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2869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中科院:无证据表明亚洲人新冠病毒细胞通道ACE2受体表达量更高
导言:近日,新冠病毒相继在日本和韩国爆发,这不得不又一次引起大家对于是否亚洲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的思考。而鉴于SARS-CoV也是从中国爆发,而新冠病毒与SARS-CoV一样都已经被证明是通过ACE2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进入人类细胞的。那么亚洲人体内的ACE2受体是否表达量更高?这又是不是病毒首先在中国爆发的原因?这不能只是假想推测,还需要研究人员通过实验与数据说...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新方法,可有效分离SARS-CoV-2!快速进行分析!
导语: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学家以惊人的速度确定了病原体,并且测定了病毒的全基因组,受到各国科学家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肯定。从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上,中国的实力同样是领先的。当然检测技术本身,仍有进步的空间。快速诊断对于疾病的管控和治疗非常关键。 为了尽快分离出SARS-CoV-2核糖核酸,与下一代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合作,提供一个...
【研究】新冠肺炎致死元凶:「细胞因子风暴」或由ACE2介导!
导读:新冠肺炎已然强势侵袭全球,不论是泱泱大国还是弹丸之地均无法全身而退。尽管多数新冠肺炎患者为轻症,但不容忽视的是,重症患者死亡率竟高达10%以上。新冠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 近日,重庆大学的钟莉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Preprint.org上发表重要结果,认为ACE2在新冠肺炎病程中发挥的作用并...
【深度】武汉核酸检测AB面:患者急、医院忙,第三方机构“吃不饱”
大年初一(1月25日),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从千里之外的深圳赶到疫情重灾区武汉,与三名同事在高铁前戴着口罩拍了一张合影,华大集团联席董事长王石也配上了一段长文,为战友出征打气。 2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武汉华大基因见到汪建时,这位被外界称为“斗战胜佛”的公共卫生专家忍不住对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感叹:“我们机器下午就闲着,医院检验科忙到没(时间)...
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冠状病毒
2月9日消息,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介绍,在病毒溯源研究方面,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使用与SARS冠状病毒相同的细胞进入受体,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中发现的SARS相关病毒拥有87.1%的相似性,与SARS病毒有79.5%的相似度。与一个云南的蝙蝠样本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的相似...
武汉肺炎病毒基因谱公开,近80%似SARS,泰国现首例
自去年12月底武汉地区暴发的“不明肺炎”中国疾控联合专家组上周宣布初步判定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1月13日通报截图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情况昨日晚间最新通报称,2020年1月12日0—24时,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治愈出院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报告。 截至目前,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
【Nature】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惊现免疫T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在AD患者和模型动物脑内,小胶质及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可引起炎症反应,进而造成神经元损伤。已有研究证实神经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导致该病的真正元凶仍众说纷纭。 近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AD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了大量免疫T细胞!这些T细胞不仅徘徊于受...
《Nature》子刊:胖瘦体质大揭秘,这一酶类是关键!
近年来,肥胖正作为一种疾病而成为愈来愈多的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每三人中便有一人肥胖,七人中有三人超重,肥胖作为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已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 近日,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新文章揭秘了胖瘦体质差异的关键原因,并找到了治疗病理性肥胖的新的药物靶点,为肥胖病...
【Nature子刊】大数据精细定位,确定191个乳腺癌的靶基因!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早期症状不清。2017年,多项研究通过已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寻找到150个乳腺癌相关的基因易感区段,但由于随机采样导致的抽样误差以及单核酸多态分子(SNP)之间复杂的连锁不平衡,GWAS定位到通常只是致病位点的相关区域,其结果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基于以上研究,...
“神刊”CA:美国癌症死亡率出现历史上最大幅度下降
来源:药明康德 今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高达224的“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发布了最新的2020年美国癌症统计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癌症死亡率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年度下降。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这份报告,自1991年以来,总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大约降低1.5%。而在20...
【Nature】子刊:150秒内!人工智能术中快准狠诊断脑部肿瘤
术中快速冰冻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术中决策,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与术后病理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准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对于提供最佳的脑瘤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术中决策和手术目标因肿瘤病理而异,而现有的术中组织学检查方法耗时、费力,且受人工因素影响,限制了病理分析。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寻找精准而快速的术中诊断方法是当务之急。 近日,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刊登在Na...
【关注】卢煜明团队PNAS发表新成果,在母体血浆中发现环状DNA
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Dennis Lo)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从孕妇血浆中鉴定出母亲和胎儿的环状游离DNA,为无创产前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这项成果于1月3日发表在PNAS上。 早在十年前,卢煜明教授就发现,利用母体的血浆样本能够获得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这项重要的成果成为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里程碑。 不过,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线性D...
【PNAS】高浓度二氧化碳为何引起焦虑?
北有暖气南有空调,即使窗外大雪纷飞,室内依旧温暖如春,但房间里逐渐蓄积的代谢物二氧化碳(CO2)是我们工作效率低下的元凶。拥挤的办公室中的CO2浓度易高于1%,人会感到烦躁和心悸;密闭卧室中一晚蓄积的CO2浓度常高于2%,人会感到气喘、焦虑、睡不醒。实际上,空气中CO2含量仅为0.03%,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却高出几百倍! 焦虑和气喘是血管对高浓度CO2作出的...
【PNAS】“三联疗法”实现肿瘤高效率杀伤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突飞猛进,但其临床应用之路仍面临许多挑战,有效率长期徘徊于20%左右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究其缘由,肿瘤“温度”过低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日,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激动性抗CD40抗体与两种抗血管生成抗体的联合应用是打破这一僵局的有效手段。他们指出抗血管生成抗体可稳定肿瘤周围的血管,改变肿瘤微环...
《Nature》子刊:降压药与丙戊酸联合逆转乳腺癌进展!
导 语:2017年,美国乔治城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会改变雌性小鼠基因的表达,进而增加雌性后代患乳腺癌的风险。而且这种影响可以波及到后面的三代雌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优生优育的当今,该研究给诸多正在备孕或者已经怀孕的孕妈发出了警告,毕竟,饮食与癌症之间的关系确实已有流行病学研究进行过佐证。 近日,来自乔治敦隆巴迪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在scientif...
慧渡医疗媲美Guardant Health,国际著名学者连续两篇文章验证液态活检技术
国际标准 国际液态活检联盟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教授Massimo Cristofanilli博士及其科学团队在2019年12月在国际专业学术杂志连续发表两篇液态活检的研究文章,证明了慧渡医疗的PredicinePLUS™ ctDNA液态活检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媲美国际液态活检领军企业Guardant Health。其中,慧...
【Nature子刊】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发现:CD20+B淋巴细胞有效改善预后!
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兴策略之一, 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结直肠癌因其复杂多变的遗传分子学机制得到了诸多研究人员的青睐。对于结直肠癌而言,免疫微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疗难度及患者的生存预后等。 近日,一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发现:肿瘤浸润性CD20+B淋巴细胞在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中展现出积极作用。此外,CD20+B淋巴细...
【JAMA子刊】抵御宫颈癌,接种一次HPV可能就足够!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为50万,中国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该病。与其他癌症不同,99.7%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造成的。2018年4月28日,九价HPV疫苗在中国大陆正式获批上市,但是关于病毒接种适应年龄和预防效果的人群数据尚不足够。 HPV疫苗免疫的过程较长,通常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3次注射,因此多数接种者仅完成...
【Nature子刊】沉默SOD1基因,让渐冻人自由得更久一点!
渐冻症,又名肌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ALS),尽管是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三的罕见病,但在病程发展过程中,患者自由的思想将至死被逐渐禁锢在一个退化的躯壳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社会经济负担,因此学界始终热切地寻找ALS的解药。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arsala课题组近日在《Nature Medic...
《Nature》:为何女性免疫力更强?清华学者来揭秘!
作者:Walter 导 读:古语云:男女有别,从机体的免疫功能来看确实如此。女性,尤其在育龄期的女性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抵抗力显著强于男性,而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由自身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疾病发生率也更高。一直以来,研究者仅将两性之间免疫系统区别,笼统地归因于性激素、X染色体基因和环境因素差异,其中究竟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