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新发现!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
导读:SIN3-HDAC(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在促进局部组蛋白去乙酰化以调节染色质可及性和基因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的染色质区域,有两种主要类型的SIN3 / HDAC复合物(称为SIN3L和SIN3S)。
【柳叶刀子刊】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44万人研究:
痴呆症和听力损失都是老年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疾病。到2050年,痴呆症预计将影响全球1.5亿人。2020年,柳叶刀委员会报告称,12个可改变的风险因素约占全球痴呆病例的40%,因此解决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痴呆至关重要。之前就有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与痴呆之间存在关联,表明听力损失可能是痴呆的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
【Cell 子刊】搞清楚了!多伦多大学最新研究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处方药,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来降低血糖。此外,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和非2型糖尿病患者均具有减肥作用。二甲双胍的减肥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食欲而不是通过增加能量消耗来介导的。许多临床前研究也观察到二甲双胍在减缓衰老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有益效果,包括认知障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但其作用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Nature子刊】最新!中南大学周智广等团队
导读: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通过免疫干扰介导,其特点是β细胞的进行性破坏,最终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目前缺乏维持成人发病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的疾病修饰疗法。
【Science子刊】重磅!纽约大学医学院在治
胰腺导管腺癌(PDAC)占胰腺癌的95%以上,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高度耐药性,在该疾病的所有阶段都仅有较低的五年生存率(11%)。到2030年,预计胰腺导管腺癌将成为美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第二高的肿瘤。
【Science子刊】最新!麻省理工学院在癌症
咪唑喹啉类药物(IMDs),如雷昔莫特(R848)等,一直作为潜在的癌症免疫疗法而备受关注。然而静脉注射IMDs会引起严重的免疫相关毒性,如果要减少全身急性炎症的同时还要改善其组织选择性暴露量,在目前阶段还相当困难。
【Nature】重磅!逆转白发为黑发!纽约大学
在哺乳动物体内,黑色素干细胞可能会比其他干细胞更早失效,进而导致毛发变白,头发变白是衰老最早的迹象之一,而且通常头发变白后很难自然逆转。
最新突破!上海交大房静远/陈萦晅/熊华发现色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降低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之间存在关联,临床前模型的工作已显示出潜在的化学预防作用。他汀类药物还与肠道微生物组生态失调的减少有关,但肠道微生物组在结直肠癌中他汀类药物的保护作用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Cell 子刊】肝癌救星!中科院与浙大学者开
导读:肝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线疗法,具有治愈的可能。然而,对肝切除术后肝衰竭 (PHLF) 的担忧限制了符合条件的患者人数,PHLF 是扩大肝切除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这里,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临床级生物人工肝 (BAL) 装置,该装置采用在 GMP 条件下制造的人诱导肝细胞 (hiHeps)。hiHep-BAL 治疗显示出显著的生存益处。
【Nature】90%-95%的人都感染过的病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淋巴细胞潜隐病毒家族的双链DNA病毒,它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它还与各种非恶性、恶性前和恶性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相关。据估计,每年约有20万例癌症病例归因于EBV。
《Nature》七篇连发!肺癌研究重大突破!科
导读:近日,《Nature》杂志及子刊《Nature Medicine》刊发了一系列TRACERx计划新结果,这是一项持续收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综合基因组数据和临床数据的大型研究项目,从诊断到治疗全面揭秘NSCLC,对NSCLC的自然史提供了最全面的描述。共计7篇论文包括肺癌如何进化、扩散、对治疗耐药、预测预后等等主题。
【STTT】最新!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团队
衰老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这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血管的年轻化具有保护作用。循环蛋白组学特征与衰老和衰老引起的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针对循环蛋白的药物还没有出现。循环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是重要的免疫成分,调节心血管的平衡和衰老。调节这些因素是治疗心血管衰老的一个潜在策略。
【Nature子刊】最新!浙江肿瘤医院徐琦团队
胃癌(GC)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和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在中国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晚期,因此手术不会作为常规治疗的一部分。目前,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的主流治疗方法包括化疗,但预后效果仍然很差。
强强联合破解“身高”之谜!哈佛和波士顿最新研究
身高是了解基因、生长板和骨骼生长之间关系的良好起点,因为我们可以测量每个人的身高。说到身高,我们的命运与我们的生长板(生长板是骨骼末端附近的软骨,随着儿童的发育而变硬)一起被决定了。
最新!厦门大学刘文团队再发文 联合生命科学学院
导读: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癌症,也是全世界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然而,临床上仍存在副作用、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出现了两难的局面。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Nature子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花生四烯
肠道细胞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着肠道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代谢产物是二者之间信息交换的重要介质。花生四烯酸(AA)是一种必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参与炎症和免疫等过程。基于东亚人群的大规模测序表明,AA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Delta-5去饱和酶(FADS1)是结直肠癌(CRC)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AA和FADS1在CR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三管齐下!浙江大学郑树森、王杭祥制备免疫原性纳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对癌症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大多数患者的免疫原性肿瘤微环境(TME)较差,对ICB抑制剂表现出压倒性的新生难治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采用化学疗法和免疫刺激剂的组合方案。
【Nature子刊】最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
肾细胞癌(RCC),简称肾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美国每年确诊病例超过7万例,局部疾病患者5年生存率为73%,超过30%的患者发展为转移性疾病。
点赞!复旦大学蒋晨/孙涛团队开发新型递药系统,
导读:“癌中之王”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居全球和我国恶性肿瘤的前十位,其中占80%~90%的胰腺癌都是导管腺癌。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过度增殖性肿瘤间质严重限制了药物渗透并构建了免疫抑制微环境,且传统的药物转运途径无法维持肿瘤旺盛的代谢需求。因此,合理设计可触发转胞吞作用的纳米药物将为克服PDAC中药物递送遇到的瓶颈提供新的可能。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