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周四获批的可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约50%的口服抗新冠药物Molnupiravir,可能不是一种抗新冠“万能药”。前哈佛大学从事HIV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著名病毒学家William Haseltine指出,通过诱导病毒突变,该药丸可能刺激比今天更危险的新病毒变体的出现。它会导致患者DNA发生突变,可能导致癌症或先天缺陷。但也有人表示,SARS-CoV-2在感染人群中复制时,非常擅长自然地制造变异,突变也许是从这里产生的,不必要过于恐慌。
金力,男,1963年出生于上海,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浩清”教授。
在全球肺癌关注月到来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与各位观众分享非小细胞肺癌精准诊疗最新进展
近日,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海绵这种简单的生物,没有大脑,甚至没有一个神经元的名字,但研究人员发现它和与其相互作用的细胞具有一些与神经细胞相同的工作基因,这将对理解神经系统的起源具有巨大的意义。通过单细胞测序的技术来评估每个细胞中的mRNA,通过识别活性基因组,科学家可以对细胞类型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是如何进化的。团队报告表示他们区分了18种海绵细胞。总之,海绵能将其细胞行为与类似神经元的信号相协调,这可能会打破我们关于海绵缺乏神经元相关细胞类型的先入之见。
时间:2021年11月13日13:30-17:30,地点:张江 · 中国药谷 生物医药创新交流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781号)
罗格斯大学的华人科学家林灏(Hao Lin)将传统的拔罐疗法应用于新冠疫苗的注射,发明了一种新的转染方法,简单无痛、且没有电转染的副作用,这种转染方法与DNA疫苗的结合避免了其他新冠疫苗必须冷藏储存的缺点!
癌症一直是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威胁,近期,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红外分子指纹来追踪癌症等疾病是可行的,血液的红外指纹图谱具有惊人的稳健性,能够正确检测癌症状态。令人兴奋的是,红外指纹不仅可用于检测癌症,还可用于区分不同的癌症类型,表明每种癌症都引发了特定的分子改变。在未来是否有一天可以进入诊所,还将继续研究探索。
今日,罗氏诊断与鼎晶生物于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共同宣布缔结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11月6日,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氏诊断”)与上海顿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顿慧医疗”),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缔结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最近,利用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策略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使免疫疗法成为癌症治疗的一种选择。有证据表明,癌症可以引发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这进一步刺激了治疗性疫苗的开发;然而,肿瘤疫苗的临床疗效因许多癌症缺乏广泛适用的肿瘤抗原表达而受阻。为了规避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利用患者自身的肿瘤细胞来研制个体化肿瘤疫苗。
近期研究报告了31名脑转移瘤患者标准放疗前给予精氨酸的预后,在长达4年的随访期间,近78%的脑肿瘤患者出现完全或部分缓解。来自这项研究和先前研究的证据也表明精氨酸不仅可以直接阻碍肿瘤细胞,而且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一些造血干细胞比其他细胞繁殖得更快,形成其独特的群体。这就是所谓的克隆性造血。在某些情况下,单个基因改变或突变的干细胞的单克隆细胞群可占人体血细胞的30%。一个研究团队在斑马鱼上的实验为早期阶段阻止白血病的病发确立了希望。
11月4日,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CRISPR基因编辑领域先驱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nnifer Doudna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可以真正了解当前SARS-COV-2变异并探索未来变异如何影响大流行的有力工具。它们聚焦于Delta中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突变R203M,它改变了核衣壳蛋白(N),一种隐藏在病毒内部的蛋白质。这种突变使病毒更善于制造传染性颗粒。N蛋白是病毒复制的中心角色,未来可以考虑更多地瞄准核衣壳蛋白,以真正帮助控制感染和治疗患者。这个新的VLP系统还使得没有高水平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人员,能够更简单地研究所有四种冠状病毒结构蛋白是如何组装病毒、帮助病毒从细胞中萌发以及入侵其他细胞——成为可能。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通常会接受一种非外科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一项突破性的临床试验研究发表在《The Lancet》杂志上,首次分析了定量血流分数(QFR)这项新技术及其相关临床结果。而QFR技术使医生能够在PCI期间更好地决定哪些动脉需要支架。这项研究预期未来QFR将被介入心脏病学家广泛采用,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0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在Nature发文,揭示了全球首份中国前列腺癌大数据图谱。2021年8月,河北农业大学在Nature Genetics发文,破译了陆地棉和海岛棉的结构变异图谱。
在连续单季度营收创历史记录后,太平洋生物科学最终也迎来了首次产品扭亏为盈。与之对应的是,市场再次将太平洋生物科学股价拉回到30美元附近。
11月3日,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的文章表明,个性化RNA药物很快可能就会用于更罕见的遗传疾病。RNA药物甚至有可能彻底打破药物研发一贯传统思维。该药物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人体里有哪个蛋白质作怪让人得病,或者有哪个蛋白质只要消灭了就能治疗,就针对哪个蛋白质的RNA序列设计一个能和它互补结合的短RNA链条,注射到人体,就可以了。神经学家Tim Yu在ASHG上宣布开发了这种个性化的RNA药物,通过定制的ASO来治疗,以匹配DNA缺陷。ASO在RNA加工成成熟mRNA的过程中会粘附在RNA上,隐藏错误以便患者的细胞正确制造蛋白质。
放射治疗是常见的有效癌症疗法,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近期,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技术,用于快速筛查头颈癌,以确定与放疗耐药性相关的遗传靶标。最新研究确定了个性化放疗的肿瘤特征,有助于未来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患者定制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改善对放疗的反应。这是发展个体化癌症治疗以提高放疗效果的重要进展!
每4300人中就有1人患有线粒体病,并且会逐渐恶化为不治之症。线粒体病是最初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但是,因为这种病可以影响许多不同的器官,临床特征与许多其他疾病相似,很容易误诊。
为了更好地助力广大科研工作者完成国自然基金申请、顺利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我们为大家准备了线上直播讲座+资料大礼包!
热门活动
分享至:
-
第二届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
刚刚
时间:2025年11月14日-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刚刚
时间:2025年09月19日-20日
地点:北京京仪大酒店(北京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
[详情]
-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2025-06-12
时间:2025年06月12-15日
地点:上海
[详情]
-
中国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大咖论坛
2025-02-27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地点: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上海浦东东方路969号)
[详情]
-
最新原创
快捷导航
热门标签
订阅Newsletter
提交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微信号:zhuanhuayixue,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
转化医学网视频号,更多有趣好玩儿、有观点、长知识的生物医药视频,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