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共新型口服抗凝血剂Lixiana(依度沙
继今年1月成功拿到美国新药批文后,日本药企第一三共制药(Daiichi Sankyo)内部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剂Lixiana(edoxaban,依度沙班)近日再获欧盟批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能部分缓解该公司即将要面临的仿制药重创。
[TISC2015]毕齐:“易损患者”—快速识
2015年6月2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毕齐教授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对易损斑块及快速识别卒中高危人群做了详细介绍。
复旦大学长江学者Cell子刊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DNA-PKcs中一个非典型的溴结构域(bromodomain)通过识别H2AX上一个放射线(IR)诱导的乙酰化赖氨酸促进了DNA损伤反应和辐射抵抗。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子刊《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
Cell子刊:干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学开关
Illinois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指导胚胎干细胞成熟为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特化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开关。这项研究发表在六月二十五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的从干细胞获得内皮细胞,并将其用于组织修复。
为何你对香菜爱(恨)得如此深沉
香菜(芫荽)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很容易就将人两极分化。在拉美和亚洲,香菜是非常重要的一味,但对于有些人来说,香菜的味道简直就像是肥皂,一片叶子可能让他们觉得这顿饭毁了。
存胎儿微嵌合体的母亲更适合提供造血干细胞
需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捐赠者,也可移植父母兄弟的造血干细胞,这被称为半相合移植。德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母亲体内存在胎儿微嵌合体,则母亲更适合作为捐赠者。
中山大学最新研究解析抑癌miRNA
六月二十二日,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探讨了miR-374b在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发展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证明了miR-374b在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中的分子病因学和临床意义。靶定miR-374b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改善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存活率。
“不存在的”人体新部位
当你在早晨醒来时,此举动由身体的一个全新部位来完成,至少以科学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你既看不到也摸不到这个部位,但它在人们理解神经疾病和免疫力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抗癌中药获美国FDA认可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中国科学家27日宣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中药——康莱特注射液在美国完成治疗胰腺癌的II期临床试验,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评审通过,进入III期扩大临床试验,在美国癌症患者中扩大使用。
基于基因组学的复杂疾病健康管理事业发展展望
近年来,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重大复杂疾病的发病在我国呈现井喷态势,其所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 左右,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左右。重大复杂疾病已成为致死致残、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其早期防治已刻不容缓,如再不加以有效控制,必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ScientificReports:胰腺癌患者
胰腺癌是致死率极高的一种癌症。每100位胰腺癌患者中,只有3位可以存活5年以上,而且,近40年来,此癌症的存活率并没有提高。
AFM13治疗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
AFM13是一种双特异、四价嵌合抗体,用于治疗表达CD30的恶性肿瘤。AFM13通过绑定CD16A作为免疫效应细胞来恢复自然杀伤(NK)细胞。6月发表于《Blood》杂志的一篇文章评估了AFM13治疗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
全球每四秒就有一人患痴呆症 环境因素不容忽视
全球每四秒就有一人罹患痴呆症,目前台湾痴呆人口约23万人,学者表示,痴呆的成因复杂,除了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英国将开展人造血人体临床试验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25日宣布,计划于2017年开始进行人造血液的人体临床试验,这类试验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切断癌细胞的补给线——自噬
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癌细胞需要掠夺能量来支持自己的快速发展。自噬原本是细胞回收受损细胞器和蛋白的正常程序,这种程序会被癌细胞利用满足它们与日俱增的能量和代谢需求。
告别青春痘,你需要控制维生素B12
也许爱丽丝梦游仙境会成为现实,吃一点蘑菇就会让自己缩小。最近,来自台湾长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传统中医上使用了2000多年的灵芝提取物,可防止小鼠体重增加,并逆转超重小鼠中肥胖相关的炎症和代谢紊乱。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