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2851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研究】通过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数据评估肿瘤异质性

2020-03-03

  导读:癌症中克隆进化的计算重建已成为了解肿瘤如何开始和进展以及该过程在患者之间如何变化的关键工具。然而,该领域仍在努力发展,面临着将系统进化方法应用于癌症的特殊挑战,例如拷贝数改变(CNA)和结构变异(SV)事件在肿瘤进化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而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主流测序准确地描述出来。   通过系统发育推断算法进行的后续重建是准确的。因此,本文开发...

COVID-19患者急性肾损伤潜在机制大揭秘:全身炎症反应与细胞毒性作用协同作用!

2020-03-02

  导语:截至2020年2月23日,实验室测试已诊断出7715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包括2592例死亡病例。此外,在世界其他24个国家中也发现了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患者。新冠肺炎患者中,肾损伤的情况比较常见,这可能会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近期,由第二军区巩里医院泌尿外科领导的研究团队就COVID-19爆发期间急性...

NEJM:钟南山团队发表新冠病毒最大样本量临床特征研究——男性患者占多数,就诊时发热者未及一半

2020-03-01

  导言:截至2020年2月28日,中国境外已有4351例病例,新冠肺炎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鉴于目前情形刚刚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疫情全球升级,想要抑制新冠肺炎大流行趋势,对中国各地病例最新病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该病的临床特征和严重程度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昨日,钟南山院士领衔中国科学家于新英格...

警惕粪口传播: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肛拭子依旧阳性

2020-02-28

  导言:继月初从重症患者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后,近日,钟南山团队又从患者尿液中检测出活病毒,新冠病毒的粪口传播途径已不再模糊。然而相较于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粪口传播途径仍未写入最新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核酸诊断检测仍以咽拭子为主。肛拭子对于诊断与患者痊愈及隔离时间的判断有什么样的作用依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昨日,浙...

【快讯】浙江大学联合拼多多共同设立1亿元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专项基金

2020-01-29

  1月29日,浙江大学宣布联合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成立浙江大学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专项基金,基金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当日,基金会宣布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负责基金后续管理以及资金使用。   据了解,此次捐赠款项将专项用于支持病毒感染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防治,特别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支援保障和科学研究等,包括为疫情严重地区医院配置医用...

Science子刊:关于单抗耐药问题,又一关键机制被找到,并有希望逆转耐药性!

2020-01-07

单克隆抗体药物靶向性强、毒性低,具有传统的化学疗法无可比拟的优势。过去的20年,单抗药物在癌症、自身免疫等疾病的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治疗效果也同样受到耐药性的困扰。 抗体耐药与抗体与受体结合受阻、受体结构改变、下游信号通路异常、耐药蛋白的表达等有关。近日,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和解放军总医院联合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

《科学》子刊:徐瑞华团队发现全新肠癌血检标志物,检测准确性超临床唯一血检方法

2020-01-04

结直肠癌是全球致死率排行第三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归结于生活习惯而被忽视,多数患者诊断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和化疗后存活率依然较低。因此,高效普遍的结直肠癌诊断手段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肠镜是临床检查结直肠病变最直观有效的方法,但这种侵入性的检测具有费时、昂贵、患者依从性低等缺陷。...

【聚焦】新量表定义精细认知障碍,非侵入性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2020-01-03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在显著的症状出现之前,患者大脑中就产生了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沉积等病理学变化。这种病理标志物的检测往往涉及侵入性损伤和昂贵的试剂;用影像学检测到异常蛋白沉积时已经太迟,此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寻找非侵入性的AD预测手段迫在...

【关注】75万人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锻炼可降低七种癌症风险!

2019-12-30

合理的锻炼可增强体质、改善情绪、降低炎症,并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近日,一项涉及75万名成年人的汇总性研究发现,合理的锻炼可降低7种癌症的发生风险。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完成,并发表于近日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 早前已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

《Nature》:为何女性免疫力更强?清华学者来揭秘!

2019-12-27

作者:Walter 导 读:古语云:男女有别,从机体的免疫功能来看确实如此。女性,尤其在育龄期的女性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抵抗力显著强于男性,而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由自身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疾病发生率也更高。一直以来,研究者仅将两性之间免疫系统区别,笼统地归因于性激素、X染色体基因和环境因素差异,其中究竟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不得而知。 ...

《科学》子刊:纳米技术助力恢复p53抑癌基因活性,成功延缓癌症发展!

2019-12-26

众所周知,p53抑癌基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癌症患者体内突变率高达50%,是人体内突变频率最高的癌症相关基因。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营养代谢、DNA的修复,到细胞的衰老、恶变和死亡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出现p53基因突变的癌症患者,该基因的活性也处于抑制状态。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恢复p53基因活性的新方法…… 近日,来自...

【聚焦】免疫治疗总是无功而返?这口锅或许该扔给中性粒细胞!

2019-12-23

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较高,且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总体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仍较低,亟待研究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在肺癌治疗领域大显身手,但其单药治疗仅对约20%患者有效,且难免耐药性的困扰,相应机制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近日,美国Fred Hutchinson临床研究部的研究人员发现ICI的疗效与一种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息息相...

【关注】喝酒不仅相当于慢性自杀,还会使人“变傻”!

2019-12-19

临近年底,各种酒局纷沓而至,尽管有喝酒伤身的标语时刻警醒,但仍然阻挡不住各类酒局对诸多酒鬼的诱惑。去年,《柳叶刀》更是发表了一项来自法国的超过三千万人的回顾性研究:大量饮酒是所有类型痴呆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且与早发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显。回顾性研究可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饮酒导致痴呆的机制也仍是未解之谜。而近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背后的...

Scientific Reports:生男生女大不同,高龄孕妇男性后代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高!

2019-12-02

前段时间,67岁高龄孕妇产子的消息席卷全国。在二胎开放的当今,高龄孕妇(我国将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定义为高龄孕妇)愈发普遍,但其实,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妊娠风险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出现难产、胎儿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儿以及孕产妇、胎儿死亡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年轻产妇。 近日,一项刊登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的新研究关于高龄孕妇又有了新见解,...

Nature 子刊:同时检测基因型和表型,新方法稳准快检测抗生素敏感性!

2019-12-02

抗生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昔日是对抗疾病延长生命的“万能神药”,随着高频率滥用,而今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世界卫生领域的重大难题,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此,在临床治疗中,快速检测抗生素敏感性技术将为人类带来新福音。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联合麻省理工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套能够同时检测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准快”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方...

【研究】小分子褐藻糖胶在辅助性癌症疗法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

2019-11-30

  小分子褐藻糖胶具备多种不同的生物与药学活性,例如抗癌/抗肿瘤、抗增生、抗发炎与免疫调节功能[1-3],并且与小分子褐藻糖胶相关膳食补充品和营养医学食品近年愈来愈获重视。上海市科林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长期投入各项小分子褐藻糖胶在辅助性疗法的转化医学应用,在2019年由上海市科林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理事许先业教授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

靶向治疗取得新突破,肺癌将成慢性病

2019-11-19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肺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已连续10年位居恶性肿瘤之首,每年新发肺癌约78.7万人,因肺癌死亡约63.1万人。肺癌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但放疗化疗在作用于癌细胞的同时也作用于正常细胞,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许多患者为此苦不堪言。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肺癌靶向治疗的出现,突破了肺癌治疗的瓶颈。由于靶向药可以识别癌细...

肠道菌群又“玄学”了!这回说不定能告别化疗中枢神经毒性......

2019-11-14

导 读: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手段,由其引起的中枢神经毒性是临床常见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虽已广泛开展,但目前尚未明确其准确原理,亦无可以全面替代化疗的有效治疗方法,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进程大受影响。 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化疗的中枢神经毒性机制,也来了一次“遇事不决,就上肠道菌群”,结...

Science子刊:肝脏芯片可准确预测多物种药物毒性,加速药物筛选!

2019-11-09

药物毒理学实验是确保药物安全性的关键,然而,目前标准临床前模型无法准确预测药物性肝损伤。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进行药物的筛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多物种肝脏芯片,该芯片由大鼠、犬或人的肝细胞、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能够识别物种间药物代谢和毒性的差异,快速有效的进行药物肝毒性筛选,从而显著降低新药问世的时间和成本。 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前,需要对药...

博雅辑因将在第6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发布其β-地中海贫血基因编辑治疗项目的规模化生产及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数据

2019-11-09

转化医学网获悉,博雅辑因将于2019年12月7-10日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上首次发布其β-地中海贫血基因疗法项目(ET-01)的部分数据。 图片来源:https://appadvice.com/app/2018-ash-annual-meeting-expo/1440534154 此次展示将重点介绍ET-01临床级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