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632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肺癌转移猝不及防?中国科学家奉上首个生化标志物!
众所周知,肺癌是发病率、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手术以及术后放化疗对原发肿瘤的控制效果可观,然而面对其极高的转移率,诸多疗法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多数患者往往无法避免死亡的结局。因此,遏制肺癌转移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首要任务。想要有的放矢,需先明了肺癌转移的始末。近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肺癌转移...
高死亡率的妇科恶性肿瘤!看各种招数如何应对卵巢癌
卵巢癌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卵巢癌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这篇文章整理了近期关于卵巢癌的重要研究进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研 究 类—— 新型蛋白标记物助力卵巢癌早筛 Stefan Enroth Malin Berggrund Maria Lycke High t...
“癌中之王”胰腺癌近期研究进展一览
被称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极低,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我们所熟知的乔布斯、帕瓦罗蒂、沈殿霞都是因为这一疾病去世的。对它,医学工作者们一直在寻找对抗之法,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今年胰腺癌研究及...
卵巢癌早筛难?液体活检来支援—新型血浆蛋白标记物
卵巢癌作为女性的沉默杀手,其死亡率居妇女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差,早期无特异表现,出现症状多已属晚期。70%的患者就诊时已是III期或IV期。尽管有了良好的手术治疗和化疗,但这部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还是在20%-40%之间,而I期的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迫切需要用于早期检测和改进诊断的其他手段。 近日,来自乌普萨拉大学和...
谁说旁观者清?“癌中之王”的始作俑者竟是这个“旁观聚糖”!
作者:Ruthy 近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广泛认为是“旁观者”的聚糖——CA19-9(glycan),竟是导致胰腺炎和胰腺癌的罪魁祸首!这就意味着CA19-9有望成为防止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重要靶点!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几乎达100%,被称为“癌中之王”。而胰腺炎是胰腺癌的最大危险因素,相关患者的癌变率比普通人高了...
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拜登竞选演讲双双承诺:将会治愈癌症以及艾滋病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6月18日晚正式开启连任竞选,他向选民描绘了一个宏大蓝图: 如果他能成功连任下一届总统,将会治愈癌症以及艾滋病,并让美国人登上火星等承诺。 6月18日晚上特朗普在奥兰多举行的2020年竞选启动大会上面对近8万竞民粉丝说:“我们会找到很多很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癌症和其他疾病。我们将彻底根除美国的艾滋病,我们已经快要成功了。我们...
Science advances │王红霞团队研究揭示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异质性
2019年6月20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红霞团队的研究成果“Epithelial-type systemic breast carcinoma cells with a restricted mesenchymal transition are a major source of metastasis”。研究表明肿瘤细胞EMT并非“全”或“无...
速递 | 外泌体液体活检首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检测前列腺癌
第三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 Forum CMDF)将于2019年11 月8-1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CMDF作为临床分子诊断领域重要学术研讨会,旨在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青年学者和企业精英提供一个交流平台。CMDF将设立液体活检分论坛,届时将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同道积极参与本次研讨会! ...
潜藏的癌症“警报器”现身!原来癌基因也不是一无是处呀!
近日,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存在癌症“警报器”——TLR2/TLR10和TLR10,这两个分子是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OIS)的关键调节因子,激活的癌基因可通过它们触发OIS,将受损的细胞扼杀于无形。原来癌基因在引起细胞癌变的同时,也给癌细胞下了“必杀令”!癌基因并非一无是处呀! 衰老or肿瘤:癌基因诱导具有双向性 细胞衰老是一种应激反应程序,其特征在于强大的细...
NEJM重磅!FDA连环惊喜,新批准的两种靶向药使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均受益!
当前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可谓是大放异彩,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但是乳腺癌被称为靶向新药的“坟墓”,众多靶向新药在乳腺癌的治疗研究中遭遇滑铁卢,而今年的肿瘤学奥林匹克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提出的一项报告则打破了目前靶向乳腺癌药物的困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一种名为 ribociclib(瑞博西尼)的药物与常见的激素疗法相结合,可将晚期乳腺癌患者...
Nature子刊 | 乳腺癌耐药和转移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物质或可揭开神秘面纱!
原位肿瘤和转移部位肿瘤的异质性是肿瘤进展期治疗的严重障碍。转移是肿瘤的致命特征,其中在转移的级联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播散机制仍不明确。清晰的认识患者的肿瘤异质性和转移中细胞和分子机制,对个体化肿瘤治疗至关重要。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早期研究确定了乳腺癌细胞中的遗传“转换”,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角蛋白80的蛋白质可引发癌细胞聚集并促进其随血液传播。相关文章以“SREBP1 d...
盘点 | 儿童癌症研究进展
近几年,儿童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儿童癌症患者并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关注。《柳叶刀》曾对全球近26年的儿童死亡率进行分析,发现癌症已成为儿童死亡的第一大病因。 然而,在过去十年中,有关儿童癌症的治疗进展缓慢。如何在儿童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找到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各国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近期的关于儿童癌症的研究进展。 儿童癌症精准治疗 ...
中国科学家首次为微创胃癌治疗提供“中国模式”
胃癌是世界第二高发恶性肿瘤,42%的新发病例在中国,80%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发展至局部进展期,是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肿瘤疾病。 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布了一项胃癌微创手术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供了腹腔镜微创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揭示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具有确切的远期...
这个蛋白是阿尔兹海默病的“砒霜”,HER2阳性癌症的“蜜糖”
在老年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和癌症都很常见,但以往的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生中患癌症的风险较低,反之亦然,癌症幸存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也较低。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SORLA可以促进某些癌症类型的侵袭性,这可能是导致这种反向关联的其中一个原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1906年由德国医生A...
中日科学家联合揭秘混合型肝癌分子真相,精准疗法还会远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我国每年约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其中混合型肝癌预后极差,又因其未知的分子特征、难定的诊断标志物,使之成为肝癌精准医疗的重大难题。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混合型肝癌病理亚型的基因组特征,揭秘了混合型肝癌的分子真相,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分子分型...
西兰花抗癌这事实锤了,但是......
肿瘤本质上是基因病。多种环境和遗传致癌因素引发DNA损害,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引起基因表达水平的异常,经过漫长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形成了恶性肿瘤。PTEN基因是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及细胞快速生长抑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癌细胞中的PTEN活性明显降低,因此,恢复PTEN活性是相关癌症治疗的关键。 近日,B...
控烟控体重,预防癌症死亡可取得最大成效
近日,美国癌症协会马杰敏团队在CA(IF=245)在线发表题为”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35 challenge goal on cancer mortality reduc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出: 对2015年美国癌症协会(ACS)挑战目标的总结评估显示,1990年至2015年期间,所有癌症的总死亡率下降了26%。最近...
“狙击手”蛋白:安全无害,让癌细胞无处遁形!
作者:Paris 近日,《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论文“A compact synthetic pathway rewires cancer signaling to therapeutic effector release”。他们发现,通过识别过度活跃的生物通路而设计的合成蛋白质...
对抗宫颈癌有新招——“代谢指纹图谱 ”
作者:Carrie 近日,《电子生物医学》(EBioMedicine)发表了一项关于“代谢指纹图谱”有助于于宫颈癌治疗、诊断和预防的研究。 资料来源:亚利桑那大学 该研究可通过识别子宫颈内代谢特征,即区分HPV携带者、宫颈癌前病变者和癌症患者的“指纹”,帮助治疗、诊断和预防...
盘点 | 癌症疫苗最新研究
“无论是用于预防传染病还是预防和治疗癌症,疫苗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机制发挥作用:它们教导免疫系统将传染性病原体或癌细胞识别为需要消除的外来物质。”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意识到体细胞的突变可以带来新的免疫原性,基因突变会影响蛋白序列,蛋白序列的改变则会带来新的抗原表位。尽管出现在人体内部,免疫系统依旧会把这些新表位视为“异乡人”,对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