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73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世界首例:3D打印技术开启人工椎体时代
6月12日早8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病房。 患者袁先生是一名恶性脊椎肿瘤,此时他正平躺在手术室接诊车上,进行术前准备。 但他并不知道,这台手术将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探索之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首个3D打印多节段胸腰椎植入物,将在他的脊柱上完成长达19厘米的大跨度支撑,以替代被彻底切除的五节椎体。 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前所未有的难题 患者袁先生所患为脊...
牙周炎增加非吸烟男性癌症风险?
牙周病是否会诱发癌症?2016年5月发表在《Ann Oncol》的一项在美国开展的研究考察了牙周病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阶段发现牙周病对免疫反应有直接影响,与一些慢性疾病有联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鲜有研究考察牙周病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在持续的调研中,共19933名报告从未吸烟(香烟、烟斗或雪茄)的男性被纳入健康职业随访研究。基线和随访中自我报告牙周病状态和牙齿数量。随...
啥叫真正的脑洞大开?看这位法国医生发明家的大作!
最近有一位来自法国巴黎萨伯特慈善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Alexandre Carpentier,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学》杂志的子刊《转化医学》上发表了文章,他带领的团队开发了一种超声装置,对15名出现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病人进行了实验装置检测,目的在于突破血脑屏障,帮助化疗药物到达脑部。 所以,什么是血脑屏障呢?我们为什么要打开它?实际上,血脑屏障并不是环绕在大脑四周的「护城墙」,而是脑毛细血管...
23andMe为药物研发提供大数据支持
基因测序的消费者积累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DNA数据库之一。现在它是新药线索的筛选系统。 ——Antonio Regalado “欢迎你。”基因检测试剂盒23andMe将送到你家。支付199美元,吐点唾沫在小管里,几周后你就可以一窥你的DNA。你有金色的头发的基因吗?36疾病的风险中的哪些你可能传递给你的孩子? 由企业家Anne...
欧盟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给中国什么启发?
6月初,国务院公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推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简称MAH)制度。 MAH制度试点最大的魅力在于,药品生产和注册分离。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研发的科学家,以及具备研发实力的研发机构,可以进行上市前临床实验、药品上市申请,拿到批文和批号后,就可以委托有GMP资质的企业生产药品了。 ...
【盘点】6月基因行业动态一览
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每个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达出来。不同部位和功能的细胞,能将遗传信息表达出来的基因也不同。基因检测帮助人类认识并攻克疾病,基因检测是手段却并非目的。基因行业大爆发离不开商业的推动,6月已过,让我们看一看6月份的基因行业动态。 政策 1、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视频答辩评审专家名单的公告。根据”精准...
抗癌“神药”诞生:精准消灭癌细胞
在第一次化疗结束后,一般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法和药物。更为尴尬的是,第二次化疗往往不能产生理想效果,因为癌细胞已经经历一次考验,掌握了逃避化疗药物的生存技巧。 最新药物Niraparib是在第一次化疗结束后使用,结果神奇的是,有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第一次化疗后,如果保持每日口服Niraparib一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是2...
女性为什么要每天喝酸奶?新研究发现酸奶有助预防乳腺癌
乳房中生长着更多“坏细菌”的女性,更可能发生癌变,因此,科研人员相信,女性应该多饮用酸奶之类的益生菌饮品,保护胸部健康。 女性的胸部是美好的象征,然而,其中却生长着许多细菌,有“友善的”细菌类型,也不乏坏的细菌。这些细菌存在于乳腺管中,无论女性是否正在或者曾经哺乳。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科学家发现...
方舟子发文质疑“诺奖级”实验:不需高深技巧
方舟子公开发文质疑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并批评韩春雨对质疑的回应态度。 今年5月2日,《自然》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中文名《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
6388例临床样本证实,NIPT可延伸至常见三体之外的检测
由于NIPT筛查罕见非整倍体和罕见疾病等的灵敏度较低,其检测范围的扩张一直存在争议,然而,6月30日发表在Nature子刊《Genetics in Medicine》中的研究提供证据表明,NIPT扩大检测范围具有实际意义。在这项新研究中,瑞士研究人员已将NIPT扩展至目前多数NIPT筛查无法达到的染色体三体(T21、T18和T13)及性染色体之外的检测。 当前NIPT,无...
中美合作Sparc新软件弥补三代基因测序“硬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计算生物与医学生态学科组”研究员马占山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叶承曦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的突破。针对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硬件错误率高达15%~40%的现实,该团队研发出了一套“线性复杂度”的算法,这套算法复杂性最低,基于该新算法完成了Sparc软件的开发。 Sparc软件能够有效弥补三代测序技术硬件超高错误率这一“硬伤”,大幅度提高三代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为迎接基因测...
第三性别将出现 未来男性会消失?
众所周知,人类的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男女的性染色体又有所不同,男性是XY,而女性是XX。但你是否知道,男性专属的Y染色体一直在消亡并缩小? 数百万年前Y染色体上有1500个基因,现在却只剩下40多个,这意味着,如果Y染色体继续枯竭,在不久的将来,男性可能会失去它。近年来男弱女强的观点盛行,加上人工精子、体外子宫等科学的...
血检替代活检,路有多远?
近日,在芝加哥召开的“2016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发布的一项研究称,大规模基因组分析表明,利用血液检测筛查癌症、监测癌症发展演变可达到与传统组织活检同样的效果。这项技术有助医生更好地确立诊疗方案,有望成为常规活检的一种可靠替代选项。 癌症血液检测是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游离肿瘤脱氧核糖核酸(ctDNA)片段,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监测癌症发展演变。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技术成本低、...
基因组学将如何进入日常医学?
随着大规模的DNA结果越来越多的可供病人和保健提供者使用,医学界在酝酿着一次平静的转换。在一连串的数据当中,医生、顾问和家庭正在梳理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信息,并将其用于医疗决策的制定。 最近,在两大儿科医院举行的临床遗传学会议上,来自多家机构的专家提出了他们对于“基因组整合到临床实践”的第一份建议。这些建议发表于Nature子刊《...
《中国心血管病年报2015》发布,治疗率及控制率是瓶颈
日前,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以下简称年报)已在北京正式出炉,年报宣讲广州站于今日在穗举行。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仍呈上升态势,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持续增加,其中冠心病发病率已趋向年轻化,过早死亡情况严重。 我国心血管疾病基本概况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慢病防控形势严峻。年报中提到,中国现...
新华社:中国科技为何引起《自然》强烈关注
从中国科学家的基因编辑技术到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从中国科研之星到中国基础研究态势,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期密集刊文,关注中国科技,并制作了“中国的科学特辑”,罕见地仅以一个国家的科研进步,作为探讨和介绍的重点。 《自然》杂志网站6月22日刊文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科研国家,在过去数十年的持续投入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基础科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褒奖固然让人欣...
7/28Demohealth2016上海站(医疗器械+移动医疗+生物医药专场)
大赛介绍 DemoHealth创业大赛是Demohealth和优投空间主办,中国医药城承办,众多行业媒体、业内服务平台支持的健康医疗垂直领域创业大赛,2015年启动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青岛、厦门等多地举办城市赛,聚集了超过2000家创业项目、500家专业投资机构及上千名医疗领域专业投资人,吸引了包括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科技人员以及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海外...
分析:抗肿瘤药物研发大潮的驱动力及潜在风险
现在制药工业最热门的投资方向就是抗肿瘤药物研发,拒福布斯报道现在40%的新药研发经费投入到抗肿瘤药物上。那么这个比例是否合理呢?对厂家和投资方又有意味着什么呢? 前几天我们谈到80年代默沙东的辉煌,业界一致认为当时默沙东成为最盈利、最受社会尊重制药企业的主要原因是其科学驱动研发活动的战略。那么现在抗肿瘤药物这么高强度投入是否符合科学驱动原则?尽管基础研究也多年向抗肿瘤药物...
新研究称慢性疲劳与肠道细菌有关
新研究显示,慢性疲劳不仅源于心理因素,还可能与你的肠道有关。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6月30日报道,慢性疲劳综合征危害很大,它使人在正常的工作后感到极度疲劳,怎么休息也无济于事。这种疾病不能通过验血或其他检查得出明确的生物指标,因此不管情况多么糟糕,许多医生不愿给出该疾病的诊断。 报道称,科学家们终于...
改写遗传程序,一种简便的细胞重编程方法
图中绿色的心肌细胞是天然细胞。橙色的是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可以直接重编程,转化成心肌细胞。 直接将成熟细胞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细胞的方法能大幅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 当一个细胞分化成皮肤细胞后,它到死都只会是个皮肤细胞——至少科学家们以前是这么以为的。过去10年,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细胞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程序进行改写的。如今,再生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