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SCI】施裕丰/江赐忠/房静远/陈菊
2022年11月16日,同济大学癌症中心施裕丰、同济大学生科院江赐忠、上海交大仁济医院房静远与上海长海医院陈菊祥共同通讯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NNMT-DNMT1 Axis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Cancer Cell Sensitivity to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该...
【JCI】又一突破!华东师范大学逄秀凤团队发现
肺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虽然先前的分子研究已经确定了几种致癌驱动因素,并促进了由EGFR,ALK,RET或ROS1改变驱动的肺癌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的发展,但肺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尤其是,很少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于KRAS的功能性获得突变,KRAS蛋白结构,动力学和信号转导的知识仍未得到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直接或间接靶向该癌基因的特定抑制剂的发展。
对抗失眠仅需一步!研究表明被子越厚,褪黑素分泌
2020年,一项研究发现,在睡眠中使用厚被子超过1个月相较于使用轻被子的精神病患者在失眠的严重程度上有了很大缓解。此外,使用厚被子的参与者抑郁和焦虑症状显著减少。然而,厚被子改善睡眠和抗焦虑作用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细胞生物学家陈晔光院士任母校南昌大学校长
11月17日上午,南昌大学召开领导干部大会,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光华同志宣布省委、省政府关于南昌大学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宣布聘任陈晔光院士为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同志不再担任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职务。
【Science】颠覆以往认知!复旦王磊教授团
纺锤体精确组装才能保证染色体正确分离,以及后续细胞和胚胎的正常分裂及发育。在体细胞中,有丝分裂纺锤体组装由中心体介导,但卵母细胞很特别,人和小鼠的卵母细胞中并不存在中心体。在啮齿动物中,无中心微管组织中心(aMTOCs)负责减数分裂纺锤体组装,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人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纺锤体上缺乏突出的MTOC,并且人卵母细胞中中心粒纺锤体组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Nature子刊】中山大学徐瑞华团队研究证明
PIK3CA突变在实体瘤中非常普遍。因此,靶向磷脂酰肌醇 3-激酶α( PI3Kα)是治疗携带PIK3CA突变的癌症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策略。人们早就知道 PI3K 通路在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证明 PI3K 抑制在实体瘤中的临床益处。
【Cell子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揭示癌痛调
癌症饥饿疗法中“饥饿”的含义是切断肿瘤的血管,相当于给处在萌芽中的肿瘤“断奶”!用于癌症治疗的“饥饿疗法”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性阻断血供,通过栓塞的方式逐渐减少血管对于肿瘤组织的营养供给;一种抗血管生成治疗,使用药物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使得肿瘤细胞因为缺血而坏死。
【Nature子刊】南医大苏川课题组:发现严重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苏川课题组揭示了IL-33通过诱导宿主胸腺萎缩进而削弱T细胞抗感染免疫反应的新机制;表明IL-33或ST2可能是逆转胸腺退化和恢复T细胞免疫的有希望的干预靶标。
【CELL DISCOV】丁秋蓉/吴国豪等使用
癌症相关恶病质(CAC)中的脂肪组织损失可能在功能上驱动恶病质的发展。最近,有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对CAC患者和非患有CAC患者的白色脂肪组织基质血管部分进行了大规模全面细胞普查。
【柳叶刀子刊】复旦蔡国响教授团队联合南医大梁莉
结直肠癌 (CRC) 的早期检测和预后预测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相关死亡率。近年来,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在多种肿瘤的早期检测和预后预测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开灯睡觉危害多!上海交大近10万人研究表明不仅
先前就有研究表明,白天的光照会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来增加心率,从而使心脏高速保持运转状态并提高警觉性以应对白天的各种挑战。然而,科学家对夜晚睡眠期间的灯光照明是否会产生类似效果仍不确定。
【Cancer Cell】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首
成纤维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数量最丰富的间质细胞,是肿瘤进展的重要参与者。但无差别耗竭成纤维细胞反而促进肿瘤进展。宋尔卫院士和苏士成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 CD10+GPR77+ CAF新亚群,该亚群通过改变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维持肿瘤细胞干性,引起化疗抵抗。
【Cancer Res.】转移风险降低72%!
运动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复发,但其背后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最近,有研究团队报道了运动能够诱导内部器官的代谢重编程,并通过限制肿瘤摄取营养以及产生运动诱导的代谢屏蔽来防止转移定植。
【Nature子刊】南医大团队发表胃癌研究最新
当前的肿瘤淋巴结转移 (TNM) 分期系统无法为胃癌患者的预后和辅助化疗获益提供足够的信息。病理组学是建立在数字病理学基础上的一个新兴领域,可能会改善临床管理。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病理学特征 (PS GC ),它源自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载玻片的多种病理组学特征。
【Nature子刊】复旦/交大团队系统表征癌症
2022年11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李胜利、Liu Teng团队与复旦大学何祥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yst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cancer transcriptome at transcript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大大扩展了癌症RNA库,并将促进抗癌药物的发现。 https://doi.org...
【Nature】新研究首次发现导致结直肠癌转移
2022年11月9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一项题为“Metastatic recurre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arises from residual EMP1+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隐藏在肝脏和肺部中的残余肿瘤细胞,并揭示了这些残余细胞如何演变为肝肺器官中出现的转移瘤。 https://doi.org/...
【Nature】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能力,这类神
脊髓受伤可能会使人衰弱,因为它们会破坏从大脑到下肢的信号,导致部分或完全瘫痪。但最近的一项发展显示,通过硬膜外电刺激,有望帮助患者恢复一些活动能力。
【Science子刊】新方法!加州大学团队创建
近年来,经过基因改造的免疫细胞,配备了识别和破坏肿瘤细胞的分子武器,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格局。现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用于比较这些 CAR-T 细胞,每个细胞的分子特征略有不同,研究以确定哪种对癌症治疗最有效和持久。
今年4篇Circulation!复旦葛均波团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重大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确立了心肌桥诊断金标准;国内首创冠脉“可降解涂层支架”,使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及微创器械ValveClamp,实现我国该领域技术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2022年,葛均波团队及合作者在国际权威心血管期刊 Circulation(IF: 39.9)先后发表4篇研究论文,报告了在心血管基础科研及临床试验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PNAS】香港大学卢煜明团队基于cfDNA片
cfDNA是非随机片段化的,包含大量可用于无创产前检测和癌症检测的分子信息。cfDNA 片段组学包含遗传学以外的信息,例如基因表达推断。然而,使用 cfDNA 片段组学推断 cfDNA 甲基组学的可行性仍未得到探索。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