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68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最新:耶鲁大学发现肠道细菌竟然会迁移到肝脏,成为自身免疫疾病的罪魁祸首
引言 近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耶鲁大学的重磅文章,研究者们发现一种肠道细菌-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竟然会迁移到肝脏、肠系膜等组织器官,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抗生素或者疫苗来消灭鹑鸡肠球菌之后,能够有效地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几年,科学界开始重视微生物,尤其是肠道细菌对人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
肠道菌群致脂肪肝核心机制被发现!调整菌群更有益健康
该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代谢物参与宿主受体进而影响肝脏的炎症反应。那么,逆转脂肪肝是否先调整肠道菌群呢?少吃油腻食物,多运动才能保持健康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西方国家最流行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它涵盖了从简单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一系列疾病,其特征...
罗伊·瓦杰洛斯博士的礼物:为了一个没有乙肝的中国
1989年9月,在时任总裁罗伊·瓦杰洛斯(Roy Vagelos)的决策下,美国默克公司将最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转让中国。1993年,中国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以当时中国每年2000万新生儿计算,1993-2018年,25年间,中国至少有5亿新生儿接种这种疫苗。然而,他们也许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能接种这种疫苗的缘由,因为这一事实从未出现在中国的公共媒体上。 ...
非环类维生素A何以抑制肝癌复发?日本科学家揭示基因层面奥秘
都知道老眼昏花的时候,补充维生素A会有帮助,但是非环类维生素A (ACR)又是什么东东?当然,和维生素A渊源密切,这是一种由维生素A衍生而来的人造化合物,不过它的能力并不在于给您一双善睐的明眸,据研究它可以防止肝细胞癌(HCC)的复发。 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又有了发现:这种化合物是...
王红阳院士解读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万人队列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筛查项目
王红阳院士项目解读现场 4月22日由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与咨询中心/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万人队列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筛查项目研讨会在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上海嘉定区前炬路366号)隆重举行。 ...
肝癌治疗迎来新曙光?抗真菌药物或用于肝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诱发的肝细胞癌(HCC)是发达国家高发恶性肿瘤;然而其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且目前尚无针对性治疗。研究人员对NAFLD-HCC的RNA测序分析显示角鲨烯环氧化酶(SQLE)在NAFLD-HCC患者中过度表达。 FDA批准Terbinafine是一种针对SQLE的抗真菌药物,可明显抑制SQLE诱导的NAFLD-HCC的细胞生长,...
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万人队列项目!向肝癌早诊早治迈进一大步!
4月22日由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与咨询中心/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瑞基因)共同发起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万人队列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筛查项目研讨会在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上海嘉定区前炬路366号)隆重举行。杨胜利、闻玉梅、王威琪、宁光、王红阳等多位院士亲临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
丁琛/秦钧/贺福初合作团队利用多维组学手段揭示小鼠肝脏昼夜节律调控机制——专家点评
所谓昼夜节律,是指生物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进化出的一套适应性生理系统。它广泛影响着生物体的生理状态与行为活动【1】。前期针对哺乳动物多个组织器官的转录组研究也指出,有超过半数的基因转录受到昼夜节律的调控【2】。昼夜节律影响着几乎所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变化,节律紊乱则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分子机制上,目前普遍认为昼夜节律的调控核心是基于转录因子控制的以转录-翻译为基础的多...
复旦大学贺福初院士Nature子刊发文,通过对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揭示肝脏生物钟的奥秘
iNature:2018年4月19日,复旦大学丁琛课题组与贺福初课题组等人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proteomics landscape of circadian clock in mouse liver”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转录因子(TF)DNA结合活性为中心的多维蛋白质组学的小鼠肝脏景观,其中包括不同TFs的DNA结...
18-1期肠道微生物: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新的可能驱动力
•综述• 肠道微生物: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新的可能驱动力 姚勤伟 译;孟庆华 审校 (Marco Sanduzzi Zamparelli, et al.The gut microbiota: Anew potential driving force in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United European Gastr...
曹雪涛院士团队再获重大突破:新型红细胞亚群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肿瘤微环境中的非肿瘤细胞群已被报道不仅在癌症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还被微环境本身重新编程。 靶向肿瘤微环境越来越被认为是癌症的有希望的方法干预。 有趣的是,迄今为止已明确的肿瘤微环境中大多数促肿瘤细胞群是源自髓样细胞的白细胞亚群。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肿瘤诱发的新细胞群:Ter-119红系细胞标志的红细胞,...
最新结果!揭秘免疫环境对肝细胞癌的重要影响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人类癌症之一,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HCC的预后总体不好,只有在早期诊断时,手术和消融治疗才能够有效的治愈。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HCC被诊断为晚期,此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最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唯一可用的治疗选择。为了开发更有效的疗法并确定决定患者生存的因素,迫切需要对HCC的机制有更好的理解。 免疫系统对癌症发展...
这么吃能改变肠道菌群!还能降低肝脏脂肪!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除酒精外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10%~30%,其中10%~2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后者10年内...
突破!复旦专家发现肝癌肺转移早期预警信号
原发性肝癌,素有癌王之称,转移复发是影响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也是肿瘤研究的难点与热点。肺是肝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肝癌肺转移如何会发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夏景林教授、中科院细胞生化所陈洛南研究员带领团队历经4年研究,最终在肝癌肺转移发生机制上实现突破:首次成功用动态网络标志物(DNB)方法筛选、绘制出“肝癌肺转移发生前”的早期预警网络信号图。根据该图,可观察病程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相关研究发表...
颠覆常识!多倍体肝细胞可预防癌症!
大多数人体细胞是二倍体,只携带一组匹配染色体,其中包含人体全部基因组。多倍体细胞携带两组或更多组染色体。多倍体细胞在人体大多数组织中很少见,但在哺乳动物的心脏、血液和肝脏中普遍存在。当肝脏受到脂肪肝或环境毒素引起的伤害时,多倍体化也会显着增加。然而,这些多倍体化的增加是否具有功能重要性尚不清楚。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儿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肝脏中具有全基因组复制的细胞(称...
华人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新功效:可优先杀死肝癌干细胞!
中国的神药很多,在最近打击神药的浪潮中,很多神药都被打下了“神坛。”“神药”成了一个讽刺的代名词,然而在我们的日常医疗中,确实存在着四大神药,也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过这四大神药的名字——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反应停和维生素C(排名不分先后)。阿司匹林最近在癌症领域风生水起,同被挂上神药称号的维生素C同样不甘人后。最近,来自中国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院士的研究团队就为大家带来了维...
专访国家特聘专家林标扬:努力将普望生物打造成肝病诊断领域的独角兽
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共通的气质? 勤奋、执着、探索求真、永不放弃、怀疑主义精神……这些标签在林标扬博士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痴迷于科研,曾经连续几年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PNAS,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被引次数超过7800余次,能取得这些成就已经算是顶尖科学家了。 他质...
重磅!癌症疫苗或许可行!《Cell》子刊揭肝癌疫苗!
研究表明,重组巨噬细胞(专门的免疫细胞,破坏靶细胞)可以抑制肿瘤的形成;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促进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PIC也能抑制由PTEN缺失和脂肪肝引起的肝肿瘤,并且不发生抑制脂肪变性的情况。 这些数据为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如合成dsRNA,它可以防止高危脂肪肝...
重大突破!中山大学徐瑞华团队破获肝癌“身份指纹”! ctDNA甲基化成“关键先生”!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召开肝癌早诊早治技术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徐瑞华领衔中美团队发现肝癌精准诊治新方法,破获肝癌血液“身份指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10日凌晨在国际学术顶尖杂志《Nature Materials》(影响因子39.737)上发表,题目为《Circulating tumour DNA methylation markers ...
巨大肝癌“手术、介入、放化疗均无可能”?中山医院专家勇闯禁区救治年轻母亲
为赢得后续治疗时间、与肿瘤抢时间,根据既往成功经验,夏景林教授领衔团队,决定先下手为强,变先治标为先治本:“闯禁区”为患者实施介入。 36岁的苏小姐(化名)万万没想到,二宝出生月子还没坐好,自己便病魔缠身:诊断发现直径达25公分巨大肝癌。在求治多位专家无果后,苏小姐家人慕名找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内科夏景林教授,专家领团队为她施行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