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解码基因编辑应用:CRISPR文库技术从设计到筛选的全景指南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1286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为避孕药正名!《JAMA》超15年、逾10万研究证明:避孕药可大大降低女性癌症发病率!

2018-01-22

众所周知,避孕药可以降低卵巢癌的发生率。而根据最近美国国立研究院的研究显示:避孕药的好处可能并不仅仅如此! 癌症研究所流行病学家Carol Michels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避孕药可以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两种癌症的发生率,而且这种情况“在整个健康行为中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不论患者是不是采取相对健康的生活模式,这个结果都基本不变。 这项研究于...

JAMA历时20多年、12万人研究揭秘哪些食物能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2018-01-22

结肠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其逐渐增大患者会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到了晚期则会有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而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那么做到防范于未然,在源头遏制住结直肠癌的种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JAMA在1月18日就发表了一篇超12万人,跨越四...

《Science》重磅!液体活检重大突破!游离DNA加异常蛋白质,准确率超70%!

2018-01-22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是多数肿瘤发生的元凶,突变的基因可驱动癌细胞的生长。当癌细胞死亡时,突变基因会随着细胞裂解进入血液循环,而新兴的液体活检技术就是通过检测这些血液中癌症的“残骸”来诊断癌症。但是由于检验的精确性而始终为人诟病。而在近日,液体活检迎来了新突破! 日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悉尼金梅尔综合癌症中心的肿瘤学家Nickolas Papadopoulos与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液...

Nature:蓬勃发展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

2018-01-19

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道路上的选择。是继续待在舒适区,从事一份熟悉的工作?还是看准时代的潮流,勇敢接受新的挑战?时机是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最美好的时代正在到来。 《自然》杂志近日推出长文,介绍了蓬勃发展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图片来源:《自然》) 仅仅是在10多年前,当第一批海归科学家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敏锐...

Aspyrian头颈癌全球首创新药RM-1929获快速通道认定

2018-01-17

基于光免疫疗法(PIT)平台、专注于癌症靶向精准治疗的Aspyrian Therapeutics生物技术公司1月16日公布,美国FDA已授予公司全球首创(first-in-class)精准治疗候选药物RM-1929用于2线疗法失败的头颈部复发性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治疗的快速通道认定。 RM-1929是一款使用IRDye 700DX作为光敏剂的cetuxima...

《Lancet》重磅!BRCA突变并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双乳切除未必真的获益!

2018-01-17

肿瘤基因检测领域近些年来成了红花,无数资本逐利。朱莉在13年检查出BRCA1基因缺陷,这意味着她在80岁前有87%和50%的几率罹患乳癌和卵巢癌,同时其母亲就曾被查出患有乳癌,并最终死于卵巢癌,因此朱莉大胆的采取了乳腺切除手术。 而在最近发表的《The Lancet Oncology》上面,一篇名为“Germline BRCA mutation and outcome in yo...

CAR-T疗法最新重磅突破!体外T细胞扩增时间有望缩短10倍!

2018-01-17

CAR-T疗法作为新兴治疗方法获得无数专家认可和青睐。然而受限于诸多技术,CAR-T疗法依旧有着诸多不足。 在CAR-T治疗过程中,有一个步骤是将患者体内的T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达到符合治疗要求的细胞数量,然而这个过程受限于技术,其时间占比很长。然而这个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CAR-T疗法全过程 发表在最新的《Nature Biotechno...

《Nat Genet》超70万人研究!揭秘最全肥胖基因谱!

2018-01-16

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会遇到胡吃海喝体重也不会明显增加的人,也会遇到“喝口水”体重都蹭蹭往上涨的人。肥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块心病。很多人坚持跑步、控制饮食,但是体重依旧不见得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和肥胖息息相关的,不仅是我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还和我们的基因密切相关。 最新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面的一篇题为“Protein-alterin...

mRNA新疗法!助力治疗全身代谢性疾病!

2018-01-15

甲基丙二酸血症/酸尿(MMA)是一种破坏性的代谢性疾病,人群中每5万到10万个个体中便会有一名患者。MMA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由甲基丙酰辅酶A变位酶(MUT)完全(mut0)或部分(mut)缺乏所导致。MUT是一种维生素B12依赖性的线粒体酶,用于介导缬氨酸,异亮氨酸和奇数链式脂肪酸氧化的最终步骤。 目前针对MMA并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案,常见的疗法仍是膳食蛋白质的限制,辅因子的...

《Nature》重锤!PD-1免疫疗法再掀高潮!罕见黑色素瘤完全缓解近1/3!

2018-01-15

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黑色素瘤亚型,其特征是致密的纤维间质,对化学疗法有抗性和缺乏可操作的驱动突变,并且与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高度相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60例进行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或PD-1配体(PD-L1)抗体治疗的结缔组织增生性黑素瘤患者。在60例患者中有42例观察到客观存在的肿瘤反应,其中包括19例完全缓解。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了这些肿瘤中的高突变负...

《Nature》子刊:新的生物标记物可预测PD-1疗法效果!

2018-01-15

近日,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血液中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可以预测癌症患者是否可能对免疫疗法有积极反应。对于被预测出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在早期及时采用其他不同治疗方法。该项研究以《High-dimensional single-cell analysis predict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Nature》、《Science》又两篇!肠道菌群助力绿色蔬菜抗癌!

2018-01-15

当人们注意到肠道中的小家伙们——肠道菌群的时候,又在不经意间找到了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肠道菌群和人类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以往我们不知道身体调节机制也在肠道菌群的研究中不断被揭开。 而在近日,又是两篇肠道菌群的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上面。 《Science》:肠道菌群——使坏的真菌!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免疫系统、肠...

2018J.P摩根大会:强生、Illumina、美敦力、雅培、礼来,都分享了什么?

2018-01-12

来源: 动脉网 在JP摩根医疗大会上,比尔盖茨对其医疗基金的投资逻辑进行了详细解说。同时,强生、美敦力、雅培、礼来、辉瑞、安进、默沙东、Illumina等医疗大牌企业的CEO分享了他们的发展战略和2018年要实现的目标。 强生:制造一场危机,对投资者来说或许是好事 强生的首席执行官Alex Gorsky...

《Nature》重磅!这次,饿死癌细胞,真的有希望!

2018-01-12

这些年来,饿死癌细胞的言论在网上不断流传。包括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胡汛发表在国际生物和医学领域权威杂志《elife》上利用小苏打治疗癌症,以及清华大学颜宁团队在《Nature》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了解清楚GLUT1的组成、结构和工作机理,在后续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被不少媒体以“饿死癌细胞”为题迅速引起热议。 然而随着后续事件的进展,人们发现饿死癌细胞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癌细胞比正...

Nat Genet:又一隐形基因突变被确定会导致肥胖!

2018-01-11

近年来,肥胖成为困扰人类生活的一大问题。全球肥胖人数在过去的40年里,从1975年的1亿5百万上升至2014年的6亿4千1百万。而到现在,几乎每十个人中就有1个是胖子。针对肥胖的遗传因素以及相关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而在近日,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也会导致肥胖! 这项新的研究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牵头,并于1月8号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题为“Loss-of-fu...

《Nature》长文!最热的基因编辑技术有难了:或可引发强烈免疫反应!

2018-01-10

随着基因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被寄予厚望。而在基因编辑中,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以其快速、高效、自由度高被称为“基因魔剪”。而在过去的时间内,CRISPR也不辜负我们的期望,让我们看到了又一个突破。 然而近日,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儿科血液学家Matthew Porteus和Kenneth Weinberg领导的研究小组却发现了CRISPR-Cas9一个可能...

肿瘤分型新方法:外周血ctDNA中HER2拷贝数成为新的“标记物”

2018-01-0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沈琳教授团队联合亿康基因研发团队共同发明了一种无创的HER2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并通过该技术检测进展期胃癌患者(AGC)外周血 ctDNA中HER2基因拷贝数从而监测曲妥珠单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效果。 胃癌 胃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约有70%的胃癌患者确诊分期为局部进...

重磅!《Nature》子刊揭首个癌细胞控制蛋白影响昼夜节律!

2018-01-08

人类的正常细胞遵循着良好的昼夜节律。然而肿瘤细胞是恶性的,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增殖和分化来不断壮大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肿瘤细胞就需要打破原有的生物节律。 在近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Hollings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会利用未折叠的蛋白质(UBP)反应来改变昼夜节律,从而促进更多的肿瘤生长。 这篇文章最近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 ...

3篇《Science》、1篇《Nature》,肠道菌群近期4篇连发,癌症、测序都相关!

2018-01-08

今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出炉,肠道菌群再次荣登封面。在本期《科学》杂志中,三篇肠道菌群相关的重磅研究同期发表。同时,1月3日的《Nature》也发表了肠道菌群在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的相关文章。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时间肠道菌群都“干”了什么。 1.Science:《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response to anti–...

金域医学与全球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合作 共同为中国患者开发肿瘤及遗传病检测系统

2018-01-05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Illumina与金域医学将在Illumina基因测序平台的基础上合作开发一款整合的NGS系统,并提供兼具性价比、易用的体外诊断(IVD)方法用于分子肿瘤及遗传性肿瘤检测。该系统以Illumina的MiniSeq测序系统及相关的测序耗材为基础,将金域医学专有的检测组件(包括文库制备试剂盒与分析软件)与测序仪进行整合。今后,该整合系统将有望通过金域医学超过8000家的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