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316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再取进展!中科院研究人员揭示了 PPDPF 调控胰腺导管腺癌的新机制

2022-12-31

近日,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谢东课题组研究揭示了胰腺祖细胞分化增殖因子(PPDPF)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种针对胰腺导管腺癌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论文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2448 研究背景...

【Circulation】近6万新冠患者研究表明57%心肌炎患者没有急性肺损伤

2022-12-30

急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罕见的心血管并发症,近日,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的研究对欧美23 家医院5.6 万余住院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每1000人中明确/很可能为2.4人。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817 心肌炎  0...

中南大学研究证实肝癌病理分型与体液免疫缺陷有关!

2022-12-30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教授容鹏飞、王维团队在Radiology发表题为“CT Radiomics to Predict Macrotrabecular-Massive Subtype and Immune Statu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原创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CT放射组学模型准确预测肝癌病理分型(即富粗梁型肝癌亚型),并证实肝癌病理分型也与体...

癌症疗法新希望!最新研究发现“细胞信使”改善癌症治疗,提高癌症存活率

2022-12-30

近日,据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员发表在《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上的一项新研究表示:被称为细胞外囊泡的纳米级膜泡激活了小鼠的免疫系统,似乎使其肿瘤对一种称为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药物敏感。 https://doi.org/10.1158/2326-6066.CIR-22-0540 ...

熬夜导致新冠重症风险高6倍!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表明“阳了”熬夜等于熬命

2022-12-29

近日,挪威卑尔根大学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在《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期刊的研究显示,经常熬夜、上夜班,虽然不会增加感染新冠的风险,但重症风险显著提高。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7420528.2022.2148182 熬夜降低免疫力  01  ...

国产新冠药登顶国际期刊:研究发现国产VV116疗效不差于Paxlovid且更安全

2022-12-29

2022年12月28日,上海瑞金医院赵任教授、上海仁济医院皋源教授和上海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合作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发表题为“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轻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在至持续临...

海军大同济研究:运动延缓血管老化,“信使女神”鸢尾素或成血管合并症靶点

2022-12-29

FNDC5/鸢尾素  01  纤连蛋白 III 型结构域蛋白5 (fibronectin type-III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 是一种骨骼肌富含的蛋白,其表达由转录因子 PPAR-γ coactivator-1-α (PGC1-α) 驱动,它在体育锻炼期间对白色脂肪组织产生产热作用。这种代谢活性分子...

【柳叶刀子刊】复旦类脑研究院和华山医院团队:全新模型精准预测个体未来5-10年痴呆症发病风险

2022-12-29

9月23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于《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 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痴呆风险预测模型(名为UKB-DRP);该模型可对全因痴呆及其主要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进行前瞻性预测——能够对个体在未来五...

“西式饮食”会导致结直肠癌!13万人研究表明竟与这类大肠杆菌有关

2022-12-28

近日,发表在胃肠疾病领域《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的一篇新研究表明,富含红肉和加工肉类、糖和精制谷物/碳水化合物的西式饮食,能通过肠道微生物(如特定类型的大肠杆菌)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https://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22)00672-2/fulltext?referrer=htt...

【Nature子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型多组学研究发现药物靶点及生物标志物

2022-12-2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影响着全球约四分之一人口,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是NAFLD的第一阶段——此时,由不明原因(除了过度饮酒或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

【Nature】对自闭症大脑最全面的分子研究

2022-12-28

神经精神性疾病通常缺乏明确的脑部病理学;而自闭症尤为如此——相比于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自闭症一直缺乏明确的病理学解释,进而加大了开发有效治疗方法的难度。最近有研究表明,神经精神性疾病涉及分子水平的调节障碍,表现为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的改变;对于孤独症谱系障(ASD)而言,这种分子病理学涉及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免疫相关的基因上调,突触基因的下调以及皮层中基因表达梯度...

新思路!上海药物研究所发现诱导肝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2022-12-27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IL6 supports long-term expansion of hepatocytes in vitro”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了IL6与EGF和HGF结合,可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

【Nature子刊】为何节食减肥会反弹?中科院新研究发现了内在机制并提出预防方法

2022-12-27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肥胖患病率增加了两倍。肥胖是一项重大的健康挑战,它大大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几种癌症甚至严重冠状病毒病2019 (COVID-19)等疾病的风险。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内稳态的不平衡,即吸收的卡路里太多,而消耗的卡路里太少。影响能量内稳态的环境和遗传因素都有助于肥胖的发展。就环境因素而言,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有:总热量摄入、身体活动、环境温度、...

牛奶摄入也与癌症风险相关!超50万人研究表明牛奶摄入与12种癌症的关联!

2022-12-27

乳制品作为现如今饮食的一部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营养素,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作用。大量的研究检查了牛奶摄入与一系列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但仍没有确定的结果。 牛奶的消耗主要受乳糖酶基因(LCT)的影响,该基因编码乳糖酶,对乳糖消化至关重要。位于LCT基因上游的遗传变异与乳糖耐受能力和较高的牛奶摄入量有关。先前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发现,遗传预测的牛奶摄入量可能与肥胖和代...

【Cell】揭秘生物学奇迹!哈佛研究团队发现这种全身断裂还能再生的干细胞机制

2022-12-27

干细胞是一个生物学奇迹,它们可以修复、恢复、替换和再生细胞。在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中,这些细胞仅限于再生它们所分配的细胞类型,如毛囊干细胞只会再生头发,肠道干细胞只会补充肠道。 但是,许多远亲无脊椎动物的干细胞群在成年动物中是多能的,这意味着它们几乎可以再生任何缺失的细胞,这一过程被称为全身再生。尽管这些成体多能干细胞(aPSCs)存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动物(如海绵、水螅、涡虫、扁虫和一些海鞘)中...

【Science】中科院周斌研究组:开发永久追踪邻近细胞的创新遗传学技术,揭示细胞世界的“孟母三迁”

2022-12-27

细胞世界也有“孟母三迁”  01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轲的母亲多次迁居,就是为了给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细胞和人们一样,不断地受到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特征,甚至细胞的命运也会因环境而变化。 体内细胞相互作用过程呈现高度动态,传统方法难以精确捕获。近30年来,研究者们利用...

【STM】一道光缓解痛苦!复旦团队最新研究揭示绿光介导的镇痛作用

2022-12-27

痛觉是人类的一种保护功能,可以使人避开伤害。但长时间的疼痛却适得其反,会对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慢性疼痛发病率高、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慢性疼痛,其疼痛对人体身心造成的损害可能比疾病本身还要大。然而,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持续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 科学家们对绿光的镇痛作用进行了至少5年的探索,偶然发现了一些线索。这项由复旦大学的神经学家领导的研究近日发表在Scienc...

【PNAS】肥胖促进血管生成,唤醒休眠肿瘤!最新研究揭示为何肥胖增加癌症风险

2022-12-27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肥胖可能会导致先前休眠的肿瘤引发新血管的形成。一旦得到血液供应的滋养,肿瘤就会生长,变得更有威胁。然后,研究小组在小鼠身上证明,使用一种抑制血管形成的药物可以使乳腺肿瘤处于休眠状态。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12-obesity-people-cancer.html 肿瘤脱离休眠状态 ...

近20万人研究显示,最常运动的人,新冠重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

2022-12-27

截至2022年冬天,很明显,接种疫苗、常洗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的建议已不足以避免感染。尽管大多数完全接种了COVID-19疫苗的人感染COVID-19的症状较轻,但仍有部分人出现了包括重症和死亡在内的不良后果。如今应考虑采取其他行为,以减少感染者出现严重后果的几率。 近日,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以20万新...

【Science子刊】T细胞的秘密生命:新研究揭示T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动力来源

2022-12-27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了一项题为“A central role for STAT5 in the transcriptional programing of T helper cell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密了当疾病出现和最需要T细胞力量时,T细胞如何能够为其生长和增殖提供动力。 DOI: 10.1126/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