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解析单细胞时空组学,破译生命空间微密码 —— 从时空组学技术前沿到实战案例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5471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重磅:首次发现7个致失眠的风险基因!

2017-06-13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7个导致失眠的风险基因,也因为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在揭示失眠诱因的生物学机制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一步。此外,这项发现还证明失眠并不完全是心理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   失眠可能是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就算是治疗之后,许多人仍然会饱尝低质量睡眠的折磨。通过发现致失眠的风险基因,...

10万美元!设计婴儿的未来已经悄然到来

2017-06-13

近日,美国的一位生育医生开始了一个对失去生育能力的妇女来说充满希望的项目:通过将老年妇女DNA转移到年轻女子卵细胞中生育老年妇女的生物学后代。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John Zhang,这位纽约市新希望生育中心创始人最近又建立了一家名为Darwin Life的辅助生殖公司,计划通过所谓“主轴转移”技术为绝经妇女带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 ...

“诺奖级技术”争议升级:基因编辑公司为CRISPR平反!

2017-06-13

日前,两家基因编辑公司正在反击导致该公司股票暴跌的一篇文章,基因编辑公司称该文章的结论充满错误,并表示出版社不应该发表该文章。 在寄给《Nature Methods》的一封信件中,来自Intellia Therapeutics和Editas Medicine公司的科学家批评了该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该文章声称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已经在小鼠基因组中引发了意想不到的...

Pembrolizumab(Keytruda®)获FDA批准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2017-06-13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彭博罗珠单抗Keytruda®),与化疗联合用作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5月10日,该药物被批准与培美曲塞(Alimta®)和卡铂一起用于以前未经治疗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无论其肿瘤是否表达PD-L1。 肿瘤细胞上的PD-L1通过与T细胞上的另一种蛋白质...

研究发现癌细胞分裂“指挥官”!多种癌症或受益!

2017-06-13

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蛋白类型可以抑制乳腺癌肿瘤的生长。 近日一项发表在著名肿瘤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了富含脯氨酸的同源异型蛋白(PRH)在乳腺癌肿瘤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患者的预后。 伯明翰大学癌症与基因组学研究所的Padma Sheela Jayaraman博士说:“PRH是一种能够控制和调节基因开关的蛋白质。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之前,这种蛋白在...

体外诊断试剂巨头“赛默飞世尔”被罚没近80万元

2017-06-13

因为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巨头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近日被罚没将近80万元。据悉,我国监管部门因此类问题处罚跨国公司的案例极为少见。 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系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巨头,年销售额170亿美元。2016年5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刊发报道《穿着“仅供研究”外衣,过敏原诊断试剂“无证上岗...

黄志伟: 给基因编辑系统装上“安全阀”

2017-06-13

黄志伟,生于 1979 年 5 月,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他长期从事免疫与感染疾病方向的基础研究,包括艾滋病病毒与人的蛋白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等。 “7-11”——所有认识黄志伟的人都知道,多少年来,他都坚持着这样的生活,即从早 7 点工作到晚 11 点。 即便忙到“7-11”的程度,这位哈尔...

空气污染颗粒伤肺又伤脑,恐引发阿尔茨海默症!

2017-06-12

蒙大拿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提高经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颗粒(CDNPs)存在于年轻的城市居民大脑中,这项研究一时间引起了社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研究人员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大量墨西哥城儿童、青少年以及年轻人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脉络丛和神经血管中存在的污染颗粒,这些人均长期暴露于高于US-EPA标准的污染颗粒中。日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杂志》上。 ...

一文回顾 | 5月基因行业大事件

2017-06-12

一起来回顾一下基因的五月。 一、政策 1、《“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发布,基因测序、免疫疗法、AI等“被点名” 5月10日,据科技部官网消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的总体部署,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特制定了《“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

嘉宾阵容抢先看!2017国际精准医疗(杭州)产业发展论坛即将召开!

2017-06-12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之后,“精准医疗”便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热门话题,不久,我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提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资金支持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同年10月,精准医疗被列入到我国“十三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

维生素C联合抗生素,抗癌效果竟高达常规药物100倍!

2017-06-12

最新研究表明,维生素C与抗生素搭配使用竟然能起到远远高于常规临床药物的100倍并具有相对更小的毒副作用。 该研究对应论文发表于最新上线的Oncotarget杂志,题为“NADH autofluorescence, a new metabolic biomarker for cancer stem cells: Identification ...

自欺欺人还是心理安慰?家用血糖仪被证实对2型糖尿病病情控制毫无作用

2017-06-12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C)医学院研究人员研究表明常规的血糖测试并不能为没有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参考,常规的家用血糖检测仪并不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或生活质量水平。 该研究对应文章发表于最新上线的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文章详细介绍了该课题组所实...

癌症患者还能活多久,谁说了算?

2017-06-12

在临床中,很多癌症患者确诊后,自己及家属往往会向医生询问“还能活多久”的问题。而医生呢,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给出一个大体的生存时间:三年,一年,半年,三个月……患者及家属往往以此为依据,决定继续治疗还是及早准备后事。 我们还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医生低头沉思,然后对癌症患者的家属说,“你的XX,可能活不了XX个月/年,你们还是计划下他/她的余生吧”,结果患者就如...

【亿康盘点】2017单细胞扩增测序技术的最新进展

2017-06-12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迥异,功能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类细胞间看似相同,相互间也存在着广泛的细胞异质性。传统的群体细胞分析检测能更快速方便的获得大量数据并利于进行有效的统计学分析,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基于群体细胞分析所获得的平均性数据,往往忽略了细胞个体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不少稀有、微量样本的作用以及在生命体内广泛存在的随机行为,这些“平均”结果...

日本开发出甄别癌细胞新方法

2017-06-12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田中克典等人的研究小组,利用含有炔丙氧基的丙炔酯可选择性地与癌细胞内多胺发生酰胺化反应的原理,成功鉴别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 哺乳动物细胞内有20多种多胺,如精胺、亚精胺、腐胺等。多胺的浓度通过其合成与分解及在细胞内外移动,被严格控制在一定水平之内。带有正电荷的多胺与通常带有负电荷的RNA结合,促进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 ...

融资11亿美元,GRAIL发出完美癌症诊断测试新消息!

2017-06-12

在癌症领域新药层出不穷的今天,有一点是医学界和工业界公认的事实,那就是癌症诊断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数据显示,早期诊断的癌症有70%能够被治愈。来自美国的新创生物技术公司GRAIL即瞄准了这一点,他们提出的“治愈”癌症计划不是寻找更好的药物,而是更早在血液中寻找癌细胞出现的蛛丝马迹。 GRAIL公司位于美国硅谷,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经获得了超过11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它是历史上融资规模最...

第八届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论坛之问:精准医疗更名后,我们将何去何从?

2017-06-12

“精准医疗”的背景 2015年1月25日,奥巴马总统在国会咨询演讲中,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众多科学家的提议,倡议美国生命科学界,特别是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应面向“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PMI)。 精准医疗旨在攻克诸如癌症、糖尿病等困扰美国民众的重大疾病,让更多的家庭和个人享有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 在近9个月众说纷纭中,NIH...

未来疫苗能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

2017-06-12

在人类对抗各种传染病的进程中,疫苗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今天,天花和风疹几乎被根除,每年数以百万人免于因感染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而致死,背后功臣非疫苗莫属。 当足够数量的人群接种疫苗后,获得的群体性免疫力将会阻止传染病的传播,那些没有接种的人群也会因此受益。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因公共卫生设施落后,接种疫苗的人群数量太少,这种群体性免疫...

颜宁2017年首篇《Cell》文章:脂类转运蛋白ABCA1三维结构

2017-06-09

颜宁研究组一直以来都在针对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进行系统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在近年开始取得进展。去年其研究组在Cell上发文,报道了人源胆固醇胞内转运蛋白NPC1的冷冻电镜结构,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首次解析了人源ABCA1全长蛋白的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为理解ABCA1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源ABCA1蛋白的结构模型及其介导磷脂外向转运和初生H...

消化内科医生:摆脱胃癌“发现即晚期”的魔咒

2017-06-09

近年,胃癌发病呈以下特点。一是年轻化趋势日益显著。近5年,19岁~35岁青年人的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遗传因素,饮食不规律、睡眠严重不足、工作压力大,都是造成年轻人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二是男性患病比率高于女性,大约是2:1。三是早期诊断率低,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5%。四是生存率低,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报告表明,我国胃癌5年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