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传统的组织活检,因其局限性,如肿瘤的异质性、肿瘤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某些肿瘤解剖位置不便进行穿刺及穿刺自身的临床风险等,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获得针对性治疗;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作为组织活检的补充,通过非侵入性取样降低活检危害,在动态监测肿瘤进展和治疗反应等领域获得临床认可,已成为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技术。
与其说是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蹿红让基因编辑成为了“热话题”,不如说是基因编辑大潮来势汹涌,将韩春雨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2016年刚刚过半,基因编辑技术的“大爆炸”就已迭代上演。
曾经被《科技新闻》称之为“基因治疗研究初露曙光”的世界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这个从2004年诞生起就饱受争议的药物,目前不但淡出了公众的视线,甚至在医学界也不被大多数医生知晓。而知晓的医生,多数也并不推荐和认可。
在欧美国家,染色体基因组芯片分析(CMA)目前已成为一项常规的临床遗传学诊断工具。近几年我国CMA的临床应用在逐步推广,为众多遗传病患者提供了精确分子诊断。
六年前,中国成为了DNA测序的全球领袖——当时都归功于一家企业,华大基因(BGI)。在那时,这家位于深圳的公司刚采购了128台全世界最快的基因测序仪,据称拥有全世界DNA解码能力的一半以上。华大基因组织了一支初出茅庐的青年生物信息学家大军,与全世界顶尖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从远古人类到大熊猫等各种生物的基因测序结果。
2016年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16人体微生物组创新未来者大会由微生物组创新创业者协会联合贝壳社共同主办,主题围绕人类微生物组与精准医疗,聚焦于微生物组学产业发展。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行业内大牛与大咖们同大家一同探讨,在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催化下,人类微生物组将会迎来怎样的新春天,又会引发精准医疗产业怎样的新变革?
偶然因素,以随机基因突变的形式,不能解释在肿瘤中心的细胞群体是怎样和边缘的细胞群体变得不一样的。至少,偶然本身不能去解释“中心”和“边缘”细胞的肿瘤表型,尽管随机突变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是累积的。偶然有个好帮手:环境选择。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王岳,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不看好“换头术”,他认为此项手术风险性过高,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核,“一旦实施,就是中国临床界的耻辱”。
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Merck & Co)近日公布了PD-1免疫疗法Keytruda(pembrolizumab)一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024)的积极数据。该研究在肿瘤表达高水平PD-L1蛋白(肿瘤比例得分TPS≥50%)的既往未接受治疗(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开展。
据香港“东网”6月22日报道,带有BRCA1变异基因的女性,容易患上乳癌。不过澳大利亚专家近日发布报告,称发现一种药物有助带有BRCA1的女性预防乳癌。
科学家对其最初的设想是重编程成体细胞,并诱导其分化成干细胞、神经元或者其他任何细胞,最终用于疾病的治疗、组织的修复。这种个性化的医疗能够降低免疫排斥的风险,同时还绕开了使用胚胎干细胞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据6月14在Cancer Outcomes and Data Conference上展示的一项新的研究数据显示,在英国越来越多的较年轻的人群(50-64岁)诊断为晚期肺癌,其数量已超过年龄更大(65-69岁)的老年人。
谈到肺癌,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绝症”两个字。专家指出:“近些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的肿瘤中是最高的,这与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无关系。这使得肺癌的预防尤为重要。
到底能活多久?做不做手术?手术后复发怎么办?以肾癌为例。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李泉林主任门诊中,每天都有肾癌患者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他看来,以下这8个问题才是患者关注度最高的,看看李主任是如何给患者答疑、解除包袱的!
近日,英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Young)发布了2016年生物技术年报(Biotechnology Report 2016),今年的主题是“跨越边界:回归现实”(Beyond borders: Returning to earth)。
6月18日下午,获得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荣誉的85后博士后应佚伦走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与诸多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她说,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成绩并不冒尖,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的学生之一。
最近两大出行平台围绕市场份额、融资规模的激烈对决,引起了市场的热议。据《上海证券报》消息,作为本土的出行平台滴滴出行在新一轮融资中,估值将超过250亿美元。一级市场资产估值过高,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而受资本疯狂追逐的创业公司,是否能为投资机构带来收益,却还要打个问号。
6月19日,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揭晓了2016年“生技医药奖”,CRISPR领域三大先驱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 Doudna及张锋荣获该奖,以表彰他们发展CRISPR/Cas9系统成为突破性的基因编辑平台,将大幅改革生医研究与疾病治疗的策略。
促炎症消退脂类介质(英文中相应术语简写为“SPM”)可以对多种急慢性炎症反应有强效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其在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的作用是通过减少促炎、促肿瘤介质的产生,以及调动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热门活动
分享至:
-
第二届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
6天前
时间:2025年11月14日-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2025-09-19
时间:2025年09月19日-20日
地点:北京京仪大酒店(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
[详情]
-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2025-06-12
时间:2025年06月12-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中国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大咖论坛
2025-02-27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地点: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上海浦东东方路969号)
[详情]
-
最新原创
快捷导航
热门标签
订阅Newsletter
提交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微信号:zhuanhuayixue,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
转化医学网视频号,更多有趣好玩儿、有观点、长知识的生物医药视频,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