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77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Cell子刊】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早筛新生儿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涉及白细胞(淋巴细胞)的癌症,是最常见的儿童癌症,占所有癌症诊断的25%。它也是导致儿童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化疗提高了治愈率,但癌症治疗是“有毒的”。幸存者一生中面临心脏病、肺病、神经认知缺陷以及继发癌症风险增加的风险。 现在,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
【快讯】好消息!美国FDA官员发声:5-11岁的儿童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接种儿童新冠疫苗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疫苗负责人周五表示,一旦获得所需数据,该机构将迅速评估针对年幼儿童的新冠疫苗接种情况,不会偷工减料。 Peter Marks博士告诉美联社,他“非常、非常有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能为5-11岁的儿童接种疫苗。也许会更早:辉瑞(Pfizer)公司预计将在9月底之前提交其研究结果,Marks博士表示,该机构有望在几周内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中国TMB标准化项目第一阶段成果重磅发布
2021年8月28日,在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病理诊断新进展研讨会暨第七届中美肿瘤诊断病理论坛期间,中国TMB标准化项目1第一阶段成果正式发布。发布会上,由项目组各位专家汇报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果,介绍了成果蓝皮书的内容框架。 发布会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应建明教授主持,并特邀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第四...
专访李巍教授:预防出生缺陷,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
每年的9月12日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今年的“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活动主题为“健康孕育 护佑新生”。在预防出生缺陷日来临之际,转化医学网联合诺禾致源有幸采访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李巍教授。 李教授长期从事遗传病诊断、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工作,近期基于靶向基因测序的新生儿筛查及临床应用有了新的...
会议通知 | 华测艾普邀您共赴第三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大会背景 近一年多的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虽然疫情在国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目前来看,我们需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在防疫抗疫的同时,也要重视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 肿瘤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子诱导的复杂过程,探索其机理是有效防治的关键所在,也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领...
【邀请函】2021第三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诚邀您的参与!
尊敬的各位同道 : 近一年多的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虽然疫情在国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目前来看,我们需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在防疫抗疫的同时,也要重视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 肿瘤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子诱导的复杂过程,探索其机理是有效防治的关键所在,也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基因的自我矫正功能能够抵御血癌,这有望成为治疗血癌的重大突破!
白血病是人类现存的十大恶性疾病之一。这种恶性肿瘤疾病,我国男性中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排在世界第八位,发病率在35岁之下;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占全世界第一位。其恶劣程度由此可见。 血液癌白血病人往往以感染发热为主要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血中的白细胞数是很高的,虽然白细胞数量很多,但它们都是些不成熟的幼稚的细胞,犹如一些“娃娃兵”根本没有抵抗敌人的能力,故白血病人很容易被感染,如...
【快讯】安捷伦科技顺利交付首批中国本土生产的靶向捕获产品
2021年9月9日,浙江杭州——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今日,安捷伦于杭州生产基地成功交付首批国内生产的 SureSelect 靶向捕获探针产品。此次完成的生产交付,标志着近期落成的国内生产线,实现了与安捷伦全球标准一致的生产水平和质量保障。未来,国内生产线将生产供应高质量的 SureSelect 靶向捕获产品,更加快速地响应国内二代测序客户对靶向捕获产品的需求。 ...
限量样品免费申请!Meridian全新可冻干+热稳定逆转录酶!
PCR反应中当检测靶标为RNA时,首先使用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为cDNA,再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进行PCR扩增。 常见的逆转录酶是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逆转录酶(MMLV-RT),它不耐高温,只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50°C)下维持其酶活性。但是在cDNA合成的步骤当中,较高的逆转录温度对于降低RNA二级结构对逆转录的抑制作用和减少非特异引物结合是有益处的。 迈迪安...
合成生物学的构建方法——基因组装和分子克隆解决方案
合成生物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日益活跃,对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充分表现出合成生物学的强大创新力。 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与遗传中心法则的阐明开始,到大规模测序技术推动下越来越多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解读,人们对生物功能与基因和基因组关系的理解逐渐深刻。丹纳赫生命科学拥有一系列的基因组装和分子克隆解决方案,可对目的基因片段的生产、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起成立山东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联盟
2021年9月5日,“山东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联盟”成立仪式暨临床科研转化研讨会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起,省内首批21家医院肿瘤专业加入,求臻医学协办的“山东消化道肿瘤临床研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程玉峰、医务处处长韩辉出席成立仪式,齐鲁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王秀问、肿瘤内科主任刘联及全省21家三甲医院肿瘤专业的负责人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参会。 ...
mRNA 疫苗那么火,这些关键技术你还一无所知?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加速了 mRNA 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随着对 mRNA 结构及效应的不断探索,不仅帮助了主动疫苗接种,而且也有益于传染性疾病和癌症的被动免疫,mRNA 疫苗在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另外,体外 mRNA 的合成、加工、递送等技术不断的成熟,成本不断的降低,看得见的效用等使得 mRNA 疫苗药物商业化生产的步伐不断加快,mRNA 必将引领人类疫苗及药物的改革浪潮。 ...
【突破】人工智能预测阿尔茨海默症,准确率超9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它影响着世界上大部分老龄化人口。因此,早期诊断这种疾病以建立有效护理和改善患者生活的必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立陶宛...
【Olink黑科技直播】仅需1 µL即可高质量检测上百种细胞因子
导读小贴士 1.如果您需要同时快速检测上百种细胞因子 2.如果您的样品量非常少、且珍贵 3.如果您的样品中待测细胞因子丰度很低 4.如果您现在还被细胞因子多重检测稳定性差、重复性低而困扰 那您需要花上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一下Olink PEA技术具体应用。基于PEA技术开发的Inflammation Pa...
【Nature】全球首款无针DNA新冠疫苗即将在印度率先使用!经2.8万人群的调查研究,其有效性达67%,甚至可预防Delta
近日,印度已经批准了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疫苗,该疫苗使用环状DNA链来启动免疫系统对抗SARS-CoV-2病毒。研究人员对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的DNA疫苗的消息表示欢迎,并表示许多其他DNA疫苗可能很快就会紧随其后。 ZyCoV-D,无需注射即可“进”入皮肤,且无针系统可以显著减少副作用。ZyCoV-D含有称为质粒的环状DNA链,编码SARS-CoV-2的刺突蛋白,以及用于...
【柳叶刀子刊】警惕!200多万人群经过超900万次的BMI测量发现,18至24岁的年轻人在未来十年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最高
根据WHO指南,BMI小于18·5 kg/m2定义为体重过低;BMI为18.5-24.9 kg/m2是正常体重;BMI为25·0–29·9 kg/m2是超重;非重度肥胖(1级和2级),BMI为30·0–39·9 kg/m2;以及BMI为40 kg/m2或更高的为严重肥胖(3级)。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任何其他年龄组的成年人...
【PLOS Medicine】超好用的液体活检新方法,快速区分遗传病神经纤维瘤是否发生癌病
患有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的遗传性疾病的人,通常会发展成沿神经生长的非癌性或良性肿瘤。这些肿瘤有时会转化为侵袭性癌症,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好的方法来确定这种转化是否已经发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研究中心(隶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了一种血液检测方法。他们相信,总有一天,可以提供一种高度敏感且快捷简单的方法来检...
【研究】“万能“的肠道微生物群:4万数据确认抗生素导致患癌的直接原因
人结肠癌细胞株 来源:S. Schuller. 被称为人体“第二大脑“的肠道是身体各项功能管控和调节的第二大平台(第一为大脑)。而其中的微生物群就如其中的协调员,这同时导致菌群不平衡会引发多类疾病,影响范围包括肠道、肺部和心血管等。 肠道与肠菌 来源:pixabay...
战略升级!上海解码引入第二台华大T7测序仪,加速推进第四方检测服务!
2021年9月1日,解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解码DNA”)正式引入第二台华大智造的高通量测序平台DNBSEQ-T7。 2020年7月18日,解码DNA引入长三角首台华大智造“超级生命计算机DNBSEQ-T7”,并于9月1日,成为国内首个“高通量测序创新应用示范中心”。 ...
一文读懂合成生物学的那些事
科学家一直在尝试从零开始制造全新的生命形式——用化学物质造出合成DNA(脱氧核糖核酸),由DNA合成基因,再由基因形成基因组,最终在实验室造出全新生物体的分子系统。 如果说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发现让分子生物学家意识到,基因与细胞的关系就像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那么合成生物学正在做的就是设计新“软件”、开发新“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