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2019年7月26 日,世卫组织发出关于人类基因组编辑治理和监督的声明。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近日,《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相关研究。研究表明,衰老改变了小鼠的微生物组。而在某些情况下,粪菌移植可以纠正加速衰老引起的肠道生态失调。这为基于微生物组干预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办公厅 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的通知》的安排,将对建设期已经满三年的21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综合评估。
医学研究中,全球各国禁止超过14天的含有人体细胞的动物胚胎的生长或将这些胚胎移植到替代子宫中。但是现在,日本打破了传统,批准可以创造含有人类细胞的动物胚胎并将其移植到代孕动物体内。同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批准了关于在研究中使用人胎儿组织的限制措施。
近日获悉,第三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论坛与第四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将于11月份在上海联合举办,两大盛会首次聚合,旨在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优秀青年学者、行业从业者提供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一个让产学研医充分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也将极大的促进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的转化。
从少壮不减肥,老大徒伤悲,到十年肥胖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斤肥肉,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镜中颜,宽如墙。真是字字扎心!
尽管辉瑞的JAK抑制剂Xeljanz此前获得了一线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批准,然后近日该药却迎来了沉重打击——美国FDA强制要求该药在包装上增加黑框警告,警告相关患者服用10毫克剂量、每日两次的JAK抑制剂会增加血栓甚至导致死亡的风险。
提及科研圈最近的大热,小编觉得,非肠道微生物莫属了。从参与帕金森发病,到延缓“渐冻症”的进展,肠道微生物都肩负重任,而昨日,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其“功劳簿”上再次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肠道中的特定菌群--梭菌,可阻止免疫系统受损的小鼠发胖!不仅推动了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肥胖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2019年7月28日是第九个世界肝炎日,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6日在北京召开了“2019年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庄辉在会上表示,虽然中国在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肝炎流行形势依然严峻,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人数仍为全球最多。
近日,华盛顿大学和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工程师开发了一种从头设计的开关蛋白,可以在细胞中通过明确的细胞信号打开和关闭,而不是模糊的匹配信号。这种开关可以用于对活细胞进行编程,为合成生物学和细胞重编程开辟了新的道路。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肿瘤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子诱导的复杂过程,探索其机理是有效防治的关键所在,也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革新,癌症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
无需基因突变,治疗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MDC1A),是肌营养不良症的一种,属于遗传性消耗疾病,因编码层黏连蛋白α2的LAMA2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之前的研究表明,增加编码层黏连蛋白α1(LAMA1)的表达,可以帮助缓解该疾病小鼠模型的症状,但由于LAMA1基因较大,递送LAMA1基因的常规基因治疗方法难以实现。
据世卫组织7月的最新报告,肝炎波及全球3.25亿人(其中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2.57亿),每年造成140万人死亡。是仅次于结核病的第二大传染病。你会和乙肝携带者恋爱吗?你会和乙肝携带者结婚吗?
日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代谢与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永军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和乔治城大学刘学峰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关于“膀胱癌精准治疗”的创新研究成果,首次利用膀胱癌患者尿液分离出并成功培养可稳定扩增传代的膀胱肿瘤细胞,建立了膀胱癌无创精准治疗培养及药筛平台,为膀胱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近日,国际知名期刊Protein&Cell(《蛋白和细胞》)杂志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
下面是一篇肿瘤专家李进教授的演讲,干货满满,醍醐灌顶。
Bio-Rad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Norman Schwartz表示:“我们对法院的裁决感到满意,它维持了陪审团作出的损害赔偿裁决,并发出禁令,维护了我们的专利权。”
癌细胞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中探索癌变机理及肿瘤生成规律的一个活跃领域。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本是同根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功能差异。癌细胞源自正常细胞,多种变异给予了癌细胞超强的竞争力,致使癌细胞团体日益壮大,导致癌症发生发展转移,最终引发患者死亡。
近来,合成微纳米材料已经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现有的微纳米平台在深部组织成像和体内运动控制方面仍然不够优秀。
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10/10万,大多生长在脑中央沟区、丘脑或脑干等重要区域,生长呈侵袭性、无限制性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因此,手术治疗一方面切除范围受限,另一方面难以彻底切除肿瘤,造成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
热门活动
分享至:
-
第二届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
刚刚
时间:2025年11月14日-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2025-09-19
时间:2025年09月19日-20日
地点:北京京仪大酒店(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
[详情]
-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2025-06-12
时间:2025年06月12-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中国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大咖论坛
2025-02-27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地点: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上海浦东东方路969号)
[详情]
-
最新原创
快捷导航
热门标签
订阅Newsletter
提交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微信号:zhuanhuayixue,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
转化医学网视频号,更多有趣好玩儿、有观点、长知识的生物医药视频,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