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50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新发现】 一种基因修复因子可控制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生长,阻止其转移
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五大类,而免疫疗法是近年来针对包括乳腺癌在内的所有恶性肿瘤的一种较为热门的治疗方式。 不同于以往的生物治疗,免疫治疗是用适当的方法增强或调理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是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已经在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它对乳腺癌...
【Cell子刊】大突破!“黑盒子”神经干细胞移植成功修复脊髓损伤!
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研究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热点,而长期以来,利用干细胞恢复患者因脊髓损伤(SCI)而丧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学家和医生的雄心壮志。在美国,每年有近18,000人患上SCI,另有294,000人患有SCI并伴有某种程度的永久性麻痹或身体机能减退,例如膀胱控制困难或呼吸困难。在一项新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
【PLOS子刊】AI融合基因组学研究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分子标记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不断推动着人工智能(AI)技术革命。受下一代测序(NGS)技术进步的启发,基于组学的研究数据已经变得易于访问和标准化。近日,韩国脑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使用先进的对抗性生成网络(GANs)的深度学习技术分析了阿尔茨海默氏病(AD)小鼠模型的大脑皮质组织数据。结果发现,β淀粉样蛋白在疾病的早期含量增加并改变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
【Nature】新发现:肠道微生物影响B细胞和抗体库
B细胞是可以产生抗体的白细胞。这些抗体或免疫球蛋白可以与有害的外来颗粒(如病毒或致病细菌)结合,阻止它们入侵和感染人体细胞。每个B细胞携带一个单独的B细胞受体(BCR),该受体决定它可以结合哪些粒子,就像每个锁接受不同的钥匙一样。 人体内有上百万个B细胞,它们有不同的受体。这种巨大的多样性来自于对这些受体编码基因的重新排列,所以每个...
【Science子刊】短压皮肤即可输送药物!新加坡科学家开发无痛新方法!
透皮药物递送使用化学、物理或生化增强剂来穿越皮肤屏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开发出化学和生物化学增强技术,以破坏用于输送大型亲水性药物的角质层(SC)。另一项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微针(MN),医美中也算是“家常菜”了。然而,由于它们的尺寸小,可递送的药物量通常在微克的范围。另一种技术是超声介导的TDD,它会产生声振荡压力波。虽然超声介导的TDD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它受复杂...
【新发现】科学家发现了胰腺癌的新药物靶标——PPP1R1B蛋白
近日,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医学发现研究所(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 )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药物靶点,一种名为PPP1R1B的蛋白质,当在小鼠体内被抑制时,它可以阻止胰腺癌的致命扩散,也就是转移。 这项研究发表在《胃肠病学》杂志上,题为“Loss of...
【快讯】FDA批准首个基于NGS技术的癌症液体活检产品!
近年来,FDA已经批准了几种基于组织的NGS分析,用于肿瘤分析和特定的伴随诊断要求。但Guardant的Guardant360 CDx是FDA批准的首个将NGS与液体活检技术结合,并指导治疗的诊断检测。 未经FDA批准前,实验室开发的该测定法已被美国7,000多名肿瘤科医生采用,自几年前推出以来,已进行了150,000多次单独检测。 Gu...
【邀请函】2020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2009年问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以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单细胞测序从单个细胞水平对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或转录组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状态,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相比于群体细胞测序,更适用于解决少量特殊样本的研究、异质性群体的分析及同时或互斥发...
【Science子刊】】1小时内就可检测乳腺癌!便携式细胞分析仪准确率高达100%!
即使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准确、及时地对癌症进行诊断和分型也并不简单,而在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缺乏专家和设备的问题,组织活检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这大大阻碍了癌症在早期诊断和后续治疗。为此,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CytoPAN的自动图像细胞仪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细针穿刺获得的样本,并在1小时内准确检测出乳腺癌并识别其亚型,实现了乳腺癌的快速诊断。 该研究由美...
人工智能助力创新药物和诊疗技术开发研讨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尚存在较大挑战,急需重视前瞻性、战略性新方法、新技术、新策略的研究,从而抢占先机。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主要应用于药物研发的临床前研究阶段,集中于药物靶点的确认、活性化合物的筛选、药物安全性的评估、药物有效性的测试。AI技术可助力新药研发和临床诊疗技术,促进基础研究到临床技术的快速转化,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Nature子刊】首个合成血液稀释剂开发成功!不会引起出血副作用!
在不产生出血风险的情况下抑制血栓形成是医学上的主要挑战。抑制凝血因子XII(FXII)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因为在动物体内将其敲除或抑制凝血因子XII可减少血栓形成而不会引起异常出血。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Christian Heinis教授的治疗性蛋白质和多肽实验室现已开发出第一个FXII合成抑制剂。该抑制剂具有...
【行业动态】Target Cancer基金会启动针对罕见癌症的精准医学研究
Target Cancer基金会是该研究的赞助方,该基金会通过资助创新研究,促进合作以及提高科学家,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识,并直接支持癌症治疗前沿的计划。在短短的五年中,由Target Cancer基金会发起的研究已在Nature等主要期刊上发表,并已翻译成多项临床试验,给先前没有治疗选择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
【新进展】肥胖会使大脑所有区域的血流量下降,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几十年来,阿尔茨海默症(AD)一直被认为是痴呆症最常见的原因,但生活方式因素越来越被认为是AD的风险调节剂。特别是中年肥胖,已被确定为未来痴呆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鉴于目前缺乏有效的AD治疗方法,肥胖已成为潜在降低AD风险的一个重要焦点。 近日,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症》(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
《转》享:大数据助力精准医疗产业沙龙
随着生命科学、医疗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更新日益加快、获取数据成本降低,科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研发、医疗信息化、可穿戴设备等医疗数据的产生量呈指数上升。研究表明,如果把研究过程从原来的非数据驱动型改成数据驱动型后,效率至少提升一倍以上,足见大数据在提升医疗效率方面的作用。 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和人群队列信息,应用...
分子诊断:进击的2020,如何持续领跑IVD?
29起融资,9起金额过亿,5家公司上市,2020年分子诊断方兴未艾,在IVD赛道持续火热。上游基因测序仪迎来三、四代技术迭代,数字PCR仪优势碾压,中游测序服务商激战正酣,分子诊断格局不断被改写。谁将在赛道中拔得头筹,创业公司的机会点又在哪里? 青桐资本持续关注IV...
【Nature子刊】基因检测公司Natera的Signatera ctDNA测试显示出晚期癌症的免疫疗法反应预测能力
Natera的Signatera方法能够个体化设计16种独特的克隆性体细胞变体,随后进行多重PCR(mPCR)和超深度测序(靶标平均> 100,000个reads),用于全血样品纵向ctDNA分析并检测微小残留病变(MRD)。2019年5月,Signater检测产品获得FDA“突破性设备”认定,用于癌症患者术后ctDNA的检测和定量。 ...
【Science子刊】中科院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开发胃癌检测微流控芯片
癌细胞的分离和表征对于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癌细胞的含量低,传统的检测方法灵敏度较低,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SIA)和香港城市大学(CityU)的研究人员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共同开发了一种光诱导电动力学(OEK)无标记分离和表征胃癌细胞的微流控技术,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灵敏度,能快速地检测腹膜转移并获取细胞的电...
免疫“阴阳”谁调控?HDAC3蛋白是关键
炎症是十分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 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调节炎症的免疫反应的关键一直是研究人员同研究的重...
看大牛是如何利用肿瘤免疫登顶 Nature
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从实体瘤到血癌乃至数字化诊断多个课题的新发现,看看肿瘤免疫的大牛们是如何利用单细胞技术以及数字化空间分析等新兴平台在 2020 继续乘风破浪,统治 Nature 等高分期刊。 突破一:三级淋巴组织在肿瘤免疫疗法中的作用 2020 年开端的一个头条新闻是来自 ...
【JAMA】终有定论!18353人参与的最大规模研究:维生素D不能预防抑郁症!
由于现有抗抑郁焦虑药物存在诸多局限性,新药分子研发也困难重重,许多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具有抗抑郁焦虑潜力的新型治疗手段上,如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在钙磷稳态及骨健康的维护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此外,维生素D在免疫调节、氧化应激及神经可塑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些生理进程与抑郁焦虑关系密切。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