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65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美军研发基因武器 搜集亚洲华人等基因
2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美国情报部门的新年度《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将“基因编辑”列入了“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清单,这一消息在全球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1月5日,全球首家基因编辑制药公司EditasMedicine宣布上市,募集资金曾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所谓基因编辑,就是将苷酸序列进行删除和插入等操作,使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改写遗传密码,它能够通过改变人类胚胎的基...
本想搞科研,反被科研搞----36岁的一些思考
这个社会有很多奴,车奴,房奴,孩奴,官奴,股票奴,我是科研奴,一个被科研折磨得没有自我的奴隶。本人因为工作原因身处于这个“全民科研”的圈子,搞科研的人很多,但是搞科研搞得像我这么狼狈的人罕见:头发成把成把掉,成绺成绺白,半宿半宿失眠,成天精神恍惚不知所谓。在每个睡不着的深夜我都在反思,这么搞科研让身体精神双重折磨又是何苦呢?然后出现两个...
山西医科大学在精神分裂症调控紊乱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危害极大的重性精神疾病,其发病机理迄今未明,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是基因变异和/或调控障碍的结果。转录因子、微小RNA(miRNA)和长非编码RNA(lncRNA)是重要的基因调控因子。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基于系统生物学角度的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从多组学角度出发,联合转录因子(TF)和调节性非编码RNA的互作调控网络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机制成...
加拿大更新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不推荐结肠镜检查
新版加拿大指南推荐50-74岁的低风险的成年人应当每2年通过粪便潜血试验(FOBT)或粪便免疫组化检测(FIT)筛查结直肠癌,或每10年进行可屈性乙状结肠镜而不是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柳叶刀肿瘤学》杂志报道了这一消息,详情如下: 加拿大工作组(CTF)于2016年2月对2001年版的预防健康护理指南进行了更新,2001年...
献礼罕见病,上海将编写《可防可治性罕见病手册》
罕见病是发病率低,但病种繁多、症状严重的一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根据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提出的中国罕见病定义,罕见病即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目前国际较为公认的罕见病已近7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约有80%的罕见病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约有...
北大团队发展最新单细胞多重组学测序技术
单细胞三重组学测序技术(scTrio-seq) 单细胞中三种组学之间的对应关系 癌症中两个细胞亚群的DNA拷贝数差异 2016年2月23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
大牛博士五年总结(纯干货分享)
2005年及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计算机系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2013年获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及最优化方法,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过多篇会议及杂志论文,曾获 2011年 微软博士研究奖学金,获 2013年 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ICCV)最佳论文提名奖。 Faceb...
Cell Rep:测序揭示人类肠道菌群的进化
与狩猎者相比,西方人的肠道微生物种类较少,但这些微生物群为什么会有此差异,一直都是一个谜。2月25日,在《Cell Report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中非共和国班图人群体的肠道微生物,这个传统的人类群体,有一些西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发现,对于“什么因素可能会引起我们肠道菌群的差异——这被认为与西方人群的代谢紊乱有关”,提供了深入的了解。 ...
Cell:人类基因编辑将会带来哪些变革?
去年4月,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称为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系统,除去了人类胚胎中的一个突变基因。这项研究工作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国内外科学界对于以可能遗传给后代的方式来编辑人类基因组——相关伦理道德的广泛争论(Nature:中国科学家用CRISPR/Cas9改造人类胚胎)。12月份,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家和伦理学家,聚集在美国华盛顿讨论人类基因编辑的界限,...
比尔盖茨:30年后癌症将不是个事儿(附盖茨夫妇2016公开信全文)
每年,全世界大约有820万人死于癌症。比尔盖茨在接受Tech Insider的采访时认为,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比尔盖茨表示:在医药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并且未来还会有更多杰出的人物和成就。在未来的30年里,我认为癌症将会最终被攻克。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
国内首例“单细胞高通量基因测序+核型定位技术”试管婴儿在沪诞生
国内首位运用单细胞高通量测序联合核型定位技术对遗传性甲状腺癌致病基因RET进行筛检而生出的健康婴儿昨日诞生。 早报记者昨日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国妇婴)获悉,国内首例采用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第三代试管婴儿甜甜(化名)顺利诞生。据介绍,“甜甜”的父亲患有甲状腺癌,此前接受过基因检测,将有50%的机会将...
7 种癌肿,28种靶向药物用法和不良反应
分子靶向药物,包括小分子激酶抑制剂、抗体药物。临床医生需要了解这些靶向药物的适应症、毒副作用,来指导临床的工作,本文分病种对激酶抑制剂做了简单总结。 首先说下靶向药物的一般不良反应,普遍有 3 种: 1. 全身反应:乏力虚弱、发热寒战、关节肌肉痛。 2. 胃肠道反应:腹泻很...
100亿!药明康德携手平安银行布局大健康,个人全基因组检测解密健康密码
2月27日消息,全球领先的医药、生物制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公司药明康德携手平安银行在上海召开主题为“GO健康 GO时尚”的健康产业战略大会。药明康德与平安银行现场签署100亿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成立“平安药明产业投资基金”,致力于推动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发展。同时,药明康德集团旗下医明康德发布首款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产品——康码,在倡导健康管理消费时尚的同...
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医疗健康领域名单发布,吴松,李英睿,赵伯闻等上榜
2016年2月25日《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一份“30位30岁以下亚洲人物榜”(Forbes 30 Under 30 Asia)。这是福布斯第一次由美国总部发起,以亚洲作为评选范围的评选的榜单,囊括了科学、媒体、娱乐等十个领域内30岁以下的创新者和领军人物。转化医学网整理了生命科学领域的30位精英名单: 王仕锐,28岁,中国,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
中国冷冻保存时间最长冻融胚胎试管婴儿在西安出生
一位女士12年前在医院冷冻保存的胚胎,经过解冻复苏后成功孕育而生。记者26日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获悉,这是目前中国冷冻保存时间最长出生的冻融胚胎试管婴儿。 胚胎冷冻技术是辅助生殖技术重要的衍生技术之一,是将在试管婴儿新鲜取卵治疗周期中,胚胎移植后剩余的可利用胚胎进行冷冻保存,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胚胎解冻,将冻融胚胎移植使患者受孕...
中国科学家“体外”获得功能性精子
中国科学家25日说,他们首次实现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并获得具有功能的精子细胞。这被认为是干细胞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为无精子症男性生育后代带来希望。 这项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赵小阳教授(现单位为南方医科大学)等人合作完成,研究论文当天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上。 ...
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临床医学居首
2014年,中国发表国内科技论文58.52万篇,比上年增加了14.0%,其中临床医学论文所占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在机构分布上,高等院校发表论文占到全国总量的67.1%。 中国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第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14.9%,比上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化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的SCI论文累计量占世界份额均超过20%。我国S...
创新性成果:利用皮肤细胞来杀死癌症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率先将皮肤细胞转变为了可以破坏胶质母细胞瘤的癌症捕杀干细胞,这是30多年来第一次为这一疾病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新疗法。 发布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这项技术,是建立在最新版本的诺贝尔奖获奖技术——细胞重编程(iPS)技术基础之上,十年前研究人员利用...
科技部发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4项生物医学研究上榜
科技部25日在京公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探测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和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等研究入选。 何为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迄今为止,天文学家通过大型巡天已发现30多万个类星体。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吴学兵研究组与合作者基于自主发展的选取高红移类星...
Nature新文章全面解析癌症之王
由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研究了胰腺癌的遗传学,揭示出它实际上是4种独立的疾病,每一种有不同的遗传触发机制和生存率,这为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胰腺癌铺平了道路。 重要的研究发现还包括了将正常胰腺组织转变为癌组织的10个核心遗传信号通路。其中一些过程与膀胱癌和肺癌相关,由此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可以利用针对这些癌症的治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