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Nature/Science/Cell一作亲授:3篇顶刊背后的科研破局思路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5449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Cell Research】北大汤富酬团队:一种长读单细胞ATAC测序方法,同步检测染色质可及性和遗传变异

2022-10-12

为了将长读测序的优势整合到scATAC-seq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孔测序平台的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单细胞测定方法(scNanoATAC-seq)——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微板的scATAC-seq方法,可以与TGS测序平台相兼容。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11日发表于Cell Research杂志。 https://ww...

【PNAS】清华陈默课题组:白血病关键转录复合物的组成机制及治疗新靶点

2022-10-12

尽管多个证据表明LYL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生物学重要性,但LYL1如何与AE协同调控基因表达并不清楚。清华大学医学院陈默研究员课题组发现LYL1在AETFC的组装和转录激活功能实现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www.pnas.org/doi...

【PNAS】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脂质平衡——调节癌细胞转移和存活的关键因子

2022-10-12

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特殊的酶对于在细胞压力下调节癌细胞的存活和转移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发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Ovarian cancer cell fate regulation by the dynamics between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fatty ...

【第九届功能基因组学峰会】60多位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基因与生物技术行业发展!

2022-10-12

为响应国家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应对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加强基因测序行业交流,定于2022年10月17-20日线上开办第九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为行业学者们营造一个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行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以及成果转化。 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康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中心教授汤富酬,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

量子生物学,从DNA层面解释治疗新冠病毒的新答案

2022-10-11

所有生命系统都由微小的分子组成,而分子的性质由量子力学描述。那么,量子现象是否在生命过程中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量子相干性在光合作用中、量子隧穿效应在酶催化反应中,还有量子纠缠在迁徙候鸟对地球磁场的感知中都发挥着基本作用。 生物系统是动态的,不断与环境交换能量和物质,以保持与生命同义的非平衡状态。观测技术的发展使研究人员能够在越来越小的尺度上研究生物动力学。这些研...

【Nature】刷新线粒体DNA遗传认知!剑桥团队基于66083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022-10-11

为了确认这些线粒体DNA片段的来源,剑桥大学Patrick Chinnery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分析了66083人的全基因组序列。这些参与者来自英格兰罕见病项目,其中包括12000多名癌症患者。这一结果近期发表于《Nature》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288-7#Sec9 线粒体DNA...

谜底揭晓:生命为什么都会面临死亡?

2022-10-11

自然选择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基因会发生突变。有些是完全随机的,可能是饮食或紫外线等外部因素的结果。 以一条鲑鱼为例,它游向上游产卵,随后迅速死亡。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鲑鱼有最好的机会到达产卵地,一旦到了那里,它就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三文鱼游回下游,在海上多活一年,再进行同样的回程并再次成功产卵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小,以至于自然选择永远不会青睐这些个体。但...

会议预告 | 类器官研究与应用转化

2022-10-11

2D细胞模型体外扩增有一定局限性,在传代后容易丧失原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发生优势克隆选择,且临床相关性较低。相比于2D 细胞模型,3D 细胞或者类器官能提供更有生物相关性的结果,简化并加速药物评价流程。自2009年小肠类器官首次建立至今,类器官研究已经延伸到多个组织系统,并成为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我们非常荣幸安捷伦BioTek 的技术和平台能够参与其中,与研究者们一...

【Science子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昼夜节律紊乱增加癌症风险,体温调节为关键分子桥梁

2022-10-10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icity)为一种进化分子机制——根据自然光支配生理时间调节以维持体内稳态。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昼夜节律紊乱会促发多种慢性疾病,并增加癌症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动物和人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环境或遗传手段破坏昼夜节律会增加患肺腺癌(LUAD)的风险;有颠倒昼夜生活习惯的人具有更高的癌症发病风险。然而,科学家们对于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发病风险之间的确切生物学机...

使用自适应采样的无 PCR 靶向测序对遗传性癌症进行全面分析

2022-10-10

仅需一张 MinIONTM 测序芯片,即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简单的靶向测序,在单一数据集下实现 SNP 识别和定相、甲基化分析,以及低通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联系方式:publications@nanoporetech.com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noporetech.com 和 publications.nanopore...

【Cell子刊】北京大学朱卫国等团队发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靶点

2022-10-10

10月7日,北京大学朱卫国、杨洋与深圳大学田媛团队在Molecular Cell上共同发表了题为“Cytoplasmic SIRT6-mediated ACSL5 deacetylation imped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y facilitating hepatic fatty acid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细胞质S...

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上市!上海今年已获批3个1类国产创新药

2022-10-10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最新公示显示,批准的1类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上市。该药品适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该款1类全球新创新药是张江研发、上海生产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推动创新研发成果快速上市的成功案例。此次获批也意味着该创新药成为在中国首先上市的全球首创新药。 全球首创新药  01&...

81岁院士授课“一座难求”,中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第一人当之无愧

2022-10-10

《生物信息学》“一座难求”  01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如果想去听陈润生院士的《生物信息学》,8:30开始的课,最好刚过6点就去占座。然而,一切的前提是能够“抢”到这门课。线上选课,600个名额“秒空”。学校又连续增补了两次名额,最终扩容到约900人。因此,《生物信息学》开在能容纳上千人的学生礼堂。 陈润生是中国第一个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人,在8年里...

连发四篇,IF值累计超200!复旦徐彦辉团队在人源转录起始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22-10-10

自2020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连续发表四篇研究论文,围绕人源转录起始机制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人源BAF-核小体 2020年1月31日,徐彦辉课题组题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

限量样品免费申请!Meridian全新可冻干热稳定逆转录酶!

2022-10-10

PCR反应中当检测靶标为RNA时,首先使用逆转录酶将RNA逆转录为cDNA,再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进行PCR扩增。常见的逆转录酶是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逆转录酶(MMLV-RT),它不耐高温,只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50°C)下维持其酶活性。但是在cDNA合成的步骤当中,较高的逆转录温度对于降低RNA二级结构对逆转录的抑制作用和减少非特异引物结合是有益处的。 ...

“无惧混乱,因为那里大有可为”——诺奖得主在Nature给研究者的四条箴言

2022-10-09

四条宝贵的建议 Four golden lessons 01 没有人能了解所有,你也不必如此 No one knows everything, and you don't have to. 当我大学毕业时——似乎已经过去了100年之久——物理学文献对于我而言,就如一片...

探索生命 遇鉴未来|10月12日,品生医疗将震撼发布多组学战略子品牌!

2022-10-09

近年来,以质谱技术为核心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推动了精准医学的发展,解决了传统组学研究稳定性差、通量低、成本高的瓶颈问题,有效填补了生命健康科学研究中的技术转化鸿沟。 作为国内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转化、临床质谱技术开发的领航者,品生医疗以质谱技术为核心、多组学研究为驱动,致力于让每个人都受益于精准诊疗。随着在临床质谱常规检测领域的发展日益成熟,品生医疗积极进行前沿领域新型标志物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