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504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原来肿瘤在这种蛋白质的帮助下躲避宿主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调控的作用,当人生病时,免疫系统就会启动。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曾被称为癌症治疗困境的破局者!因为它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发现和破坏肿瘤细胞的能力,但是后来发现这并不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新研究】热带生姜竟可预防炎症性疾病!天然化合物ACA是NLRP3炎症小体的有效抑制剂
许多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都具有抗炎的有益特性,它们在数百年前就被人类用于医疗用途。然而,这些有益特性背后的具体分子机制并不是很清楚。 其中有一种化合物是1’-acetoxychavicol acetate(ACA),它是热带生姜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根茎中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具有抗微生物、抗过敏和抗...
《肿瘤早筛系列访谈》第1期 | 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于文强教授:将研究真正转化成临床应用,让老百姓更愿意,更放心的做肿瘤早筛检测!
导语:随着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程度加剧,我国肿瘤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走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于肿瘤来说,目前最好的防治策略就是早筛早诊,即早筛查、早治疗。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大部分肿瘤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错过了治愈的最佳时机,这不但给许多家庭平添不幸,而且为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
首次!广东省将心理治疗、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医治未病等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为进一步健全医保目录管理机制,广东省医保局近日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诊疗项目目录)和《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医用耗材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医用耗材目录),将于8月15日正式实施。 其中《诊疗项目目录》中的调整内容如下: ...
【新研究】13岁-18岁期间,每天喝一杯约236ml含糖饮料,50岁以前患大肠癌的风险将增加32%!
糖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国古书上出现“饴”字是在汉代,饴糖(即麦芽糖)可能是最早的硬糖。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枣和无花果做成甜食;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并开始种植;十六世纪末期至十八世纪中期法国人从甜菜中提出结晶糖;十六世纪欧洲人发现可可,十九世纪才把可可制成巧克力;十九世纪后期糖果生产工艺才逐步形成。 著名学...
美国政府支持放弃新冠疫苗专利保护,或引发制药业争议
当地时间 5 月 5 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一项声明:美国将支持放弃新冠肺炎疫苗的知识产权专利。这是美国在世贸组织(WTO)暂时取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专利保护的举动后给予的支持。 声明中称:“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机要求采取非常措施。美国政府坚决保护知识产权,但为结束疫情,我们支持放弃对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保护”。 ...
【快讯】大橡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鼎晖VGC领投,加速布局器官芯片产业链
近日,国内器官芯片(Organs-on-Chips, OOC)领域的领导者——北京大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VGC(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领投,奇绩创坛跟投,同时老股东药明康德、复容投资和久友资本继续加码。 大橡科技CEO周宇透露称,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现有器官芯片产业链布局,以及新型器官芯片和模型的研发,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高仿生、高通量的工具,提升药物...
【Nature】诺奖得主用万多条基因表达破解细胞挤压的奥秘,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人与人之间距离越近,交流思想、信息的机会也就越多;而细胞之间距离越近,也会有细胞挤压的“化学反应”! 细胞挤压是一种细胞排除机制,适用于海绵、线虫、昆虫和哺乳动物等多种生物。在挤压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会从周围的细胞层中脱离,同时还不破坏留下的细胞层。 近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
【行业动态】肺癌中国指南更新!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迎来大丰收
2021年4月23-24日,“202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正式在北京拉开帷幕。2021年CSCO系列指南迎来了大丰收,是迄今CSCO史上指南发布与更新数量最多的一年。 ...
【日程公布】2021大数据助力精准医疗产业沙龙(上海站)诚邀您的参与!
会议背景 近代生物医学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得到了以遗传密码为基础的大数据。在临床医学中,获取肿瘤、遗传、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组学数据,有效的进行分析和挖掘,进而指导医学诊断和治疗,是提升医疗过程的效率,实现精准医疗的坚实基础。 精准医学的本质是组学大数据与医学的结合,随着基因组、代谢组、蛋白组等技术飞速发展,海量的生...
【新研究】探秘81位超105岁老人长寿的原因,这是首个关于长寿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
2008年134岁的南非村妇莫洛科泰莫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瑞。她生于1874年7月4日,和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同年出生。莫洛科平时酷爱唱歌,特别喜欢民谣,并且中气十足,莫洛科儿孙满堂,子孙中最长的都有100岁的女儿,一共有29个孙辈,59个曾孙辈还有数不清的玄孙辈,说起长寿秘诀,语出惊人,饮食荤素搭配,百无禁忌,自由自在,吃肉,也吃蔬菜,吃糖果,也喝可乐。 ...
还是“朝九晚五”好 昼夜颠倒可能会让男性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更易发生感染...
在过去十多年里,人类生活因工作形式的多样化而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许许多多人脱离了传统的“朝九晚五”。除了更常见的“两班倒”以外,还有大量人涌入到了新兴职业,如没日没夜的直播、带货、代驾、出租车和专车等,还有那些夜里迟迟不肯睡,白天迟迟不肯起床的人。然而,昼夜颠倒的作息时间会扰乱人体昼夜节律(生物钟),导致睡眠-唤醒周期和进食模式出现紊乱,这可能会带来很严重...
【Nature】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多家顶尖研究机构,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的人类心脏单细胞图谱
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心脏在人体血液循环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深入了解,需要对心脏中涉及的分子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了解心脏细胞的全部组成及其基因表达谱是这项工作的基本第一步。 2020年9月,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的多家顶尖研...
WHO严厉警告:印度新冠危机可能会“发生在任何地方”!若放松恐将引发新一轮全球暴发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并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工作的持续进行,疫情似乎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不幸的是,近日以来,中国的邻国、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印度却爆发了新一轮的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急剧飙升,并且还表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态势! 4月30日,英国路透社以《印度新冠确诊病例超1800万例,掘墓人...
从双螺旋到国家基因库
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七十年来成果揭示,生命体由蛋白质行使基本功能,负责呼吸、进食、排泄废物、生殖等活动,而蛋白的表达由基因进行编码调控,作为遗传物质的DNA被称为生命的蓝图。 1953年沃森(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并在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Science子刊】另辟蹊径 | 新型嵌合体STAR-T有望对抗实体肿瘤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其中CAR代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是从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众所周知,CAR-T已经彻底改变了血液系统癌症的治疗方法。自2017年以来已有5款CAR-T疗法获FDA批准上市,累计适应证包...
【新研究】高盐饮食影响免疫力 | 吞噬细胞的线粒体受到抑制
古语有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古今,盐在人们生活中都不可或缺,过多或过少的食用盐都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食盐是钠的主要膳食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此前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食盐的含量应控制在5g以内,于是很多家庭会盯着盐罐子里的5g盐。但是不要忘记了,不少调味料中也是含有盐的,比如酱油、零食等。 ...
“对肿瘤说不,对早筛说行”全民科普与行动倡议书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肿瘤依然是每个人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健康威胁! 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世界,尽管肿瘤相关研究文献近500万篇,而肿瘤领域的突破似乎一个接一个,但肿瘤的发病率依然没有下降,且呈年轻化趋势;肿瘤的理论和假说众多,治疗方案,诊疗指南数不胜数,但大多情况下我们对肿瘤依然束手无策,所以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肿...
【新研究】为什么女性年龄越大生育能力越低,科学研究告诉你答案
曾有报道:印度有位72岁老太经过两年多的试管受精后终于怀孕,最后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被认为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初产妇。所以判断一个女性到底有没有丧失生育能力,不仅仅看的是生育年龄,更多的是女性的身体素质和卵子的质量。 而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有两个:随着时间的流逝,卵母细胞的耗竭和卵母细胞质量的下降,会导致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增加,胚胎发育率降低和妊娠流失增...
【新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发现4种与围产期心肌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围产期心肌病(PPCM)发作率并不高,但可能会成为妇女怀孕周期最后三个月和怀孕前五个月非常严重的一个健康问题。世界范围内,每2000名分娩妇女中就有一名患有围产期心肌病,其中大约1/3的会终生患上心力衰竭,其中大约5%的患者会在几年内死亡。 此前,女性患上PPCM的原因一直是个谜。直到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