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cal Science】“黄金”有
你印象中的“黄金”会和抗生素耐药性搭上关系吗?根据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微小的黄金颗粒可能成为对抗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新武器。该研究已经确定了一种使用金纳米簇(每个金纳米簇由大约25个金原子组成)的方法,不仅作为有效的抗菌剂,而且作为一种机制,以增强抗生素的效力,因为细菌耐药性已经变得无效。
【热议】硝酸盐可怕吗?不可怕,但是不要抱有侥幸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硝酸盐中毒、致癌、致死”等类似的话,也看过不少类似文章。但是,本文是以一篇新西兰的科学研究为主题展开的,据该研究估计,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污染每年可导致新西兰多达100例肠癌病例,40例死亡病例。
【Nature】制药巨头赛诺菲等引领蛋白质疫苗
11月8日,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讨论了基于蛋白质的COVID-19疫苗可能将会如何影响大流行。与其他COVID-19疫苗相比,蛋白质疫苗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副作用也更少,更容易制造,可以缩小贫富国家的免疫差距,填补全球大流行的空白。这些疫苗也可以缓解疫苗抵制者对疫苗副作用的恐惧。目前进行临床试验的大约50种基于蛋白质的COVID-19疫苗都没有引起任何重大副作用,生物技术公司Novavax、疫苗制造商Clover、制药巨头Sanofi等大型知名企业都在申请授权,纷纷研发并进行临床试验。使用蛋白质制造COVID-19疫苗并不是一种不合格的方法,仅仅因为它可能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现在基于蛋白质的疫苗正在迎头赶上,并且会占上风。
【BJGP】早期症状确定——胰腺癌患者生存率大
在所有癌症中,胰腺癌的存活率最差。胰腺癌是发病率第 10 位的最常见癌症,但在英国因癌症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第 5 位。近期研究进一步证实了21种胰腺癌体征,如果患者和医生可以更了解症状,那么他们就可以更早地被诊断出来,生存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突破】肥胖问题如何才能有效解决?科学家发现一
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5%~18%,女性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它导致的疾病有下丘脑疾病、垂体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等。近日,一组科学家对改善肥胖问题展开了研究......
【BMJ】全球大规模跨国研究:2020年,人类
从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在很多国家此起彼伏地爆发,造成了社会极大的不稳定。然而,现在新冠状病毒疫情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很多欧洲国家开始出现第二次蔓延。近日,科学家展开了一项研究,探讨新冠在2020年到底给人类的寿命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Science子刊】癌症恶化怎么办?科学家最
对于人来说癌症是最为危险的一种疾病,很多人都想要远离癌症的困扰,但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失败了,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癌症来的是如此突然。癌症尤为可怕之处就是恶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身体出现癌细胞,可能几个月时间后局部的肿瘤体积明显增大,出现了压迫症状,有部分人癌症早期信号不明显,平时没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可能癌症会不断发展,甚至出现了癌细胞转移,扩散情况。近日,一组英国的科学家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方法有望对付癌症的恶化......
【Cell子刊】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瞄准过氧化
癌症之所以难治,是因为致癌因子的强耐药性,扩散性,不死性,集群性,全身分布性,无限增殖性等多种原因来决定,限制了治疗手段,单就癌细胞无限增殖性这一点就肯定让你无计可施,没有药物可中止它的增殖,况且全身分布性让你永远切不尽割不完,复发成了第二道不可超越的障碍。很多时候,早期的诊断至关重要。如果癌细胞被早期发现并被清除,是可以被治愈的。即便有时不能被完全清除,依靠药物也可以被控制,将其转化为慢性疾病的状态,使得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研究团队深入展开了对癌症治疗的研究,并且发现了一种新颖而且十分有效的机制可以对抗癌症。这个发现会给现代的癌症治疗方面带来怎样的进步呢?
【Nature子刊】48万人大规模研究:面对极
中国堪称世界第一肝癌大国。据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被新确诊为肝癌的人超过90万,中国超过41万,全球因肝癌死亡的人超过83万,而中国,超过39万人死于肝癌。作为最强的癌症杀手,肝癌的预后非常糟糕,全球范围内5年存活率仅10%左右,可以说一旦发现几乎就是晚期,可谓是触目惊心。今年年初,复旦大学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肝癌发病率可能大幅上升。科学界越来越重视对肝癌的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在肠道微生物组中寻找能指示机体肝癌风险的特殊“标记”;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血液检测手段 或能有效改善对肝癌人群的筛查;通过一项5万人10年的大数据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肝癌风险等等。近日,科学家又有了一项新奇的发现......
【NCRI2021】会议报告了助力患癌儿童逃出
如今,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诊断上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个性化儿童癌症治疗仍然面临着挑战。2021年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大会上的研究指出,全基因组测序能够给出更精准的诊断、制定更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Nature子刊】 天然抗生素的挖掘——使用
耐药菌的出现要求发现新的抗生素。然而,几十年来,传统的发现策略并没有产生新的抗菌剂类别。近期,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精心设计的算法发现了新的抗菌肽(AMPs)——加密肽,识别新的AMPs一直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但传统的搜索方法,限制了传统抗菌肽以外的肽抗生素的发现。而研究人员的算法策略允许快速挖掘蛋白质组数据,并为发现候选抗生素开辟了新途径。
【Science】病毒学家警告:首个口服新冠药
11月7日,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周四获批的可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约50%的口服抗新冠药物Molnupiravir,可能不是一种抗新冠“万能药”。前哈佛大学从事HIV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著名病毒学家William Haseltine指出,通过诱导病毒突变,该药丸可能刺激比今天更危险的新病毒变体的出现。它会导致患者DNA发生突变,可能导致癌症或先天缺陷。但也有人表示,SARS-CoV-2在感染人群中复制时,非常擅长自然地制造变异,突变也许是从这里产生的,不必要过于恐慌。
【Science】单细胞测序——在无脑的海绵的
近日,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海绵这种简单的生物,没有大脑,甚至没有一个神经元的名字,但研究人员发现它和与其相互作用的细胞具有一些与神经细胞相同的工作基因,这将对理解神经系统的起源具有巨大的意义。通过单细胞测序的技术来评估每个细胞中的mRNA,通过识别活性基因组,科学家可以对细胞类型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是如何进化的。团队报告表示他们区分了18种海绵细胞。总之,海绵能将其细胞行为与类似神经元的信号相协调,这可能会打破我们关于海绵缺乏神经元相关细胞类型的先入之见。
【Science子刊】拔罐+新冠DNA疫苗=免
罗格斯大学的华人科学家林灏(Hao Lin)将传统的拔罐疗法应用于新冠疫苗的注射,发明了一种新的转染方法,简单无痛、且没有电转染的副作用,这种转染方法与DNA疫苗的结合避免了其他新冠疫苗必须冷藏储存的缺点!
【eLife】红外指纹可以帮助检测癌症?前景光
癌症一直是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威胁,近期,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红外分子指纹来追踪癌症等疾病是可行的,血液的红外指纹图谱具有惊人的稳健性,能够正确检测癌症状态。令人兴奋的是,红外指纹不仅可用于检测癌症,还可用于区分不同的癌症类型,表明每种癌症都引发了特定的分子改变。在未来是否有一天可以进入诊所,还将继续研究探索。
【Nature子刊】癌症疫苗的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最近,利用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策略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使免疫疗法成为癌症治疗的一种选择。有证据表明,癌症可以引发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这进一步刺激了治疗性疫苗的开发;然而,肿瘤疫苗的临床疗效因许多癌症缺乏广泛适用的肿瘤抗原表达而受阻。为了规避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利用患者自身的肿瘤细胞来研制个体化肿瘤疫苗。
【Science子刊】一种廉价的口服药物——精
近期研究报告了31名脑转移瘤患者标准放疗前给予精氨酸的预后,在长达4年的随访期间,近78%的脑肿瘤患者出现完全或部分缓解。来自这项研究和先前研究的证据也表明精氨酸不仅可以直接阻碍肿瘤细胞,而且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活性。
【Science】实验证明,白血病也可以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一些造血干细胞比其他细胞繁殖得更快,形成其独特的群体。这就是所谓的克隆性造血。在某些情况下,单个基因改变或突变的干细胞的单克隆细胞群可占人体血细胞的30%。一个研究团队在斑马鱼上的实验为早期阶段阻止白血病的病发确立了希望。
【Science突破】诺贝尔奖女科学家开发新的
11月4日,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表明,CRISPR基因编辑领域先驱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nnifer Doudna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可以真正了解当前SARS-COV-2变异并探索未来变异如何影响大流行的有力工具。它们聚焦于Delta中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突变R203M,它改变了核衣壳蛋白(N),一种隐藏在病毒内部的蛋白质。这种突变使病毒更善于制造传染性颗粒。N蛋白是病毒复制的中心角色,未来可以考虑更多地瞄准核衣壳蛋白,以真正帮助控制感染和治疗患者。这个新的VLP系统还使得没有高水平生物安全性的研究人员,能够更简单地研究所有四种冠状病毒结构蛋白是如何组装病毒、帮助病毒从细胞中萌发以及入侵其他细胞——成为可能。
【柳叶刀】突破性临床试验!新技术改善冠状动脉疾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通常会接受一种非外科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一项突破性的临床试验研究发表在《The Lancet》杂志上,首次分析了定量血流分数(QFR)这项新技术及其相关临床结果。而QFR技术使医生能够在PCI期间更好地决定哪些动脉需要支架。这项研究预期未来QFR将被介入心脏病学家广泛采用,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