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身性肿瘤反应性CD8 T细胞可能对PD-1 / PD-L1免疫疗法有反应。在这里,研究人员使用多个临床前肿瘤模型,发现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中的肿瘤特异性CD8细胞亚群在功能上没有耗竭,而是表现出规范的记忆特征。TdLN 衍生的肿瘤特异性记忆细胞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建立了记忆相关的表观遗传程序。更重要的是,钛白对接二磷酸腺苷酸酐断续器细胞在过继转移后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并被表征为PD-1/PD-L1阻断的真正反应者。这些发现表明断续器可以利用细胞来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
Babraham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分析技术和与细胞图谱资源进行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将观察到的由破坏的 DNA 甲基化过程引起的发育缺陷与受影响的细胞类型联系起来。
尽管时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但我们对人类大脑如何介导秒尺度时间感知的理解是有限的。在这里,研究者结合了癫痫患者的颅内立体脑电图(SEEG)记录和小鼠的回路解剖,以表明视觉皮层(VC)编码计时信息。
首先,研究者要求人类参与者执行间隔定时任务,发现VC是大脑的关键计时区域。然后,研究者在小鼠中进行了光遗传学实验,并表明VC在间隔定时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发现,VC神经元以保持时间顺序的方式激发,并以定时方式表现出增加的兴奋性。最后,使用计算模型来说明一个自校正学习过程,该过程生成具有标量计时属性的间隔定时活动。该工作揭示了VC中在秒到十秒范围内发生的局部振荡如何将来自外部世界的时序信息联系起来以指导行为。
病毒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生命形式,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病毒的认识,如RNA聚合酶和逆转录现象的发现、冷冻电镜技术发展、基因治疗载体技术等,都来源于对病毒的研究。
近日,一项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的研究发现,一种简单的双碳化合物可能是细胞出现之前新陈代谢进化的关键参与者。此发现为生物前化学(prebiotic biochemistry)的早期阶段提供了重要线索,并揭示了ATP是如何成为当今所有细胞生命的通用能量载体。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万众瞩目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了2022年获奖者名单,Carolyn R. Bertozzi博士(左)、Morten Meldal博士(中)和K. Barry Sharpless博士(右)因在点击化学领域和生物正交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共同摘得这一桂冠。
胃癌指的是原于胃部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预后较差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全球,胃癌是第二最有可能导致男女病患死亡的癌症。胃癌在东亚国家的发生率尤其普遍。男性一生中,有50分之一的机会患上胃癌。在我国,胃癌的新发病例数约占全球新发病例数的44%。
自1915年开始,诺贝尔化学奖开始对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给予肯定——1915年,此奖项被授予德国有机化学家理查德·威尔斯泰特,以表彰其对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的研究。又例如:195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因其对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胰岛素研究,而获此奖;197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克里斯蒂安·安芬森因其“在核糖核酸酶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关于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回顾近些年获奖情况,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突破,正越来越多地被诺贝尔化学奖所认可。此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透露着这样一个信号: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将更趋向与其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我们也将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来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在这项大规模的观察性研究中,研磨、速溶和脱咖啡因的咖啡与心血管疾病或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的发病率和死亡的同等减少有关,”Peter Kistler教授说。“研究结果表明,轻度至中度摄入研磨咖啡、速溶咖啡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应被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9月27日,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梅奥诊所Robert和Arlene Kogod老年中心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juvenation of the aged brain immune cell landscape in mice through p16-positive senescent cell clear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在衰老...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据诺奖委员会10月3日官方消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因其对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的贡献("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genomes of extinct hominins and human evolution" )
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是医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AD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因。其中,阿尔兹海默症约占这些病例的70%。但是目前仍未找到其发病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证实,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多种口腔致病微生物种群,并且这些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能够有效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程。
9月28日,浙江大学李兰娟和郑树森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Intratumoral bacteria interact with metabolites and genetic alteratio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生物群与宿主代谢、表观遗传和...
人类的寿命有多长?长期以来,长寿,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人们一直持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一个人的DNA会塑造他们的衰老方式,影响他们的寿命。但是,对于是否存在对寿命和寿命的真正遗传控制,一直存在争议。
最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肥胖主要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在关键的个体窗口期间受到营养物质的强烈影响,表观遗传机制调节神经发育。然而,人们对它们在建立和维持大脑能量平衡回路中的作用知之甚少。雄性和雌性小鼠下丘脑弓形核(能量平衡调节的关键位点)中产生了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甲基组和转录组,这些时间点跨越了肥胖风险发育编程的既定关键窗口的关闭。研究发现,产后表观遗传成熟具有明显的细胞类型和性别特异性,并且发生在富含人类体重指数遗传性的基因组区域中。
近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ifferent loneliness typ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brain structure in midlife: Findings from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孤独类型,认知功能和区域脑容量之间的关系。...
癌症—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已经探索了几个世纪,但与癌症相关的真菌却很少被探索。真菌存在于个别肿瘤类型中,并有助于食管癌和胰腺癌的癌变作用,但它们的存在、身份、位置和在大多数癌症类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体重控制是预防和管理肥胖和相关慢性病的主要和有效策略之一。试图减肥不仅在超重个体或肥胖个体中很常见,而且在较瘦个体中也很常见。此外,目前针对长期体重变化和在尝试各种减肥策略(WLS)后患II型糖尿病(T2D)风险的研究不足。研究人员通过各种WLS(低热量饮食,运动,低热量饮食和运动,禁食,商业减肥计划,减肥药或最后3种统称为FCP的策略的组合)减掉4.5 + kg的个体之间比较了高达10年的体重变化和24年T2D风险。
9月27日,美国癌症研究所公布2022年威廉·科利奖获奖者名单,我国科学家邵峰院士因其在细胞焦亡领域的原创性发现与其他三位杰出科学家Judy Lieberman,Hao Wu和Vishva Dixit共获殊荣。邵峰院士是自1979年以来首位基于在中国本土做出的原创科学发现而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并作为获奖代表进行主旨演讲。他们的工作发现了细胞焦亡过程中在膜上打孔的gasdermin蛋白家族(GSDM),并发现细胞焦亡可以诱导抗肿瘤免疫活性,使gasdermin蛋白家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细胞器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协助细胞进行正常工作。例如,细胞核储存了基因组DNA;而线粒体则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内质网是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基地。根据细胞是否拥有如细胞核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所有生物被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大类。这一基础概念是现代生物学分类的基石。
细菌没有细胞器,因此被归为了后者。虽然,近几年有研究在细菌中发现了高度特化的区室结构,但与真核细胞内那样结构复杂而功能多样的细胞器仍然相去甚远。那么,细菌是否能够合成与真核细胞器高度相似的结构呢?如果细菌中出现了细胞器,这些细胞器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热门活动
分享至:
-
第二届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
刚刚
时间:2025年11月14日-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2025-09-19
时间:2025年09月19日-20日
地点:北京京仪大酒店(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
[详情]
-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2025-06-12
时间:2025年06月12-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中国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大咖论坛
2025-02-27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地点: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上海浦东东方路969号)
[详情]
-
最新原创
快捷导航
热门标签
订阅Newsletter
提交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微信号:zhuanhuayixue,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
转化医学网视频号,更多有趣好玩儿、有观点、长知识的生物医药视频,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