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中山大学邓艳红团队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6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约29万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是第5大癌症死因。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减肥神药”可抗癌!最新研究证实这种“神药”还
肥胖症患者(PWO)携带功能缺陷的自然杀伤(NK)细胞,从而导致产生细胞因子和杀死靶细胞的能力下降,这是由缺陷的细胞代谢所支撑的。外周NK细胞活性的变化可能导致PWO的多病症,其中包括癌症风险增加。因此,研究人员研究了长效GLP-1类似物的治疗是否可以恢复PWO中的NK细胞功能,这是一种有效的肥胖治疗方法。
点赞!中国科学院合作郑州大学共同发现肺癌用药耐
导读:RNA5-甲基胞嘧啶(m5C)修饰在各种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RNA-m5C修饰在肿瘤耐药性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Nature子刊】最新!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
癌症免疫疗法已经彻底改变了治疗方法,但作为单药疗法,其成功程度有限。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和基于成像的空间分析来阐明异质性基底细胞癌肿瘤上皮周围的三个微环境邻域。
年龄越小影响越少!美国医学院揭示结直肠癌治疗新
导读:结直肠癌是第四大最常见和第二致命的癌症。结直肠癌如何发展的尚不清楚,但由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报告说,即使DNA本身没有改变,沉默基因p16也可以在动物模型中推动结直肠癌的进展。
麻省理工和哈佛“强强联合”再发文!最新研究技术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只能捕获驱动人类癌症的一小部分遗传病变。目前的CRISPR-Cas9模型可以扩大这一部分,但受到它们依赖于容易出错的DNA修复的限制。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研究:具核梭杆菌促进巨噬细胞
具核梭杆菌是口腔中的常见共生菌,在口腔生物膜中起整合作用,可通过多种黏附素桥接生物膜中的不同微生物,它也可作为致病菌,引起口咽部和口腔外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富集,可影响CRC进展中的多个阶段:促进癌细胞增殖、肿瘤免疫逃逸、复发和化疗耐药性等。具核梭杆菌可作为潜在的标志物用于CRC诊断和预后评估,也是治疗CRC的潜在靶点。
重磅!抗癌疫苗有望治愈“癌症之王”!《Natu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领域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据柳叶刀杂志记载,胰腺癌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约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Nature子刊】重磅!中国医科大学研究团队
导读: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和临床侵袭性疾病,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 。常规化疗仍然是治疗的标准。可是对常规治疗的响应较短,经常发生内脏和脑转移扩散。寻找一种有效的靶向治疗TNBC,特别是可以逃避辅助治疗的癌细胞,仍然是一个迫切但尚未满足的医学需求。
日本科学家发现肿瘤内细菌可发挥溶瘤作用,助力癌
肿瘤驻留的微生物群可能是探索新型、功能性、天然细菌抗癌疗法的另一途径。最近的证据表明,瘤内细菌可能会影响癌症疗法的疗效。然而,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瘤内细菌在癌症发展中的因果作用,或者是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化疗对肿瘤的抗癌效果。物理提取和分离的瘤内细菌还没有被直接用作抗癌治疗剂,它们被用于癌症治疗的可能性还没有被揭示。
【Science子刊】打破肝癌耐药性!香港大学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由肝细胞转化而来的主要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三大致命癌症。肝癌的高死亡率归因于症状出现较晚以及对常规化疗的耐药性。
神奇!实锤了!《PNAS》最新研究:死前“灵魂
大脑被认为在心脏骤停期间功能减退。然而,心脏和呼吸骤停的动物模型显示出伽马振荡和功能连接的激增。那么人类的大脑有可能在死亡过程被激活吗?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院吕志民团队等合作揭示肌酸代谢
铁死亡是一种铁离子依赖性的,区别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从发生机制上讲铁死亡主要是在二价铁离子或酯氧合酶的作用下,催化细胞膜上高表达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体过氧化,从而诱导细胞死亡。
【Nature子刊】:研究近900万人!胰腺癌
导读:胰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被称为“癌中之王”,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诊断胰腺癌是一项重大挑战,因为这种疾病通常在晚期才被发现。大约80%的胰腺癌患者被确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性疾病,能够长期生存的患者极为罕见(5年生存率仅为2 - 9%)。但是,出现早期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结合来治愈。因此,更全面地了解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并在早期阶段就进行检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并降低总死亡率。
再取进展!唐本忠院士团队开发光敏剂诱导癌症饥饿
癌症饥饿疗法作为一种对抗广谱癌症的有效方法而受到持续关注。然而,在癌症饥饿治疗期间,保护性自噬促进癌细胞存活,损害治疗效果。
实锤了!哈佛大学最新研究证实:越早戒烟肺癌确诊
导读:肺癌仍然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吸烟是与其风险最显著的相关因素。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自诊断前戒烟和累计吸烟年数与肺癌诊断后总生存率(OS)之间的关系。
食用牛油果可减肥!研究表明还可降低糖尿病风险!
众所周知,肥胖是导致II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调节能力下降,使得人体无法有效降低血糖浓度。由于人体能量消耗时,作为能量供给库的线粒体会促进脂肪酸“燃烧”,但是葡萄糖会阻碍脂肪酸的燃烧,导致氧化不全,因此一旦血糖浓度超标便会带来各种并发症。
《Nature》重磅!哈佛团队揭秘抗癌成功的关
肠道微生物群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抗肿瘤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小鼠中鉴定出几种促进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反应的细菌。此外,移植应答者的粪便标本可以提高抗PD-1治疗对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然而,粪便移植的疗效增加是可变的,肠道细菌如何促进抗肿瘤免疫仍不清楚。
最新!南方科技大学邹畅团队合作开发双重检查点阻
导读:PD-L1 免疫检查点阻断已成为治疗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的重要手段,但治疗响应率较低。CD47/PD-L1 联合阻断可以提高治疗响应率,但因脱靶效应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IRAEs),极大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因此,如何在提高肺腺癌免疫治疗响应率的同时降低 IRAEs 是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科学问题。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