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73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链发展现状及主要企业业务布局分析
基因测序行业发展迅速,二代测序为主流技术。现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由于通量较低、测序时间较长,已经不能满足研究应用的需要,以高通量低成本为特征的二代测序技术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序技术,测序时间相较于一代技术大大降低。基因测序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一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的下降,近年来发展迅速,据BBCRESERCH统计,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3.5%...
Nature:向着癌症相关mRNA开炮
大多数癌症药物都被设计来阻止细胞生长,这是癌症的一个标志,控制细胞生成成千上万种蛋白质的信号通路是一个受欢迎的靶标。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了这一信号通路中一个有前景的新药物靶标,其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部分原因在于它似乎控制了机体一小部分蛋白质的生成,而这些蛋白对于调控生长和细胞增殖至关重要。 一靶标是一种结合信使RNA的蛋白质,它帮助启动了蛋白质合成,沿着生产线最终生...
一名年轻医生与自身患有罕见致死性疾病的斗争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David Fajgenbaum正试图改变自身患有的一种可怕疾病的治疗前景。 我出院时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受:你需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秒。 在第三次差点死去以后和死亡第四次到来之前,David Fajgenbaum有了新的座右铭:想到什么,抓紧去做。“我出院时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受:你需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秒。”在大学里曾是足球运动员的Fajge...
肺癌免疫治疗中,肿瘤医师需要了解的七个问题
过去的几年中,在FDA的批准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增多,其中也包括靶向免疫治疗,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医学肿瘤学家Mark W. Kris说道。 FDA通过的免疫治疗审批名单中,包括诸如Opdivo(nivolumab)、Keytruda(pembrolizumab)和Tecentriq(atezolizumab)等已经被证实具有持续疗效的肺癌药物。同时,Avasti...
肺部竟有肠道菌,咋回事儿?
没有人知道它们为何会在这里,但是科学家确实在临床病人和动物疾病模型的肺部发现了肠道微生物。对于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护来说,这个发现毋庸置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知名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公开了他们的新发现。他们发现在病人衰竭肺脏的最深处生活着大量的肠道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是...
澳将用基因测序技术诊断罕见基因疾病
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27日宣布,全澳罕见病患者现在可以通过全基因测序技术获得更准确的诊断。澳大利亚也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向公众提供该项测试的国家。 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将罕见病的确诊几率提高三倍。这项前沿技术现在已经走出实验室,应用于遗传病检测。加文研究所主任、约翰·马蒂克教授认为,这项技术的普及是澳大利亚医疗卫生发展和疾病诊断的...
美国调查:用基因编辑、人造血、大脑芯片打造超级人类?
你愿意通过基因编辑,降低婴儿罹患严重疾病的风险吗? 你愿意把大脑芯片植入到健康个体,增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吗? 你愿意输入人造血液,以提高人体机能吗? 对于这三个问题,美国人的回答很保守。相比利用这些新技术来进一步提升人类的各项机能,打造“超级人类”,他们更倾向于仅以此来改善现...
美日如何快速安全审批“救命药”
最近,一款宫颈癌疫苗在中国获准上市,民众在高兴之余,也有人批评有关部门审批速度太慢,导致这种疫苗在中国“迟到”。美国和日本在药物审批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和规范的,是许多国家相关机构学习、参考的对象。记者就两国药物审批流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 一般10个月可完成 美国医药界有个共识是,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10年时间与10亿美元,简称“双十”。对此...
惊人发现:生命起源于热液环境
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大奥秘就是:生命是如何开始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微生物进化而来的,但细节却是模糊的。什么样的基因形成了这种生命体,它居住哪里?近期,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这个早期的有机体以及它进化的环境。 对生命起源感兴趣的实验科学家一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种方式是“自底向...
李兰娟院士:人工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职工作。”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氏人工肝系统”开拓者李兰娟从医4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的无悔的人生选择。从上世纪80年代投身肝炎治疗至今,李兰娟在重症肝病诊治领域取得了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以过硬的技术成功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重症肝病患者。日前,记者走进李兰娟的办公室,倾听这位科研专家、“医学狂人”介绍人工肝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中国是肝病高发国...
2016国际精准医疗学术及产业论坛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 各位同仁: 大家好! 继去年的“2015全国肿瘤临床诊疗前沿大会”之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将于2016年10月21日-23日在上海举办“2016国际精准医疗学术及产业论坛”,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二届年度会议。 组委会特邀来自国内外著名专家...
聚“精”汇“神”,中美专家合力 立足精准医疗对抗神经系统肿瘤
2016年7月22日,由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全国神经系统肿瘤精准医疗论坛于上海拉开帷幕,本次论坛专家云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讲席教授阎海,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李启靖等中美神经系统肿瘤领域的顶级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转化医学网在现场对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 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分子分型的发展前景 传统的病理检测已经不...
振奋人心!MIT美女科学家一招拯救千万癌症患者
投票1:你们觉得这种新技术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我国结肠癌临床医生的青睐吗? A.当然能,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化疗实在是太痛苦了,然而却并没有卵用。MIT真是再次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B.不可能,科技含量如此高的技术想要得到推广路还远着呢。 投票2:你们觉得这种技术有希望应用于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与预后吗? A.当然能,能够最大化的降低病人痛苦并且起到疗效,这种局部给药的技术...
Nature:CRISPR-Cpf1识别目标DNA的独特机制
CRISPR是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缩写。CRISPR与内切酶Cas9是一对好基友,细菌依靠它们组成的防御系统对抗外来侵略者。CRISPR-Cas9能够在引导RNA的指引下,靶标并切割入侵者的遗传物质。2012年研究者们利用这一特点,将CRISPR系统发展成了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工...
CAR-T疗法成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获救!
近日,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官方微信报道,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菲律宾籍女孩麦吉(化名)在同济医院接受了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后,日前恢复良好,武汉同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周剑峰表示:“麦吉通过两个阶段的CAR-T治疗,体内已经没有白血病细胞,生命体征平稳,完全可以长期生存,我们对她的前景很乐观。” “癌症”的噩梦两次上演 麦吉,21岁,来自迪拜,菲律宾籍,目前是菲...
突变基因重组可能为帕金森病提供治疗新方法
新的研究发现,一个突变基因和丰富的脑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帕金森病的临床指标相似。这个发现可能会带来该疾病的新疗法。 帕金森病(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每年会影响约60000美国人。帕金森病可以改变生活,其症状包括一般缓慢的运动,震颤,和刚度,虽然症状因人而异。 药物和疗法可以帮助管理条件,但目前还没有办法将它治愈。 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的...
Yale:一次靶向多重基因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盒”!
近日,耶鲁大学研究团队设计出了一个可以在基因组中同时修饰、编辑多重基因的编辑系统,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将可能的意外影响最小化。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基因编辑“工具盒”的操作对于用户而言十分友好,科学家可以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研究中使用该工具。7月26日,相关的研究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随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人员能使用诸如CRISPR等手段在实验室内...
从个体到群体的数据循环,看为朔如何构建精准医疗知识库
构建精准医疗知识库的必要性 这些年得益于测序技术,特别是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传统医学快速地发展到精准医学,这使我们普通人群快速便宜地获取自身基因组学信息成为可能。 然而,不管是一代Sanger测序、二代高通量测序,还是PCR、生物芯片、免疫组化等常规分子水平检测,都只能告诉我们受检对象组学上的一些变异信息,而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根据这些信息临床上该如何决策。 组学变异与临床表型...
美国癌症血液测试公司获 900 万美元 A-1 轮融资
今天,精确癌症血液测试公司 CellMax Life 宣布获得 900 万美元 A-1 轮融资,由硅谷风投公司 Artiman Ventures 及几位投资人共同领投,其中包括鸿基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截止到现在,公司获得融资总额为 1400 万美元,公司计划利用本次融资推进产品研发及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进程,并且进一步促进公司全线血液测试产品的商业化运营,包括遗传性癌症风险检测、早期癌症检测和大肠癌...
“我们也想看看在协和的医生中究竟蕴藏了多少创新项目”
傍晚6点,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楼一层大厅依旧喧闹。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着开过的药、拍过的片子或许应该还有医生的叮嘱,略显疲惫的往门外踱着步子,回家或者回旅馆。门外,夏日的夕阳仍然灼热晃眼。 沿着大厅一直往里走到头,再穿过侧门,跟着余可谊来到已用作行政办公楼的老协和图书馆。这里安静得可以听到脚步的回声,似乎只经过了几百米的距离,便已经从“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实穿越回到悠远记忆中的历史。无论什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