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 解密顶刊文章——时空组学驱动精准发现引擎
【直播】破卷之战:新修饰战队重燃科研创新力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535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专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修宇教授 | 谈谈临床医生眼中的精准医疗

2017-07-31

精准医疗作为一个理想的医疗模式,一经提出就成为了全球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有学者曾把精准医疗描述为个性化医疗潮流的一次勇敢实践,肿瘤的精准治疗更是给一度绝望的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人们对于精准医疗的认识却各有各的思考,日前,转化医学网受邀参加了“2017年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Best of ASCO® 2017 China”上的臻和科技卫星会,会后有幸邀请...

Leroy Hood教授4P健康研究新突破

2017-07-29

不久前,作为生物学的当代传奇人物之一,现年78岁的Leroy Hood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A wellness study of 108 individuals using personal, dense, dynamic data clouds》(关于个性化的、密集的和动态数据云的108个人的健康研究)。 ...

《转》访中国医科大学马锐教授:EGFR,总把新桃换旧符

2017-07-26

随着对肺癌驱动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逐渐成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近10年来以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为代表的第一代EGFR-TKI统治了非小细胞肺癌突变人群的一线治疗,提供了10个月左右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而近几年,以奥希替尼等为代表的三代EGFR-TKI已在二...

《转》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 | 感染病精准治疗——多挑战VS新技术

2017-06-21

白衣天使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给一个战士做手术时受感染,最后因败血症不治身亡。时至今日,感染病依然是人类生命的一大威胁,水痘、艾滋病、SARS以及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的埃博拉、寨卡病毒等,都是感染病的“异形”。那么,目前感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现状如何?感染病的诊断如何做到精准化?转化医学网有幸邀请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主任吴文娟教授接受我们的访谈...

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项目落地 钱其军教授牵头肿瘤免疫治疗专题

2017-06-20

近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由钱其军教授牵头申报的“基于修饰型抗体及免疫细胞的精准医学治疗的标准研究”项目,从众多竞争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资助,这也是本次重点专项中在肿瘤免疫治疗专题的唯一立项项目。 该项目主要针对免疫治疗中尚需解决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1. 不同患者肿瘤差异大并在免...

《转》访瑞金医院倪语星教授 | 每年导致70万人死亡,面对超级细菌,打出“组合拳”

2017-06-19

去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披露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如今全球每年有70万人死于超级细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不治夭折,预计2050年,由于耐药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00万。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明显下降。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就会出现临床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耐药细菌,甚至还会出现几乎无药可治的多重耐药...

快讯 | Grail与卢煜明教授创立的Cirina合并

2017-06-01

GRAIL,一家以在早期可治愈阶段诊断和筛查癌症为使命的生命科学公司,今天宣布与早期测试癌症公司Cirina达成合并最终协议。Cirina是一家同样专注于早期癌症诊断的公司,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CUHK),无创分子诊断与筛查领域的世界权威卢煜明教授(Dennis Lo)及其同事赵慧君教授(Rossa Chiu) 和陈君赐教授(Allen Chan),以及主要投资者德诚资本(D...

2017第四届NGS创新开发者大会大咖密谈 | 杨虎山教授谈癌症早筛cfDNA大数据建模

2017-03-21

杨虎山博士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系本科,美国休斯顿Baylor医学院博士,MD Anderson癌症中心博士后,现任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Sidney Kimmel癌症中心医学肿瘤学系副教授,循环肿瘤细胞中心实验室主任。 癌症遗传学,分子流行病学,以及肿瘤标志物研究领域的专家。作为Principal Investigat...

生物谷专访:于君教授和您谈肠道微生物和消化道肿瘤

2017-03-02

编者按: 目前对于人体内微生物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研究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肠道中细菌的物种分布,最终为后续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的肥胖、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炎症的关系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达到预防和监控的目的。 于君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消化道肿瘤分子机制、肿瘤基因组学...

北大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做客百迈客云直播|聊聊精准医疗那些事儿

2017-02-16

点击图片观看吕有勇教授讲座视频 精准医疗已成为时下耳熟能详的话题,中外企业雄心勃勃地开始收集基因组大数据,研究医疗解决方案,2017年或将是精准医疗繁荣发展的一年。 顺应精准医疗发展浪潮,百迈客云大家讲坛第二期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就基因组大数据智能分析与精准医疗的风险评估进行交流。吕有勇教授从事肿瘤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30余年,主要进行...

何川教授最新《Nature》文章:基因调控新领域的最新发现

2017-02-15

芝加哥大学的何川(Chuan He)教授是m6A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近期他的研究组又取得了m6A研究的新进展:他们发现m6A mRNA甲基化在转录组开启,以及动物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13日的Nature杂志上。 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常见的一种转录后修饰,介导了超过80%的RNA碱基甲基化。这种可逆的m...

麻省理工华人终身教授最年轻纪录保持者既非钱学森,也非张锋

2017-02-10

前几天,一则关于“34岁生命科学家张锋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上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打破钱学森记录”的新闻在华人圈传得热闹。这可能是一场“乌龙”。 据《知识分子》消息,张锋助理回应称,经麻省理工(英文简称MIT)的工作人员核实,张锋并非麻省理工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香港出生的罗闻全(Andrew W. Lo)在1990年获得麻省理工终身教职,时年30岁。 罗闻全(A...

破钱学森纪录 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诞生

2017-02-06

据美国《侨报》报道,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宣布晋升五位副教授为终身教授,其中包括年仅34岁的著名华人科学家张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钱学森在35岁时晋升为终身教授,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纪录的保持者。 张锋如今打破钱学森的纪录,成为MIT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据了解,张锋于1982年10...

百迈客云“大家讲坛”2017强势启动 北大教授罗静初首次公司开讲

2017-01-06

腊八恰逢小寒,雾霾难敌情怀。2017年1月5号下午,百迈客云“大家讲坛”的第一位嘉宾,我国生物信息领域的资深专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静初教授冒着重度雾霾莅临百迈客公司,与年轻的生物信息工作者们畅谈生物信息发展的历史、当下和未来。 罗静初教授是年轻人口中的生信“大牛”,是我国生信领域的元老级人物。步入古稀之年的罗教授再三强调,这是他第一次来公司作报告,对此,百迈客全体员工表示荣幸...

《转》访公利医院陈晓平教授: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意义非凡,耳聋研究成果与挑战并存!

2017-01-03

“浦东新区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成立大会日前在上海市公利医院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领域领导、专家学者、大腕们聚集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转化医学网有幸到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晓平教授所在公利医院对其进行访谈,以下是访谈具体内容: 我国耳聋的发病情况及发病原因 耳聋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残疾,由于这种疾病直接影响到人日...

《转》访中科院方向东教授:精准医学“两张皮”--生命组学数据与医疗大数据的规范与整合

2016-12-30

“精准医学”的开展,是以多组学大数据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医疗与健康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如何有效集成、整合、分析不同来源、不同层次的多组学大数据,如何规范和标准化医疗大数据,使两部分数据能有机融合,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近期,我们有幸采访到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方向东教授。 目前方教授主持负责的课题:精准医学大数据处理和利用的...

百迈客云《大家讲坛》2017第一期:北京大学罗静初教授新年开讲

2016-12-29

主讲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静初教授 时间:2017年1月5日14:00-15:00 直播途径:百迈客云(www.biocloud.net) 1.讲坛简介 《大家讲坛》栏目是百迈客云“耕云书院”2017年重点打造的一档直播节目。该栏目以基因研究与应用知识传播为宗旨,邀请生物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大家从中获...

时隔一年 华人教授再次发表Nature文章解析RNA病毒

2016-12-28

去年,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周正洪教授与其合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文,揭示了双链RNA(dsRNA)病毒的三维原子结构,首次指出了病毒如何感知宿主细胞内的环境条件以触发转录,并阐述了dsRNA基因组在病毒内如何组构以及RNA自我复制的机制。 时隔一年,周正洪教授与孙仁(Ren Sun)再次发表题为“In situ structure...

《转》访NEJM副主编肖瑞平教授:让中国医疗领域融入国际医学主流

2016-12-21

不久前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推出中文电子周刊《NEJM医学前沿》,肖瑞平教授作为NEJM首位华人副主编及其团队正在不断努力,积极推动中国医疗领域与国际医学主流的融合。同时她作为转化医学的先行者之一,肖瑞平教授在将转化医学的概念引入中国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地进行推广。转化医学网有幸邀请到肖教授接受我们的访谈,以下是访谈具体内容。 ...

《转》访美国德州大学梁晗教授:要把医疗转化成一个学习的系统

2016-12-14

12月3日-4日2016全球精准医疗峰会在上海徐汇隆重召开,美国德州大学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和计算生物系副系主任梁晗博士作为演讲嘉宾,在会上讲到:“精准医学应该有两个核心观念的转化,一个是从以单一病人为中心,病人信息流单方向、一次性、不可利用的服务系统,向以病人群体为中心,病人信息流多向性、多次性、可重复利用的学习系统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服务收费(pay for se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