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精神健康卫士“懂你”——人类寿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注意个人生理卫生,人的寿命比100年前延长了50%,各种身体监测的设备应运而生,然而心理健康领域的监测设备依然匮乏。最近10-20年来,很多富有的人因为压力过大,负面情绪过高而英年早逝。有关专家研究发现,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将导致人的寿命至少缩短15%。
八一八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粪便移植那点事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人体DNA,其实还有另外一套基因组一直“潜藏”在我们体内,伴随我们的终生,这就是肠道微生物菌群。它所编码的基因有100万个以上。两套基因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一篇坏论文骗了百万人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位科学记者,组织了一项临床试验,证明了“巧克力能减肥”,这个结果经欧美诸多大媒体报道后,影响了上百万读者。随后,这位调皮的记者站出来宣布,他跟媒体开了个玩笑,用真实的研究、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论文,得出了不靠谱的结论。
国家卫计委要求做好中东呼吸综合征医疗救治准备
2015年5月29日,广东省惠州市出现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通知指出,今年中国仍有人员赴沙特朝觐,加之中国与疫情发生地人员往来频繁,不能排除疫情输入中国的风险。
试管婴儿APP“问问医生”获得3000万人民币
“问问医生”是国内创业公司刚刚推出的一个试管婴儿APP,通过提供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工具,为需要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的男女青年,提供全程服务,进而提高受孕成功率。
国务院再表态:真心实意扶持社会办医
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利于社会办医五项措施,这几个措施清晰明了,其中最重要的是简化审批环节――特别是取消床位规模、数量和地点限制。
诺奖得主泛素化降解的发现者IrwinRose本
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发言人发表申明称,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欧文・罗斯(Irwin Rose)于本周二(6月2日)去世,享年88岁。
Nature:顶级癌症论文为何难以重复
重现性计划和癌症生物学联盟(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 Cancer Biology consortium)选取了2010-2012年发表在Nature、Cell、Science等顶级杂志上的五十篇高引论文,希望对其中的研究发现进行验证。
中东呼吸综合征:你应该恶补的10个冷知识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广东省惠州市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症确认病例,患者为韩国确认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面对中国确诊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大家如何从容正确面对呢?
福布斯:2015制药企业排行榜
又到了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制药巨头排行榜公布的时间,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今年又有哪些熟悉的企业上榜?你心目中排名的Top15制药企业分别花落谁家?
多院士发声:我国免疫治疗"创新与产业化"迫在眉
“免疫治疗亟需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策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加快我国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已迫在眉睫。”这是多位院士专家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东方科技论坛上表达的观点。
5.5亿!迪瑞医疗拟并购宁波瑞源,IVD领域再
6月1日,迪瑞医疗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支付现金合计5.55亿元,收购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宁波瑞源”)51%股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
个性化医疗:基因治疗上演“私人定制”,“量体裁
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多达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接受住院治疗,其中50万人为严重反应,而约19.2万人更因此而丧生!而所谓的“药物不良反应”,即包括用药错误和不良相互作用,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六大原因。
全球最畅销肿瘤药物TOP20(2014-202
2014年公司的三大肿瘤产品利妥昔、阿瓦斯汀和赫赛汀销售规模已经达到了210亿美元,而塞尔基因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Revlimid将会成为首个在2020年年销售额超100亿美元的肿瘤产品。
新贵再发力!Juno 4400万美元收购X-B
6月2号,Juno宣布以超4400万美元收购一家小型生物医药公司X-Body。支付方式为2100万美元现金加439,265 股股票(价值超2300万美元)。公司希望通过此次收购进一步加强针对多种癌症的CAR-T技术的开发能力。
访ASCO主席:肿瘤大数据如何引导癌症疗法创新
在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度会议来临之际,ASCO主席Peter Yu教授在采访中简要介绍了今年会议计划的主要主题之一――大数据,并概述了ASCO牵头的大数据项目CancerLinQ™的未来。
迪安诊断:合肥建基因测序中心,第三方检验再布局
5月28日,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安诊断)的医学检验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合肥市庐阳工业区。
施一公:我是怎么在6年内一步步变成教授的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汤姆•西尔哈维的电话。
栏目推荐
第二届中国类器官转 |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 |
【直播】大咖独家解 |
【直播】流式细胞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