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316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即将开播 | 类器官研究与应用转化

2022-10-17

2D细胞模型体外扩增有一定局限性,在传代后容易丧失原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发生优势克隆选择,且临床相关性较低。相比于2D 细胞模型,3D 细胞或者类器官能提供更有生物相关性的结果,简化并加速药物评价流程。自2009年小肠类器官首次建立至今,类器官研究已经延伸到多个组织系统,并成为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我们非常荣幸安捷伦BioTek 的技术和平台能够参与其中,与研究者们...

博士后出站即任复旦教授!他的研究曾被院士写入教科书

2022-10-14

科研之路 顺风顺水  01  2000年,闫致强高考进入复旦大学时,中国脑科学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知识基础与专业训练。 大二时他就毛遂自荐到杨雄里院士在复旦大学创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进入李葆明教授实验室里做研究。大三暑假又通过老师引荐,到新成立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实习。凭着这股“闯劲儿”,他在神经所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专业训练。 2...

【Nature】斯坦 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2022-10-13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移植到老鼠体内的微型人类大脑结构可以发送信号并对老鼠胡须拾取的环境线索做出反应。这一证明人类干细胞生长的神经元可以与活啮齿动物的神经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会产生一种测试人类大脑疾病疗法的方法。该研究发表于期刊《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238-x 重大发现...

【PNAS】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脂质平衡——调节癌细胞转移和存活的关键因子

2022-10-12

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特殊的酶对于在细胞压力下调节癌细胞的存活和转移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发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Ovarian cancer cell fate regulation by the dynamics between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fatty ...

会议预告 | 类器官研究与应用转化

2022-10-11

2D细胞模型体外扩增有一定局限性,在传代后容易丧失原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发生优势克隆选择,且临床相关性较低。相比于2D 细胞模型,3D 细胞或者类器官能提供更有生物相关性的结果,简化并加速药物评价流程。自2009年小肠类器官首次建立至今,类器官研究已经延伸到多个组织系统,并成为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我们非常荣幸安捷伦BioTek 的技术和平台能够参与其中,与研究者们一...

【Science子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昼夜节律紊乱增加癌症风险,体温调节为关键分子桥梁

2022-10-10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icity)为一种进化分子机制——根据自然光支配生理时间调节以维持体内稳态。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昼夜节律紊乱会促发多种慢性疾病,并增加癌症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动物和人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环境或遗传手段破坏昼夜节律会增加患肺腺癌(LUAD)的风险;有颠倒昼夜生活习惯的人具有更高的癌症发病风险。然而,科学家们对于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发病风险之间的确切生物学机...

81岁院士授课“一座难求”,中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第一人当之无愧

2022-10-10

《生物信息学》“一座难求”  01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如果想去听陈润生院士的《生物信息学》,8:30开始的课,最好刚过6点就去占座。然而,一切的前提是能够“抢”到这门课。线上选课,600个名额“秒空”。学校又连续增补了两次名额,最终扩容到约900人。因此,《生物信息学》开在能容纳上千人的学生礼堂。 陈润生是中国第一个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人,在8年里...

连发四篇,IF值累计超200!复旦徐彦辉团队在人源转录起始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22-10-10

自2020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连续发表四篇研究论文,围绕人源转录起始机制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人源BAF-核小体 2020年1月31日,徐彦辉课题组题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

“无惧混乱,因为那里大有可为”——诺奖得主在Nature给研究者的四条箴言

2022-10-09

四条宝贵的建议 Four golden lessons 01 没有人能了解所有,你也不必如此 No one knows everything, and you don't have to. 当我大学毕业时——似乎已经过去了100年之久——物理学文献对于我而言,就如一片...

【Nature】最新小鼠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决定基因对寿命的影响!

2022-10-02

长寿是一个复杂的特征,这项研究在发现牢固的遗传联系方面做得很好,遗传学家João Pedro Magalhães说:“尽管这项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但该研究是一块垫脚石——了解长寿的遗传学的最终的机制。”该研究于9月29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113-9 研...

【Science】哈佛最新研究表明:癌症会中和T细胞以破坏免疫系统, 加速肿瘤生长

2022-09-30

现在,由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一种使肿瘤细胞关闭免疫系统的方法,使肿瘤能够不受控制地生长。这项研究主要在小鼠身上进行,并于9月29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研究表明具有特定突变的肿瘤细胞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一种代谢物,削弱附近的免疫细胞,使它们杀死癌细胞的能力降低。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

一天4篇Nature! 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2-09-29

9月2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这4篇论文集中报道了一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授John Long撰文表示,...

“诺奖风向标”揭晓!卢煜明教授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

2022-09-29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2022年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公布。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卢煜明因产前无创DNA技术获得“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最新介绍,2022年诺奖周时间为10月3日-10月10日。2020年至2021...

国际著名病毒学家管轶教授,任上海市病毒研究院院长!

2022-09-28

管轶教授 管轶,国际知名病毒学研究专家。他是最先提出果子狸是传播SARS冠状病毒的科学家之一,曾被《时代周刊》选为18位救人英雄之一。他,连续六年被Thomson Reuters评为“高被引科学家”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 管轶在流感研究方面硕果累累:(1)确定了在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传播的H5N1流感病毒的所有主要前体和传播途径;(2)开展了H9N2病毒的系统研究...

【Nature子刊】中科院院士黄维联合安众福/陈洪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磷光闪烁体有助治疗深层肿瘤

2022-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安众福所带领的团队与厦门大学教授陈洪敏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Organic phosphorescent nanoscintillator for low-dose X-ray-induced photodynamic therapy”,利用纯有机磷光闪烁体,实现了低X射线剂量下的高效光动力治疗。 ...

即将开播 | 第五期【伯采众长 序自安】《创新生物标志物研究》系列网络公开课

2022-09-27

安捷伦、伯豪生物联合推出的《创新生物标志物研究》系列公开课,旨在提供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分享如何应用不同的检测技术和产品应用助力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加速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进程。 9 月 28 日晚 19:00 ,本系列第五期网络研讨会将聚焦临床样本的非编码 RNA 研究,本场会议特邀伯豪生物产品线总监王亮、安捷伦诊断与基因组学事业部产品经理张佳,分别带来“临床样本的非编码 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