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73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梅奥诊所:微生物组对乳腺癌发展有何影响?
最近,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在无菌条件下获取的乳腺组织中发现了细菌的证据,并发现了患有乳腺癌和不患乳腺癌的女性之间的微生物组差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3日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梅奥诊所乳腺肿瘤外科的Tina Hieken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即使没有感染的迹象,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室获得的乳腺组织样本...
重磅:2016年国家杰青正式出炉!部分高校进步明显!
今天上午(8月4日),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正式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公布201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的通告,2016年国家杰青正式出炉。今年建议资助的国家杰青共有200人。作为和长江学者一样备受关注的高端人才,每年的杰青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今年的结果也必然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入选国家杰青难度到底有多大?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
Cell&Nature&Science告诉你,从发胖到苗条,肠道微生物可以做什么!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盛行这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关注,这句话也越来越多地被重提起。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你的饮食结构决定你的性格。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各个地区的美食与文化,也不是讨论如何健康地吃喝,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去解读这句话,即“You are what kind of bacterial you have”。 经过漫...
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申请FDA, CMS并行评估程序
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研发的产品FoundationOne 现同时向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医保服务中心(CMS)提出并行评估申请。 FoundationOne这种检测可以分析患者实体瘤中超过300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从而确定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法。由于对于肿瘤的基因组分析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FDA打算采取快捷审批模式来对Foundation...
【最新市场报告】液体活检之外泌体,市场潜力巨大,疾病诊断是突破口
外泌体(Exosomes)或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研究不断增长,并愈来愈聚焦到其作为液体活检循环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科技咨询服务公司Select Bioscience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跟踪调查外泌体的市场前景,我们将在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里对外泌体市场前景作一简要概述,该部分内容取自...
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解析
对于一些在前期临床实验中治疗效果显著或对现有治疗具有实质性改善的药物,同时针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疾病的药物,享有FDA的优先评审权,并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不过,要想获得这个认定并不容易,它需要大量显著的临床改善证据,综合考虑到药物所针对的疾病和病人对治疗的需求。一旦认定后在整个药物开发过...
肿瘤筛查该查什么
一直以来,肿瘤让人闻之色变,谁都想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然而早期肿瘤因症状、体征不明显,或者只有一些缺乏特异性的表现,人们往往不自知,主要通过筛查发现。那么,肿瘤筛查该查什么呢? 祈福医院肿瘤科赵昌林主任指出,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常用的筛查肿瘤的方法包括:各项血液检查指标、B超、X光、肛门直肠指检、妇科体检、乳腺钼钯摄片等。 血液检查。血液...
中国人群“生物年龄”标记物首次被发现
日前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基组学课题组获悉,该课题组近日发现一项可检测中国人群“生物年龄”的生物标记物,即免疫球蛋白G的糖基化水平,这是我国首次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该课题组在王嵬教授的带领下,收集了中国汉族人群的多项人口学信息、生化及血液学检查指标,利用国产的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多次实验后,首次证实利用免疫球蛋白G的糖基化水平可分析...
全国首例胎盘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手术成功
日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名骨关节炎患者经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已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这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与博雅干细胞合作实施的全国首例应用胎盘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也是胎盘干细胞技术在骨关节炎领域的新突破。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传统治疗方式效果很不理想,这促使医药企业和临床医生努力去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今年1月,该院退休医师戴主任知道自己的科室正准备实施全国首...
返老还童梦,大规模年轻血液抗衰老效果试验在美启动
一项颇具争议的付费参与临床试验将测试来自年轻捐赠者的血浆能否对抗衰老。 这是2014年最令人震惊的科学报告之一:向年迈小鼠体内注射来自年轻小鼠的血浆似乎可改善这种老年啮齿类动物的记忆及学习能力。受此类成果启发,如今一家初创公司在美国启动了首次临床试验,目标是在相对健康的人群中测试年轻血液的抗衰老效果。不过,这里有一个重要提醒:它是一项付费才能参与的试验。这种试验此前曾引发...
【盘点】7月基因行业大事件回顾
夏日炎炎,气温已经超出我们细胞最适宜的温度,作为生物体的本能依旧有条不紊控制好自身的新陈代谢。同样,再炙热的阳光也阻挡不了基因行业前进的步伐。7月已过,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7月份基因行业的大事件。 政策 1、重磅!奥巴马斥资5500万美元启动100万人口健康数据库,同时FDA出台新草案监管基因检测市场。奥巴马政府宣布财年投入5500万美金建立精准医疗公用数据库的原因。根据...
韩春雨:正在持续实验,将适时公开验证
中国学者韩春雨团队的诺奖级实验,近日引起一些人质疑。质疑者认为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重复试验,为此围攻韩春雨为“造假者”,但拥挤韩春雨的也大有人在。针对这些激烈讨论,“中国网事”记者展开调查。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
CAR-T技术重大突破,为卵巢癌女性带来福音
根据临床癌症研究杂志发表的动物研究,引导T细胞靶向于多种卵巢肿瘤细胞表达的蛋白质,这可能为卵巢癌患者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有研究表明卵泡刺激激素受体在大多数卵巢癌的亚型均有表达,并且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免疫治疗靶点,并表明T细胞可以有效地修饰以识别和攻击卵巢癌细胞, 而不产生副作用。 Wistar研究所肿瘤微环境和转移计划的项目负责人José R. Conejo-Gar...
2016人体微生物组创新未来者大会圆满结束,新的产业机会拉开序幕!
7月30日,由微生物组创新创业者协会、贝壳社联合主办,锐翌基因承办的“2016人体微生物组创新未来者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集结了数十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围绕“人类微生物组与精准医疗”主题,聚焦于微生物组学产业发展,采取邀请报告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分享了肠道菌群、口腔微生物等研究在精准医疗及营养膳食中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了稳步推进微生物组及宏基因组研究转化与产业化的...
肿瘤基因检测 为个体化治疗指明方向
临床医生在肿瘤治疗中发现,人体肿瘤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部位的肿瘤,治疗效果和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这种因人、因病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称为“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特定基因信息,依据人体的基因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既有效避免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还为患者争取更多医治时间,节省费用。 发现受体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发现,在...
实验室重现卵细胞发育
这只老鼠看上去或许没什么不同,但它却是该类群中的第一只。培育出这只啮齿类动物的卵细胞并非来自成年母体的卵巢,而是来自一个实验室器皿中培育的小鼠胎儿的卵前体细胞。 为了观察精子和卵细胞如何形成,研究人员一直在尝试通过诱导和培育原生殖细胞(PGCs),在体外培育它们。(中国一个研究团队近日报告称在试管中生成了类似精子的细胞。)在此之...
关于公布“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课题财务验收(第一期)专家名单的公告
关于公布“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课题财务验收 (第一期)专家名单的公告 根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安排,我中心定于2016年8月1-3日在京召开新药专项十二五计划课题财务验收工作会议(第一期)。按照国家科技管理改革有关精神,现将财务验收(第一期)专家名单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可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向我中心反映。 联系人:吴凤娇 ...
IBM新技术将液体活检精准度提高50倍,颠覆癌症诊断
最近,一群来自IBM、普林斯顿大学与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芯片实验室技术。应用这种技术,临床医生可以第一时间在纳米水平上完成多种生物粒子的分离,在癌症等疾病症状出现之前完成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他们研究所对应的论文发表于本周一的Nature Nanotechnology,名为“Nanoscale lateral displacement arrays ...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Cell Research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清华大学、剑桥生物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兰尼碱受体1(RyR1)的中央结构域是远距离变构门控通道开放的传感器。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9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颜宁(Nieng Yan)教授。2007年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的颜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回国的几年间,颜宁教授研究组主要聚...
Nature子刊:改写生化教科书的重要发现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DNA——而不是R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储存库”。DNA双螺旋结构是一个更宽大的分子,可以将自己扭曲成不同的形状,将化学损伤吸引到遗传密码的基本构建模块——A、G、C和T。与之相反,当RNA扭曲成双螺旋的形式时,它是如此的坚硬和不易弯曲,也不能容纳损坏的碱基,它完全崩溃。 这项研究发表在2016年8月1日的《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