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3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转化医学:天文观星技术帮助诊断侵略性肿瘤
旨在帮助找到遥远星系的技术已经被用在寻找模糊生物印记上。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剑桥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自动化系统检测癌症肿瘤。该系统最初用于寻找夜空中的遥远物体,而现在被用于测量两千多个乳腺肿瘤样本中特定三种蛋白质的含量。 传统而言,医生们通过给细胞上色寻找特定蛋白质的方法来鉴定恶性肿瘤,这个过程毫无疑问会使用显微镜。现在,新技术将致使由来已久的通过显...
上海交大实现抗肿瘤抗生素链黑菌素高效生物合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链黑菌素曾被作为抗肿瘤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收获疗效的同时,其毒副作用却也明显显现,最终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双君研究小组利用微生物遗传学、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和手段,实现了“高活性、低毒性”的抗肿瘤抗生素链黑菌素及其类似物高效生物合成。该研究成...
抑制肿瘤转移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千人计划”刘明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抗肿瘤体内生长和转移的抑制剂。国际肿瘤学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日前发表了这一成果。 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显著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大国。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132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1/4发生在中国。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致力于肿瘤学基础和转化研究...
上海头颈肿瘤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
2012年12月 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的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今日揭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官网(http://www.9hospital.com/) ...
Nature子刊:全基因组解析儿童恶性肿瘤
一项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广泛基因组研究,为治疗最具侵袭力形式的这一疾病增加了挑战。与预期相反,科学家们发现了相对较少的频发基因突变(recurrent mutation),研究人员通常基于这些突变来确定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的新靶点。现在,研究人员转而将焦点放在了神经母细胞瘤响应药物和其他因子的进化机制上。 “这项研究强调了一个事实,即肿瘤细胞往往随时...
肿瘤分子诊断:伊立替康毒副作用检测
伊立替康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伊立替康(irinotecan)是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能诱导单链DNA损伤,引起DNA双链断裂,导致细胞死亡。伊立替康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晚期/转移性大肠癌,对小细胞核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均有疗效。伊立替康主要毒副作用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两种,其中,迟发性腹泻为剂量限制性毒副反应,严重时可致命。大...
肿瘤分子诊断:铂类药物疗效检测项目
铂类药物疗效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铂类药物是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含铂配合物药物的总称,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之一,包括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等。其药理学机制主要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内DNA的交联,阻碍DNA合成与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DNA修复是铂类药物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经大量研究证实,通过相关 铂类药物疗效检测主要靶标有:ERCC1、BRCA1、XRCC1、GSTP1、MRP2等...
肿瘤分子诊断:吉西他滨毒副作用检测项目
吉西他滨毒副作用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吉西他滨(GEM)是脱氧胞嘧啶核苷同系物,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类化疗药,主要作用于S期(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同时也阻断细胞周期由G1期(DNA合成前期)向S期过渡。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前体药在细胞内是脱氧胸苷激酶磷酸化的底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磷酸盐形式dFdCDP(吉西他滨二磷酸盐)和dFdCTP(吉西他滨三磷酸盐)。dFdCDP可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肿瘤分子诊断:拉帕替尼靶向用药检测
靶标1: 检测靶标:PIK3CA(G1624A)突变 检测结果:GG/GA/AA 临床意义:GG:野生型PIK3CA,关闭肿瘤细胞PIK-Akt信号传导,疗效增强;GG/GA:突变型PIK3CA,激活肿瘤细胞PIK-Akt信号传导,疗效降 样本要求:血液/石蜡切片/穿刺样本/蜡块 相关疾病: 乳腺癌 ...
肿瘤分子诊断: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长春瑞滨疗效检测
抗微管类药物疗效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抗微管类药化疗药是作用于细胞微管,通过影响纺锤体的形成,达到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一类广谱化疗药。常用的抗微管类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碱、长春瑞滨等。紫杉醇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接触紫杉醇后,细胞内会积累大量微管,从而干扰细胞各项功能,特别是使细胞分裂停止,起到抗肿瘤效果。长春碱类药物通过抑制微管...
肿瘤分子诊断:吉西他滨疗效检测
吉西他滨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吉西他滨(GEM)是脱氧胞嘧啶核苷同系物,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类化疗药,主要作用于S期(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同时也阻断细胞周期由G1期(DNA合成前期)向S期过渡。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前体药在细胞内是脱氧胸苷激酶磷酸化的底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磷酸盐形式dFdCDP(吉西他滨二磷酸盐)和dFdCTP(吉西他滨三磷...
肿瘤分子诊断: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药物疗效检测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药物疗效检测常用分子靶标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是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用很强的氯乙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而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经大量临床研究证证实,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作为化疗辅助药物治疗时...
肿瘤个体化用药项目样本采集及运输要求
一、石蜡组织 1、样本采集要求: 已包埋的石蜡组织,或厚度5-10um的石蜡白片8-10片。 注意:(1)石蜡组织/切片制备过程不标准会较大程度影响检测结果;(2)样本尽量采取癌组织。癌旁组织会影响某些特异性基因检测的灵敏度。(3)组织切片的表面积1cm2 2、运输条件: 常温运输 3、适合项目类型 ...
黄芩汤可以改善肿瘤治疗
新研究表明,一种有着1800年历史的中草药方可以改善肿瘤治疗的效果同时还能减少治疗引起的副反应。 试验所用到的方剂由四味药组成:芍药、黄芩、甘草和大枣。由植物提取物、根和果实组成的黄芩汤在治疗胃部不适和恶心方面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它在化疗病人身上有着不一样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化疗的有效率。 <!--more--> 化疗中使用到的强效药...
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定量研究获进展
<div>记者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所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丽娟在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发现其肿瘤的影像密度值每增加100单位,肿瘤负荷约增加10%。</div> <div> </div> <div>据介绍,倍增时间在判断肿瘤的性质及预后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不同于实性肿瘤,...
阎锡蕴小组发现肿瘤血管生成新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通过研究,揭示了肿瘤血管内皮标志分子CD146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机制,从而获得了CD146作为肿瘤血管生成标志分子的最直接证据。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标之后的又一突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血液学会主办的《血液》杂志。 <!--more--> <div>据该课题组博士生姜天霞介绍,血管内皮细胞生...
阎海教授:偶然发现肿瘤中存在有益用途的变化
来自杜克大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癌症治疗研究过程中,居然偶然的发现了一种更便宜,更方便的生产尼龙的必要分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即癌症肿瘤中的一些遗传和化学变化可能具有实际有益的用途。<!--more-->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裔科学家阎海(Hai Yan)博士,阎海博士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美国哥...
金域检验:让分子诊断推进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4599 aligncenter" title="images" src="http://img.360zhyx.com/uploads/2012/10/images.jpg" alt="" width="328" 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