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16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研究发现4个基因主导人类胚胎早期变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0日报道,14年前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测定和命名了4个基因,但这些基因的功能却始终没有破解。最近他们发现,这些基因主导着人类胚胎早期的变化,离解开谜团更近了一步。 2002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进化生物学家彼得·霍兰教授和研究生安妮·布斯测定了4个基因,分别命名为Argfx,Leutx,Dprx和Tprx。这些...
Merck和Moderna联合开发基于mRNA的个体化癌症疫苗,NIH向UCLA临床转化科学研究所拨款6900万美元
Merck和Moderna联合开发基于mRNA的个体化癌症疫苗 默克公司和Moderna医疗公司今天表示,他们将合作开发和推广基于信使RNA(mRNA)的个性化癌症疫苗,该合作会先向Moderna预付200万美金。此次合作旨在将默克公司的免疫肿瘤学与Moderna的基因疫苗技术、GMP制造能力相结合。两家公司同意使用Moderna的mRNA疫苗技术来...
美国举行“抗癌登月”峰会 加速癌症研究治疗
白宫当地时间29日在华盛顿举行“抗癌登月”峰会,美国副总统拜登在会上宣布将通过多种手段加快癌症研究和患者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年初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启动“抗癌登月”计划,推动癌症研究的进展速度翻倍,在5年内取得原计划10年取得的进步成果,并任命拜登为总牵头人。自拜登的儿子、特拉华州前总检察长博·拜登去年死于脑癌后,拜登宣布他决定不竞选总统,并将抗击癌症列为他剩余...
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与鹍远基因达成精准医疗战略合作(附金力院士、张鹍教授等人精彩对话)
2016年6月28日,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与鹍远基因公司正式签署了精准医疗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泰州市医药高新区举行。 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长卢佩民,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继红,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复旦大学教授王久存,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兴栋,副院长袁子宇,鹍远基因董事长、约翰霍普...
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感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感染病分子诊断中,PCR是公认的首选技术。然而全基因组测序(WGS)可能会超越PCR成为首选。在今年举行的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大会(ECCMID)上,关于该技术的科学研究展示数量迅速增长,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大会上研究人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WGS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帮助预测耐药性,促进流感疫苗研发并对个体患者的流感严重性提出新假说,诊断和建立肺结核耐药...
基因组学推进肿瘤研究未来发展
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 癌症通常按照形态进行分类,这指的是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内容。“如今,癌症分类依据已经开始从形态特征转变为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的主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基因组研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亿明达(Illumina)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约翰·莱特(John Leite)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
Nature Biotechnology最新文章:DNA甲基化测序技术比较研究,促进甲基化标记应用精准医疗
在不同疾病中,DNA甲基化具有不同的模式。DNA甲基化的具体模式通常与诸如疾病亚型、疾病预后以及药物反应等临床信息具有一一对应的联系。在多种癌症的治疗过程中,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对于拥有成千上万个样本的大量病人来说,全基因组映射与DNA甲基化分析是非常合适的。同样,DNA甲基化分析对于表观基因组学关联性...
复旦、中科院、遗传学会“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大数据分析” 2016年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盛大开幕
2016年6月19 日上午,2016上海研究生暑假学校如期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开幕式。复旦生科院教授、上海遗传学会秘书长王久存教授主持;复旦生科院教授、复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教授致辞,并发表专题讲座;复旦生科院副院长、上海遗传学会理事长卢大儒教授致辞。会上百号学员济济一堂,正式开启“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大数据分析” 的学习和交流之旅。 随着基因分型、新...
“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国家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名单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拟进入审...
”精准医学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度项目公示
6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2016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详情如下: ...
澳研究发现抑基因突变新药 有助女性预防乳癌
据香港“东网”6月22日报道,带有BRCA1变异基因的女性,容易患上乳癌。不过澳大利亚专家近日发布报告,称发现一种药物有助带有BRCA1的女性预防乳癌。 来自墨尔本一所研究中心的专家在《自然医学》期刊发表报告,利用BRCA1拥有者所捐赠的乳腺组织,再确认出有可能会发展成乳癌的细胞,之后用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denosumab,成功停止这些细胞发展成乳癌,甚至可以延缓...
BMJ研究新闻:晚期肺癌越来越常见于较年轻的人群
据6月14在Cancer Outcomes and Data Conference上展示的一项新的研究数据显示,在英国越来越多的较年轻的人群(50-64岁)诊断为晚期肺癌,其数量已超过年龄更大(65-69岁)的老年人。 该研究分析显示,50-64岁患者较65-69岁的患者诊断为晚期肺癌的比例更高,而70多岁的老人更可能在肺癌早期...
张锋畅谈其CRISPR/Cas9前沿性研究工作
Broad研究所的张锋(Feng Zhang)博士是近几年大热的CRISPR/Cas9技术的先驱开创者之一。2013年,这位80后的年轻华人科学家开发出了可用来编辑DNA、敲除指定基因的CRISPR/Cas系统,自此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动这一技术走向完美。而在改良及进一步操控CRISPR/Cas9这一工具使其更具特异性的同时,张锋课题组也在寻求发现新的基因编...
干细胞研究解开裸鼹鼠不患癌之谜
裸鼹鼠(Naked mole-rats,NMR)是寿命最长的啮齿类动物,表现出非凡抗癌能力。最近,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来自裸鼹鼠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是非致瘤性的,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究了其独特的抗癌机制。 这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制备诱导多能干细胞,正逐渐了解裸鼢鼠的...
奇特的一氧化氮——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众所周知,一氧化氮(NO)是自然界中最小、最简单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参与调解血多细胞活动,包括血管生长、平滑肌舒张、免疫应答、细胞凋亡和突触信息传递等。NO除了在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作用以外,大量研究已证实其与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NO在生物体内可由NO合酶(NOS)以L-精氨酸和分子...
减肥大作战,十大最受欢迎的健康研究
炎炎夏日,正是减肥健身的好时节。衣柜里那些的轻薄衣裙会燃起你斗志,督促你摆脱藏了一个冬季的赘肉。为了帮助大家科学减肥,Biotechniques杂志盘点了近期最受欢迎的十项健康研究。 1. 吃得巧妙,减肥更有效 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减肥运动。不过,要想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光跑步可能还不够。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份科学的食谱能让你事半功倍。他们的研究显示,脂肪含量高、蛋...
患者悄然“被研究” 多家医院违规使用无证试剂
继“魏则西事件”牵出免疫细胞治疗运用于临床治疗之后,未经注册的体外诊断试剂被用于临床诊断再次曝光。 今年年初,媒体报道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多家知名医院、研究所,近年来曾将本应“仅供研究”的未经注册的体外诊断试剂用于临床诊断。这些用于检测人体体液等样本的试剂,其准确程度极大影响了医生下一步诊断。 ...
颜宁教授:科学研究只有第一
一次次对人体细胞里“门”的探索,让“70后”教授颜宁为之着迷。 6月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颜宁研究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组合作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的4.4埃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与埃博拉病毒GPcl蛋白复合体6.6埃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看清NPC1介导埃博拉病毒入...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获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
美国时间6月7日,Gruber基金会宣布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将授予世界知名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生物学荣誉教授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据悉,该奖项将于11月13号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第46届神经科学年会上颁发给现年67岁的蒲慕明博士。 “通...
基因组学推进肿瘤研究未来发展 ——专访Illumina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John Leite
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Illumina的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John Leite介绍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随着今天的研究转化为临床,他对未来的期望。 基因组学如何影响肿瘤学未来的发展? 癌症通常是按照其形态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