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55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中科院发布《2019 研究前沿》,新型 CRISPR 和环状 RNA 入选

2019-11-28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在北京联合向全球发布了《2019 研究前沿》报告和《2019 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2019 研究前沿》报告的遴选目标是要找到那些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研究前沿。报告以科睿唯安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数据库中的 10587 个研究前沿为起点,科睿唯安主要负责...

抗击癌症之光——新型光敏剂精准击杀癌细胞

2019-10-28

目前,光动力学疗法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关键是利用光敏剂的荧光特性。然而,目前应用于临床和诊断的光敏剂,依然存在荧光亮度低、对细胞的毒性高、组织渗透性差等问题。 近日,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采用不同的阴离子与荧光染料配对,可灵活调节光敏剂的细胞毒性和光毒性,不仅可以在诊断中降低细胞毒性,提高荧光亮度,还可以在癌症治疗中提高光毒性,更有...

Science子刊:新型CAR-T首换新靶点,有望告别血癌淋巴癌复发!

2019-09-27

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预后差,生存期短,成人5年总体生存率不到40%,复发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6个月,其治疗已成为国际难题。目前,以CD19分子为靶点的CAR-T疗法(CD19 CAR-T)在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相应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层出不穷的复发病例让CAR-T发展严重受阻。 近日,美国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将CD1...

剑指癌中之王 : 一种新型微管靶向药物

2019-08-12

作者:Blake 胰腺癌有一层很厚的结缔组织,阻碍了化疗药物进入肿瘤,也是胰腺癌是最难治癌症的原因之一。PCT596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可抑制微管蛋白聚合。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多种临床前研究模型,发现PTC596可很好的递送到胰腺肿瘤组织,而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是与一些一线疗法联合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其中,PTC596与紫杉醇联合使用时对于胰腺癌更加有...

卵巢癌早筛难?液体活检来支援—新型血浆蛋白标记物

2019-06-26

卵巢癌作为女性的沉默杀手,其死亡率居妇女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差,早期无特异表现,出现症状多已属晚期。70%的患者就诊时已是III期或IV期。尽管有了良好的手术治疗和化疗,但这部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还是在20%-40%之间,而I期的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迫切需要用于早期检测和改进诊断的其他手段。 近日,来自乌普萨拉大学和...

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有望,新型膳食补充剂助力新药开发!

2019-06-10

近日,来自沃里克医学院的Naila Rabbani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项新的研究报告中发现了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引起器官损害的新方法——新型膳食补充剂(称为乙二醛1诱导剂或Glo1诱导剂)。相关文章以“Activation of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in high glucose treated endothelial cells is...

改写教科书!新型免疫细胞或才是糖尿病关键!别再怪胰岛素啦!

2019-06-04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飞速增长,流行普遍呈现年轻化、扩大化趋势,且目前尚无根治之法,只能以控制为主,故而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巨大挑战。目前普遍认为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息息相关,异常的自身抗体在胰岛素的驱动下损伤人体胰岛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免疫细胞——双表达细胞(DE...

《PNAS》: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抑制87%-94%的肿瘤细胞

2019-05-20

有效的癌症治疗通常需要联合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来协同抑制多耐药性肿瘤组织,开发可增强药物负荷和递送效率的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目前是纳米技术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然而,这种联合使用比单一药物用药更难以实现,能需要多种方法来有效递送抗癌药物。除了稳定和可生物降解之外,用于此类疗法的载体必须与疏水性和亲水性的药物相容,并以持续的释放量来释放抗癌药物。 来自哈佛大学的Joh...

miRNA抢镜mda-7的抗癌通路,新型疗法一触即发!

2019-03-28

科学家对mda-7 / IL-24基因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它有助于抑制大多数常见的癌症类型,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上游基因是如何通过影响microRNA来推动这一抑制过程的。 来自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分子医学研究所的Paul B. Fisher及其研究团队发现mda-7 / IL-24或能通过影响相应microRNA的表达情况,来诱导细胞凋亡...

PNAS:新型化合物可选择性杀灭脑胶质细胞瘤干细胞!

2019-03-11

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被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这一恶性脑肿瘤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1年,大部患者的预后极差,难以治愈。近日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化合物,其被称之为RIPGBM,在体外实验中其显示出相较于标准抗脑肿瘤药物40倍的药效,同时这一化合物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在杀灭胶质母细胞瘤的同时,还能保护脑组织免受破坏。这一研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PNAS》杂志...

NEJM:剑指乳腺癌最难治疗亚型!科学家发明新型智能靶向药物!

2019-02-22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侵袭性疾病,相对于其他乳腺癌,在年轻女性和非裔美国女性中更为常见。三阴性乳腺癌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酮受体或HER2。因此,从先前的应用上看,目前的治疗仅包括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化学疗法而其并不能使用靶向疗法,例如激素疗法或赫赛汀。简而言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相当于我们要摧毁的敌人“基地”,靶向药物相当于我们使用的导弹,但是由于哥伦比亚大学Vagel...

Cell子刊:新型肿瘤治疗靶点被发现!或将改写癌症治疗格局!

2019-01-08

ADAR1基因不仅在免疫领域贡献突出,其在基因编辑领域同样有不菲的成绩。通过检测干细胞酶ADAR1基因,为癌症的早期检测提供一种检查靶点,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并为癌症治疗提供靶点。在每个健康的人类细胞中,编码于DNA的遗传信息会被转录到信使RNA,转而被翻译成作为所有人体组织和器官(运转)主力的蛋白质。多数观点认为大部分恶性肿瘤都是由DNA突变造成的,RNA编辑是转录后RNA序...

Cell:癌症疫苗又一突破!新型单细胞测序技术成功助力!

2019-01-02

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肿瘤,其扩散速度快,并且更偏爱男性。据《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7年发表的癌症统计,黑色素瘤发病率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高约60%,死亡率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高出一倍以上。最糟糕的是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所以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从常规疗法中获益极少。但是免疫疗法打破了这一僵局。 近日,以色...

Cell:陈列平团队重大突破!新型免疫抑制通路被发现!

2018-12-24

前有荣获诺奖的PD-1与PD-L1免疫抑制通路,后又前几天刚刚报道的NKG-2A免疫抑制信号的发现。今天著名的华人科学家陈列平团队又发现了一条全新的免疫抑制通路。这些通路在肿瘤逃逸中均起到令免疫系统“刹车”的作用。现有的发现,可以从免疫检查位点的不同方面启动免疫抑制。今天,我们来看看,陈教授是如何发现LAG-3以及该通路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的最新进展发表于12月21日的《C...

重磅!《Science》子刊:非编码DNA令新型肿瘤疫苗终于奏效!

2018-12-10

肿瘤疫苗这一概念提出已经接近50年了,但是由于各种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原因,这种新型概念的抗癌“神器”一直没有奏效。 一部分研究仅能在细胞层面起作用,一部分仅对小鼠模型起作用,至今没有一款适合人类多肿瘤类型的疫苗上市。但仍有科学家坚持不懈,随着基因测序的技术不断发展,从核酸层面解决这一免疫难题的实验思路逐渐明晰。 近日,来自Mon...

《Nature》子刊:免疫细胞自我分泌miRNA的新型抗肿瘤免疫疗法

2018-12-06

随着基因芯片等技术的发生,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大部分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及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有谁会想到这种奇妙的微小RNA会成为一种抗癌利器呢?而且这种抗癌方式还令人匪夷所思。近日,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Hannah Carter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将miRNA的前体作为一种抗癌“武器”导入进人体的B细胞内,使B细胞能够分泌含有此种miRNA的囊泡,而这些miRNA在...

新型三联组合免疫治疗,增加T细胞抗肿瘤效应!

2018-12-03

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MUSC)的研究人员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了一篇报道,将过继性细胞转移(ACT)、泛PIM激酶抑制剂、PD1抑制剂三种治疗方法组合,这种三联组合治疗方法使抗肿瘤T 细胞向肿瘤部位的迁移增加了一倍,小鼠的存活率翻了两番。 过继细胞转移(ACT)从肿瘤癌症患者体内...

Nature:重磅!新型免疫疗法问世!肿瘤多数适用!|44位科学家联合撰文

2018-11-12

诺奖级免疫疗法——抗PD-1受体的研究热度还没过,新型免疫疗法紧接着问世。相信绝大多数肿瘤这次难逃被“杀杀杀”的命运。化疗放疗再好也不如人体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强大,只要暴露出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位点,就算是最难缠的肿瘤细胞也难逃被“杀”的命运。那么如何让肿瘤细胞露出“狐狸尾巴”呢?各国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法,近日,来自美国Joshi M. Ramanjulu的研...

施一公:西湖大学将为探索新型校企关系做出“第一件事”

2018-11-09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11月7日就“大学和企业如何更好地合作”表示,西湖大学将探索建立新型校企关系,并将在一个月内宣布“我们(建校后)做的第一件事”。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论坛之“全球动力:共筑健康梦想”世界健康科技创新论坛11月7日举行。施一公在该论坛上表示,百年来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在演绎,而处理校企关系...

重磅!遏制95%的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新型药物问世!

2018-10-25

前列腺癌一直是临床上男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之一。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其独特的信号调控机制,其临床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肿瘤医生以及各国的科研人员。究其原因,前列腺癌肿瘤细胞容易对当前的肿瘤治疗方案产生抗药性,进而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研究新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抗前列腺癌药物。该研究的最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