身的损伤及活性下降,在衰老和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一直以来鲜有研究对溶酶体的修复机制进行深入探索。近日,科学家们首次揭示了溶酶体修复的核心机制——该机制将引领人们进一步探索众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尤其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退性疾病。
过去十年的关键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即生活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数百种细菌物种的集合,影响神经发育,对癌症免疫疗法的反应以及健康的其他方面。但这些群落是复杂的,如果没有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成分,与某些疾病相关的确切细胞和分子仍然是一个谜。
从今年九月,CTD创办了一个新的专栏“临床转化发明新星 CTD New Stars”, 专门为近期毕业的研究生提供了机遇发表基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系统综述。
热门活动
分享至:
-
第二届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
刚刚
时间:2025年11月14日-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2025-09-19
时间:2025年09月19日-20日
地点:北京京仪大酒店(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
[详情]
-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2025-06-12
时间:2025年06月12-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中国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大咖论坛
2025-02-27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地点: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上海浦东东方路969号)
[详情]
-
最新原创
快捷导航
热门标签
订阅Newsletter
提交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微信号:zhuanhuayixue,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
转化医学网视频号,更多有趣好玩儿、有观点、长知识的生物医药视频,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