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第一医院与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团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骨肿瘤研究所与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设施(上海)的联合团队揭示了骨肉瘤遗传全景图,系统地完成了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调控变异的全景解析,建立了基于多组学数据的骨肉瘤分子精准分型及治疗干预的新策略。
【柳叶刀子刊】癌症竟能“自发消退”!最新研究分
2022年11月24日,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了一项题为“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f placebo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anticancer medicines”的研究报告。该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汇总了2015-2021年发表的晚期实体瘤抗癌药物安慰剂对照随机对照试验(RCTs)安慰剂组的总缓解...
【BMJ】吃辣椒既能抗癌还能减肥!哈佛联合中科
《食物本草》中写道: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辣椒有一定的药性,因此能“除风发汗,行痰,除湿。”
【BMC MED】50万人队列研究揭示:每日饮
2022年11月18日,天津医科大学的王耀刚团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onsumption of coffee and tea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队列中50万参与者中咖啡与茶的摄入情况,发现每日适量饮用咖啡和茶能够...
新兴癌症标志物!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发现促进肿瘤发
在整个肿瘤起始和进展过程中,肿瘤细胞经常暴露于环境条件下,例如能量应激和治疗药物。肿瘤细胞采用多种策略来定制代谢程序,从而实现广泛的代谢途径的灵活性。这一事件称为代谢可塑性。它在支持高能量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促进肿瘤细胞的适应性和存活,以应对低营养可用性。因此,代谢可塑性是人类癌症的一个新兴标志,它决定了肿瘤的转化、进展和治疗反应。肿瘤细胞代谢可塑性对于肿瘤进展和治疗反应至关重要,但其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西红柿可预防高血压!中山大学超十万人前瞻性研究
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也就是说目前约有2.445亿中国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因此,制定有效的策略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提供信息将有助于一般人群实现巨大的健康收益。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饮食管理,往往是预防高血压常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
近5万人的队列研究发现生气的多重危害,导致癌症
《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我们生气时,大脑中的情绪管理专家杏仁核会率先反应,唤醒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下丘脑和垂体系统,促进儿茶酚胺产生。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产生头昏脑涨等副作用。
【Nature】诺奖技术新贡献!研究人员揭示了
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一种关键蛋白质的内部运作机制,这种蛋白质涉及广泛的细胞过程,这可能为更好、毒性更小的癌症药物铺平道路。
【Science】不仅是“抗衰老领域的阿司匹林
亚精胺(SPD)是一种生物多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补充SPD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或延缓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包括免疫系统的疾病。SPD能够增强自噬,翻译活性和线粒体代谢,以帮助免疫系统恢复活力。然而,缺乏SPD与衰老引起的T细胞免疫抑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Cell】诺奖得主Doudna团队研究发现大
2012年6月28日,Jennifer Doudna教授等人在《Science》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研究揭示了CRISPR-Cas系统的详细作用机制,并指出了其作为基因组编辑工具的潜力。2020年10月7日,诺贝尔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因“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Nature子刊】华西医院杨胜勇团队开发深度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胜勇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告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生成模型发现RIPK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过程;显示了生成式深度学习(GDL)模型生成全新分子结构的能力,表明深度学习在药物发现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Nature子刊】最新研究发现增强溶瘤病毒疗
直接增强抗肿瘤CD8 + T细胞应答的免疫疗法的效果有限,凸显了替代疗法的必要性。抗肿瘤T细胞应答主要依赖于抗原呈递树突状细胞(DC),增强这些细胞的动员、抗原负载和活化或许是增强基于T细胞治疗的一种有潜力的方法。
【Nature子刊】突破!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
虽然针对多种癌症类型的靶向疗法已成功开发,但放射治疗仍然是癌症治疗的支柱,超过50%的癌症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接受放疗。然而,放疗并不能导致肿瘤完全消除,其作为局部治疗的作用更是限制了其在治疗转移性疾病中的使用。
【Cell】最新!颜宁团队破解药物联合使用的致
据报道,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和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药物相互作用可导致致命的心跳减慢。索非布韦及其类似物MNI-1可增强多通道拮抗剂胺碘酮对心肌细胞钙处理的抑制作用,并可能与其对L-型Cav通道的抑制有关,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CELL DEATH DIS】南方医科大学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yo1b(肌球蛋白1b)表达的失调已经在几种肿瘤的发展和进展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最近,有研究团队首次阐明了Myo1b在结肠癌细胞自噬调节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它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患癌风险降低61%!哈佛大学研究表明改变这三种
大多数癌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并且癌症是老年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此癌症在美国和欧洲被认为是与年龄有关的主要疾病。然而,侧重于中年和老年癌症预防的公共卫生工作主要集中在疫苗接种和筛查工作上。尽管新型癌症治疗方法旨在通过结合多种药物来阻断癌症发展的多种途径,但这一概念尚未转化为癌症预防。
【Nature】单细胞分子图谱,揭秘微生物群对
肿瘤相关菌群是人类癌症类型肿瘤微环境的固有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肿瘤内宿主-微生物群的研究主要依赖于bulk组织分析,模糊了肿瘤内微生物群的空间分布和局部效应。最近,有研究团队使用原位空间谱分析技术和单细胞RNA测序,揭示了宿主-微生物在空间、细胞和分子上的相互作用。
【Cell】西湖大学闫浈课题组首次解析叶绿体蛋
叶绿体是双膜结构,内膜上存在转运因子TIC,外膜上存在转运因子TOC,它们联合形成一个超级复合物TOC-TIC,TOC和TIC复合体是促进核基因组编码前蛋白穿过叶绿体两个包膜的重要转位子,但它们的确切分子身份和组装尚不清楚。
五篇!近期国内外乳腺癌最新研究综述:绘制图谱+
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男性患乳腺癌较为少见。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疾病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因而,国内外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出治疗乳腺癌的最佳方法。本篇文章汇总了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的五篇文章。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