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0064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Science advances │王红霞团队研究揭示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异质性

2019-06-20

2019年6月20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红霞团队的研究成果“Epithelial-type systemic breast carcinoma cells with a restricted mesenchymal transition are a major source of metastasis”。研究表明肿瘤细胞EMT并非“全”或“无...

Illumina中国与求臻医学合办NGS基因测序研讨会,推动泛肿瘤大Panel基因检测规范化

2019-06-17

2019年6月14日,“2019 NGS 肿瘤大PANEL 精准医疗研讨会”在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Illumina中国主办,求臻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求臻医学”)协办。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波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担任特邀嘉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许建萍教授担任专题讲者,以及解放军...

Cancer Cell:揭示肿瘤与免疫细胞的“秘密对话”

2019-06-12

此次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究竟如何进行信息传递,这对于整个肿瘤组织的存活和机体抗肿瘤免疫的启动至关重要。同时,该研究所揭示的研究意义一方面可以为临床肿瘤明确更可靠的生物标记物,另一方面也会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利用肿瘤微环境来治疗各类肿瘤。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洛桑分院负责人George Coukos教授表示,“他们发现两种关键的趋化因子CCL5和CXCL9与所有实体肿瘤...

Scientific Reports:如何从“源头”遏止帕金森病的发生

2019-06-10

虽然帕金森病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更为常见,但其也可在任何年龄段内发病,其全球患病数占全球总人数的0.01%。虽然帕金森病本身并不致命,但帕金森病会产生进行性神经变性,这是导致患者继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日,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合成了酰氨基桥接的核酸(AmNA)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ASO),其可靶向帕金森特征性病理病变α-突触核蛋白(SNCA),进而从源头遏止帕金森病的产生。该研究...

NEJM重磅!FDA连环惊喜,新批准的两种靶向药使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均受益!

2019-06-06

当前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可谓是大放异彩,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但是乳腺癌被称为靶向新药的“坟墓”,众多靶向新药在乳腺癌的治疗研究中遭遇滑铁卢,而今年的肿瘤学奥林匹克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提出的一项报告则打破了目前靶向乳腺癌药物的困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一种名为 ribociclib(瑞博西尼)的药物与常见的激素疗法相结合,可将晚期乳腺癌患者...

Nature子刊 | 乳腺癌耐药和转移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物质或可揭开神秘面纱!

2019-06-04

原位肿瘤和转移部位肿瘤的异质性是肿瘤进展期治疗的严重障碍。转移是肿瘤的致命特征,其中在转移的级联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播散机制仍不明确。清晰的认识患者的肿瘤异质性和转移中细胞和分子机制,对个体化肿瘤治疗至关重要。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早期研究确定了乳腺癌细胞中的遗传“转换”,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角蛋白80的蛋白质可引发癌细胞聚集并促进其随血液传播。相关文章以“SREBP1 d...

求臻医学与IDT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肿瘤大Panel的临床实践工作

2019-05-29

2019年5月29日,求臻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求臻医学”)与美国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Inc.(以下简称”IDT”)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IDT全球总裁Trey Martin、销售与营销高级副总裁Johan Vanderhoeven、产品服务高级副总裁Roman Terrill、APAC销售副总裁Douglas Zhao、NanodigmB...

Nature子刊 | 平均寿命延长30%,关键机制终获破解!

2019-05-28

从古至今,人类对长寿的渴望从未减弱,随着医疗水平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在过去几个世纪得到了显著延长,即便如此,科学家们也从未停止对衰老的探索。 最近,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了一篇关于衰老与长寿的深度文章。从对长寿蠕虫的研究中发现了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确定了1...

Science子刊 | 揭秘细菌耐药性传播之谜,破解多重耐药菌不是梦!

2019-05-28

感染,曾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一大疾病,是抗生素的发明,让这一曾经意味着死亡的疾病变成了几天就可治愈的"小病"。但正在人们为之欢呼之时,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不断凸显。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3,000人死于耐抗生素感染,作为抗生素滥用大国,中国的情况只会更严峻。今天,具有多重耐药基因的“超级细菌”兵临城下,为人类的抗生素滥用敲响了警钟。不仅如此,细菌耐...

Science子刊 | 鳗鱼中提取的这种物质可治疗脑细胞胶质瘤

2019-05-22

近日,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组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发现,VLR作为一个“特洛伊木马”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以进入老鼠的大脑,大大延长了脑胶质瘤小鼠的生存率。相关文章以“Identification of 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s that can tar...

《PNAS》: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抑制87%-94%的肿瘤细胞

2019-05-20

有效的癌症治疗通常需要联合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来协同抑制多耐药性肿瘤组织,开发可增强药物负荷和递送效率的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目前是纳米技术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然而,这种联合使用比单一药物用药更难以实现,能需要多种方法来有效递送抗癌药物。除了稳定和可生物降解之外,用于此类疗法的载体必须与疏水性和亲水性的药物相容,并以持续的释放量来释放抗癌药物。 来自哈佛大学的Joh...

BioMind ™:神经影像AI探路者,亮相2019CMEF引关注

2019-05-13

5月14日, 2019年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上海召开,神经影像AI领域领军者BioMind ™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的目光。 其实,早在3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智慧医院建设工作”官方新闻发布会上, BioMind ™就被两次点名:一次来自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的发言,一次则出自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的口中。  在逐渐热闹的医疗AI赛道上,...

【发展趋势】2019 Illumina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峰会

2019-05-13

近日,以“信息科技赋能、助推生态发展”为主题的 “2019 Illumina 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此次峰会是继2018年首届峰会之后的另一次盛会,消费级基因检测(DTC)领域的数百名各界专家齐聚美丽的西子湖畔。与会者来自于基因检测公司、测序及芯片技术服务商、医疗健康机构、互联网与信息科技公司、投资机构、管理咨询及市场研究机构,以及医美、营养、保险等...

Nature子刊 | 逆转癌症进展甚至转移,核心机制被发现!

2019-05-13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多达90%的实体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癌症一旦发生转移,往往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而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文章则打破目前的治疗僵局,让众多癌症晚期患者重燃希望:EMT相关的核糖体生物发生具有细胞可塑性,甚至可逆转癌症进展和侵袭性乳腺癌。 ...

Nature | 基因疗法可以治愈心脏病发作造成的伤害!

2019-05-10

虽然目前临床使用的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术和血运重建术显著改善了心肌梗死的结果,但也导致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心脏永久性结构性损伤,这常常导致心力衰竭。 目前对这种病症的治疗远远未满足临床需求,这是由于心肌细胞不能复制并由此再生失去的具有可收缩的肌肉组织。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Mauro Giacca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发现在发生心肌梗塞猪心脏中使用人类microRN...

GEN最新公布生命健康领域40岁以下十大人物名单:男女各占一半!

2019-05-08

日前,GEN 公布了“40岁以下十大人物”名单,他们中有五位在企业担任职务,四位活跃在学术界,一位在学术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保健系统中担任职务。可以看到,在这份名单中男女比例平衡,这应该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因为生命科学仍然是唯一的获得三个高等教育学位的女性比例超过50%的STEM领域。 Sana Alajmovic, ...

《Nature》子刊 | 口服乙肝疫苗即将问世,攻克乙型肝炎我们还有多远?

2019-05-06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疾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我国属高流行区,椐统计,全球共有20多亿人曾经感染过HBV,目前全球仍有2.57亿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我们与乙肝的斗争也从未停止。 近日,来自圣保罗大学和Butantan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Niels Bohr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向制药界引入了一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帮助制定最佳的口服乙型...

为什么PD-1检测位点阻断治疗会有不同的反应?《Science》给出了答案!

2019-05-05

具有错配修复缺陷(MMR-d)的肿瘤可出现多重序列改变并且可累积数千个基因突变。这种高突变负荷使肿瘤具有免疫原性并对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然而,尽管这些患者的肿瘤具有免疫原性,MMR缺陷肿瘤患者对现有免疫治疗的反应变化很大,大约一半的患者难以治疗。 约翰斯·霍普金...

Nature | 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谁来保障其安全性

2019-05-04

作者:Echo 近日,来自西班牙的Pedro Berraondo教授及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TNF阻断可改善抗PD-1单克隆抗体和抗CTLA-4单克隆抗体联合疗法的安全性,且不会减弱甚至能提高双联疗法的作用。 免疫检查点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保护因子,其可以防止T细胞过...

《Cancer Research》:靶向休眠癌细胞,血小板药物竟能阻止乳腺癌转移!

2019-04-29

作者:Paris    编辑:Carrie “人类能否治愈癌症”这一全球难题,如今有了新的答案,人类距离攻克癌症再次有了质的飞跃。来自Purdue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用于治疗ITP的药物可阻止乳腺癌转移,神奇的是,它竟是通过稳定癌细胞无症状休眠状态来完成这一伟大壮举。该研究在线发表于本月《Cance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