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316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招募博士后

2020-03-24

Postdoctoral positions in the Institute of Clinical Scienc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招募博士后 The Institute of Clinical Science, Zhongshan Hospital, Fu...

【研究】人体微生物强大作用+AI先进技术,助力肿瘤研究突破

2020-03-14

  导读:世界上充满了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那么,这些微生物群落会影响癌症吗?   3月11日,《自然》杂志发表一篇研究,分析来自人类癌症的核酸序列,以及来自相邻组织和血液的样本,揭示了癌症中肿瘤和血液中存在的微生物。   微生物及其基因组(统称为微生物组)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

【JAMA子刊】128万多名儿童研究的大数据证实:哮喘儿童更易患1型糖尿病,其兄弟姐妹也是!

2020-03-14

  导读:哮喘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儿童慢性疾病,影响11%的6-7岁儿童;1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幼年自身免疫病,在瑞典的发生率最高。过去几十年中,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相似的上升趋势。关于特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尤其是哮喘和1型糖尿病并发的可能性,争议已久。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Awad I. Smew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重要结果,依据128万多名...

【研究】冠状病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已确定

2020-03-13

  导读:由于到位的舆论宣传和专家们给群众服下的定心丸,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也比SARS清楚,自然对其的恐惧感也大大减低。如今已有不少人因此丧命,当务之急便是找出致死因,专家寻找解决方案,大众以此规避风险。   近日,NIAID-RML实验室于3月9日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研究了中国武汉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流程和死亡危险因...

【斯坦福大学】4500名女性研究表明,基因检测或可让患有乳腺癌的老年妇女从中获益

2020-03-11

  导读: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基因检测是检测癌症风险的重要方式,那么是否适用于所有潜在乳腺癌患者女性?年龄、基因或其它因素是否是其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   近日,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领导的一项对长期开展的妇女健康计划的4,500多名参与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在65岁之前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的绝经...

《cell》:肠道微生物大规模宏基因组研究突破,助力治疗心血管疾病!

2020-03-07

  导语:肠道菌群是一个动态且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会影响宿主生理的许多方面,虽然许多研究侧重于单个微生物分类群对机体健康的影响,但它们的整体代谢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   近日,《Cell Reports》发表一篇文章中,用整合的宏基因组目录对小鼠的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全面地研究,通过互补方法重建大量MAG(超基因组组装基因组)以及将16S r...

【研究】“谈变色变”?新冠病毒变异真实过程

2020-03-06

  导言:昨日,《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发表文章引起热议,文章表明新冠病毒已经演化出两个亚型,其中L型的传染能力更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了部分群众的恐慌。事实上突变在冠状病毒这类RNA病毒中并不罕见。我们不应对文章过度解读。那么新冠病毒进化途径到底如何?   3月2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中国CDC等机构合作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发表的最新文章或...

Science :新冠病毒研究新突破,疫苗研究也可按图索骥

2020-03-04

  导语:新冠病毒攻坚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对抗传染病开发对应的疫苗可以帮助没有感染病毒的健康人预防感染,而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开发也正在开展中,然而根据过去的经验,病毒在感染过程中的三维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这给疫苗开发带来了重重阻碍,想要加速疫苗开发过程,就需要研究者们从根本入手,按图索骥,但是图从何来?近日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答案。   19日,来自...

【新发现】怀孕时长会改变胎儿DNA,或将助力早产儿健康问题研究

2020-03-04

  导读:早产是常见的,但早产也跟呼吸系统、肺部疾病、眼睛问题和神经发育障碍有关。在胎儿时期,表观遗传过程,即DNA的化学修饰,对于控制发育和生长很重要。之前已有研究表明孕妇的健康情况或日常习惯等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孕妇怀孕时长是否会改变胎儿的DNA呢?   瑞典的卡洛琳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员与一个国...

【研究】利用高通量表型推断基因型进行基因组选择

2020-03-04

  导读:研究者建立并检验了一种利用高通量表型推断个体基因型的方法,由此推断出的基因型可用于基因组的选择,有利于使基因组选择发生在温室环境中,从而减少育种计划的周期时间。   近日,预印本网站上biorxiv.org上发表重要结果,可利用高通量表型推断基因型,从而进行基因组选择。   在许多育种项目中,对所有的...

【研究】通过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数据评估肿瘤异质性

2020-03-03

  导读:癌症中克隆进化的计算重建已成为了解肿瘤如何开始和进展以及该过程在患者之间如何变化的关键工具。然而,该领域仍在努力发展,面临着将系统进化方法应用于癌症的特殊挑战,例如拷贝数改变(CNA)和结构变异(SV)事件在肿瘤进化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而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主流测序准确地描述出来。   通过系统发育推断算法进行的后续重建是准确的。因此,本文开发...

NEJM:钟南山团队发表新冠病毒最大样本量临床特征研究——男性患者占多数,就诊时发热者未及一半

2020-03-01

  导言:截至2020年2月28日,中国境外已有4351例病例,新冠肺炎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鉴于目前情形刚刚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疫情全球升级,想要抑制新冠肺炎大流行趋势,对中国各地病例最新病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该病的临床特征和严重程度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昨日,钟南山院士领衔中国科学家于新英格...

【研究】新冠肺炎致死元凶:「细胞因子风暴」或由ACE2介导!

2020-02-27

  导读:新冠肺炎已然强势侵袭全球,不论是泱泱大国还是弹丸之地均无法全身而退。尽管多数新冠肺炎患者为轻症,但不容忽视的是,重症患者死亡率竟高达10%以上。新冠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   近日,重庆大学的钟莉教授团队在预印本网站Preprint.org上发表重要结果,认为ACE2在新冠肺炎病程中发挥的作用并...

【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郁文彬:新冠病毒最初发源地或不是华南海鲜市场

2020-02-22

  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来自其他地方,这个结论有了基于基因序列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在分析 93 个新型冠状病毒样本基因组数据后发现,基于 120 个变异位点得到 58 种单倍型(基因类型)中,来自华南海鲜市场患者样品单倍型与 H1 有关,而作为更古老的基因类型样本 H3、H13 和 H38 则来自华南海鲜市场之外。这印证了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病毒发源地的推论。...

研究称穿山甲为新冠潜在中间宿主,专家认为需更多证据

2020-02-07

  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究竟是哪种动物,一直是个待解之谜。2月7日凌晨,华南农业大学发布消息称,华南农大、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联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及广州动物园科研部陈武高级兽医师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7日上午11时,华南农大...

基于中国人群研究发现:长寿秘诀是一周饮茶三次……

2020-01-13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原因之首,2017年约有4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在中国,冠心病和中风也已跃居为最主要两个的致死因素。因此,如何用日常饮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喝茶养生的说法在坊间流传已久,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相继进行研究,提示适度饮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总体死亡率,但由于饮茶文化、生活习惯和疾病谱系的区别,这一结论并不能直...

【关注】75万人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锻炼可降低七种癌症风险!

2019-12-30

合理的锻炼可增强体质、改善情绪、降低炎症,并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近日,一项涉及75万名成年人的汇总性研究发现,合理的锻炼可降低7种癌症的发生风险。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完成,并发表于近日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 早前已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

【关注】中国食管癌病理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19-12-28

12月20日至22日,2019年南京鼓楼全国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食管癌协作组、肝癌病理协作组、胃肠疾病协作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和分子病理学会消化疾病学组、江苏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等单位主办,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办、志诺维思(北京)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共有近百家医院近四百位病理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

【关注】研究发现更可靠的乳腺癌预后标志物!

2019-12-24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癌症,发现有效的乳腺癌预后标志物,有助于乳腺癌的诊疗。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将视网膜病变得到的基因标志物与乳腺癌转录组数据结合起来,发现了更具预测性和鲁棒性的乳腺癌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标志物,这些基因标志物可更好的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有助于其它的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的研究。 血管生成对于伤口愈合等生理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也参与一些疾病发...

上海出台重大新政:建设研究型医院 临床研究纳入医院绩效考核

2019-12-19

12月16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以完善上海临床研究体系,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建设研究型医院 临床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 《方案》提出推进上海市建设研究型医院,基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强化“医工结合”。 到2020年底,上海将重点建设5家研究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