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发展,科学家们对SARS-CoV-2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多项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并被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气体云带到23到27英尺之外。COVID-19传播途径与空气如此密切,那空气污染对新冠病毒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4月23日上午,默克组织诊断专家将带大家一览免疫组化的技术及其应用,以及Cell Marque™抗体在各诊断病理学中发挥的作用,更有IVD生产商关注的免疫组化试剂所需核心原料的介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迅速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除了公共卫生安全遭受严重挑战外,世界经济运行也受到全面冲击。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全封闭模式以应对疫情,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是否有一些积极可行的公共卫生措施呢?中国香港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封闭模式,这种防控疫情措施可行吗?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在内的许多癌症的生存率都在提高。但是对于“癌中之王”胰腺癌的治疗进展却一直停滞不前,五年生存率只有5%至10%,绝大部分患者在诊断胰腺癌后半年内死亡,这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难度高,发现即晚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更好地进行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一直是提高胰腺癌生存率的重点。
先前的研究表明,COVID-19更可能感染成年男性,尤其是那些患有合并症的成年男性,但很少有儿童感染的报道。中国研究者曾于3月12日在《新英格兰杂志》上首次报道儿童感染新冠肺炎情况需鉴别诊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USF)近日也关注于儿童感染,并进行了新的报道。
癌症可谓是肠道微生物诸多相关研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量研究表明,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癌症的发生、帮助癌细胞转移、导致化疗耐药和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近日,路德维希癌症在这一领域又有了新的发现:胆汁酸的细菌代谢(有机酸异曲藻)可促进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从而阻碍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于1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发烧、咳嗽和呼吸急促是COVID-19的典型症状,但根据一项新的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可能会遗漏胃肠道症状,例如恶心和腹泻。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上呼吸道症状外,大量感染新病毒的人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不少国家建议民众外出时保持社交安全距离。美国疾病防控中心此前指出,最理想的社交距离是1.8米,其他各个国家规定的社交距离也都不尽相同。最近出版在《新发感染疾病》和《新英格兰医药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传播4米远,鞋子底部较容易携带病毒。
以前手术中的肿瘤看不到摸不着,哪怕用X射线成像来检测也不管用。目前,由于初次手术乳腺肿瘤边缘不清,约有20%的保乳手术(BCS)患者需要重复手术。尽管生活在数字时代,外科医生通常必须依靠他们的视力和触觉来确定他们是否在BCS中切除了整个肿瘤。研究人员就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打开了一扇大门。
高血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导致机体脱水及高渗性昏迷、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代谢紊乱、胰岛功能衰竭、抵抗力下降等等,对身体健康和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的研究表明,血糖高的流感患者的症状比普通人要严重的多。
埃博拉病毒2013年开始在西非多国蔓延,后来离开非洲到达欧洲和美洲,成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众卫生事件。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带领团队研发出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用来预防和抵御埃博拉,研究发表在《柳叶刀》上,最近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陈薇团队宣布研制重组新冠疫苗,目前已经在开展临床试验。
Covid-19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过度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过度反应的爆发,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会损害肺部并可能致命。细胞因子风暴始终是冠状病毒及其他严重感染患者疾病进展及死亡的重要推手之一,所以如何解决免疫过度反应成了科学家的研究关键。
古希腊、亚述和埃及文明都记载了柳树皮在医学上的用途,但第一次将柳树作为治疗发烧的科学研究是在1763年。当时在柳树中分离出一种有效成分,即水杨苷。之后一段时间的柳树成分作为止痛处方,直到1897年,拜耳公司生产了合成类似物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这是最早和最成功的天然药物之一。最近英国洛桑研究所提出,柳树中有潜在的抗癌物质。
很多人会担心母乳喂养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通过母乳喂养可以将一些传染性疾病传播给宝宝。但其实母乳喂养是现在非常推荐的一种方式,不仅对小孩、妈妈,甚至对整个家庭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尤其是母乳里面有很多的抗体,可以对不少疾病进行抵抗,反而不容易生病。2018年,《自然》杂志上层围绕“婴儿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了母乳在部分肠道微生物间起着关键作用。现如今,有一项新的研究进行了证据加持,进一步研究了母乳对胃肠道致命性病毒的影响,或能为预防胃肠道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自闭症(ASD,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男女有别”的原因长期困扰着科学家们。2014年,男性大脑更易遗传缺陷的观点曾得到部分肯定,而今的研究则是从神经元功能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人们了解自闭症的性别差异,对于及时、正确的诊断至为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这很可能预示着未来新药研发的方向。
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不少国家建议民众外出时保持社交距离。在公众场合,我们能见到多种多样的标识,时刻提醒人们保持社交距离、阻断病毒传播。那么社交距离到底保持多远比较好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没有明确的靶标,以顺铂为主要成分的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经典方案。虽然化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其毒性是巨大的。所以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非常需要一种更加有效且人体可耐受的治疗方法。
放疗和化疗都是肿瘤治疗中最常用到的方法,放疗(被医生誉为“出色的物理学家”)是通过射线来杀死处于分裂周期的癌细胞,化疗(被医生誉为“出色的化学药物学家”)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杀死癌细胞。不同的肿瘤适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那对于肺癌晚期患者到底用哪种治疗方式更好些呢?
免疫T细胞具有广泛的反应能力的发现可能为我们的免疫系统如何应对感染和癌症以及免疫疾病中的错误提供了启示。惠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ititute)、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美国生物科技公司渤健(Biogen)和Open Targets平台的合作研究人员发现,暴露于更多的“训练”后,T细胞对免疫信号的反应非常不同,而不是简单地从幼稚过渡到有经验。这可以帮助指导研究寻找针对免疫疾病(例如哮喘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靶标。
热门活动
分享至:
-
第二届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
刚刚
时间:2025年11月14日-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刚刚
时间:2025年09月19日-20日
地点:北京京仪大酒店(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
[详情]
-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2025-06-12
时间:2025年06月12-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中国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大咖论坛
2025-02-27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地点: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上海浦东东方路969号)
[详情]
-
最新原创
快捷导航
热门标签
订阅Newsletter
提交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微信号:zhuanhuayixue,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
转化医学网视频号,更多有趣好玩儿、有观点、长知识的生物医药视频,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