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51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武汉肺炎病毒基因谱公开,近80%似SARS,泰国现首例
自去年12月底武汉地区暴发的“不明肺炎”中国疾控联合专家组上周宣布初步判定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1月13日通报截图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情况昨日晚间最新通报称,2020年1月12日0—24时,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治愈出院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报告。 截至目前,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
【Nature】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惊现免疫T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在AD患者和模型动物脑内,小胶质及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可引起炎症反应,进而造成神经元损伤。已有研究证实神经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导致该病的真正元凶仍众说纷纭。 近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AD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了大量免疫T细胞!这些T细胞不仅徘徊于受...
《Nature》子刊:胖瘦体质大揭秘,这一酶类是关键!
近年来,肥胖正作为一种疾病而成为愈来愈多的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每三人中便有一人肥胖,七人中有三人超重,肥胖作为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已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 近日,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新文章揭秘了胖瘦体质差异的关键原因,并找到了治疗病理性肥胖的新的药物靶点,为肥胖病...
《转》访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李博安教授:详解细胞应激生物学和肿瘤代谢
李教授您好,我们知道您所在的单位是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细胞应激对于疾病主要有哪些作用?实验室目前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李教授:首先谈一下什么是细胞应激,所谓细胞应激是指细胞在处于不利环境和遇到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防御或者适应性反应。这种作用是在进化中逐渐形成,应激导致的选择性压力有益于物种的进化。然而当有害刺激超出细胞的应对能...
基于中国人群研究发现:长寿秘诀是一周饮茶三次……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原因之首,2017年约有4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在中国,冠心病和中风也已跃居为最主要两个的致死因素。因此,如何用日常饮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喝茶养生的说法在坊间流传已久,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相继进行研究,提示适度饮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总体死亡率,但由于饮茶文化、生活习惯和疾病谱系的区别,这一结论并不能直...
生物医药领域占比超13.5% |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5项。转化医学网整理了生物医药领域的获奖项目。 据统计,生物医药领域总占比超过13.5%,共获得: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
《PLOS one》:大学生抑郁症风险高?这一因素在作祟!
众所周知,吸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烟是人类的第一杀手,烟草被国家确定为一级致癌物,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始终是吸烟带来的生理改变,却忽视了它对心理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日,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哈达萨·布劳恩公共卫生和社区医学学院的哈盖·莱文教授对与吸烟相关的心理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吸烟增加大学生抑郁症风险,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的大学生们患抑郁症风险...
【快讯】韩国持续发力基因测序领域,建立国家生物大数据中心
韩国生命工程学研究院遗传基因定制型医疗研究团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正在分析遗传基因的碱基序列 《自然》杂志12月封面刊登“亚洲基因组10万倡议”研究成果,使韩国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发展受到瞩目。该项目于2016年启动,研究工作由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承担,目标是建立10万名亚洲人的基因数据库,被认为有望推动亚洲精准医疗研...
复旦儿科医院携手苏州BioX产研院正式成立遗传咨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2020年1月7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与苏州BioX生命智能产业研究院合作的“遗传咨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正式举行。中国科学院贺林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院长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旨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儿童遗传病的辅助诊断及遗传咨询领域的科技创新,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与遗传相结合的科研平台。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系国家卫...
【Immunity】全面唤醒潜在的肿瘤杀手,免疫治疗能否再下一城?
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方式,癌症患者体内天然存在着能够对恶性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攻击和杀伤的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它们具有对少量肿瘤细胞产生快速免疫应答和持续长期发挥抗癌作用的优点。因此人们将大部分关注点都放在了CD8+CTL细胞反应,对CD4+T细胞的作用多有忽视。但多种研究已显示CD4+T细胞是亦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只是唤醒机制不明,作用...
【Nature子刊】大数据精细定位,确定191个乳腺癌的靶基因!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早期症状不清。2017年,多项研究通过已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寻找到150个乳腺癌相关的基因易感区段,但由于随机采样导致的抽样误差以及单核酸多态分子(SNP)之间复杂的连锁不平衡,GWAS定位到通常只是致病位点的相关区域,其结果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基于以上研究,...
“神刊”CA:美国癌症死亡率出现历史上最大幅度下降
来源:药明康德 今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高达224的“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发布了最新的2020年美国癌症统计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癌症死亡率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年度下降。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这份报告,自1991年以来,总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大约降低1.5%。而在20...
“神药”阿司匹林能抑制结直肠癌生长,副作用很小,已开展临床试验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经近百年的临床实践,阿司匹林似乎成了一种灵丹妙药,它可以止疼、退热、预防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如果将一片溶于水,它甚至可以使鲜花保持娇艳。新兴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表明,长期定期使用阿司匹林还可以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诊断前或诊断后使用阿司匹林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尽管阿司匹林的抗肿瘤特性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但人们对这...
【Nature】子刊:150秒内!人工智能术中快准狠诊断脑部肿瘤
术中快速冰冻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术中决策,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与术后病理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准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对于提供最佳的脑瘤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术中决策和手术目标因肿瘤病理而异,而现有的术中组织学检查方法耗时、费力,且受人工因素影响,限制了病理分析。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寻找精准而快速的术中诊断方法是当务之急。 近日,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刊登在Na...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2型糖尿病人病态胰岛新机制
近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中心沈中阳教授团队的一项成果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上。该研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人胰岛的去分化,修复病态胰岛。这项研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全新且强有力的证据。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约有 1.14 亿,占全球 27%。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疾病...
【关注】卢煜明团队PNAS发表新成果,在母体血浆中发现环状DNA
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Dennis Lo)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从孕妇血浆中鉴定出母亲和胎儿的环状游离DNA,为无创产前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这项成果于1月3日发表在PNAS上。 早在十年前,卢煜明教授就发现,利用母体的血浆样本能够获得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这项重要的成果成为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里程碑。 不过,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线性D...
【PNAS】高浓度二氧化碳为何引起焦虑?
北有暖气南有空调,即使窗外大雪纷飞,室内依旧温暖如春,但房间里逐渐蓄积的代谢物二氧化碳(CO2)是我们工作效率低下的元凶。拥挤的办公室中的CO2浓度易高于1%,人会感到烦躁和心悸;密闭卧室中一晚蓄积的CO2浓度常高于2%,人会感到气喘、焦虑、睡不醒。实际上,空气中CO2含量仅为0.03%,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却高出几百倍! 焦虑和气喘是血管对高浓度CO2作出的...
盘点 | 2019十大热门综述文章
2020年已经到了好几天了,但是对于“2020年”这个称呼,大家好像还不太习惯。基础研究领域也是一样,当我们还沉浸在上一次进展的余温中,新的热点已经悄然而至。研究不止,突破不断!转化医学网整理了10篇2019年大热的综述文章,内容涉及基因编辑、免疫治疗、干细胞疗法、表观遗传学等领域。 01 Nat Biotech综述 | 基因编辑在免疫细...
Science子刊:关于单抗耐药问题,又一关键机制被找到,并有希望逆转耐药性!
单克隆抗体药物靶向性强、毒性低,具有传统的化学疗法无可比拟的优势。过去的20年,单抗药物在癌症、自身免疫等疾病的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治疗效果也同样受到耐药性的困扰。 抗体耐药与抗体与受体结合受阻、受体结构改变、下游信号通路异常、耐药蛋白的表达等有关。近日,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和解放军总医院联合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
【PNAS】“三联疗法”实现肿瘤高效率杀伤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突飞猛进,但其临床应用之路仍面临许多挑战,有效率长期徘徊于20%左右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究其缘由,肿瘤“温度”过低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日,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激动性抗CD40抗体与两种抗血管生成抗体的联合应用是打破这一僵局的有效手段。他们指出抗血管生成抗体可稳定肿瘤周围的血管,改变肿瘤微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