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李翔等团队制备新型纳米颗粒 开发肿瘤治
导读:为了治疗肿瘤,研究人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由反应性材料和具有相互作用的活微生物组成的生物杂化治疗系统。借助这种相互协作的现象,该生物杂化系统在肿瘤消融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并对复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项研究通过利用活微生物和材料的代谢为探索有效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替代概念。
【Genome Biology】北京大学汤富酬
患者来源的类器官培养是研究癌症分子机制的强大系统,尤其是结直肠癌(CRC),这是全球最普遍的癌症之一。结肠细胞的3D培养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但不同培养基中基因表达模式之间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探索。
【STTT】最新!中山大学发现肝细胞癌进展新机
导读: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四大最致命的癌症,超过50%的病例被诊断为多灶性肝癌 (mHCC),预后不佳。
新突破! 大连化物所秦建华团队开发多器官芯片技
导读:约30%的新冠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但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模型和手段也相对匮乏。
【Cell子刊】浙江大学李兰娟团队发表最新综述
色氨酸(Trp)代谢主要涉及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吲哚途径。通过Trp代谢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调节各种生理功能,包括炎症、代谢、免疫反应和神经功能。新出现的证据支持TRP代谢紊乱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Trp代谢物的水平或比率与许多临床特征显著相关。此外,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调节Trp代谢来控制疾病进展。吲哚胺-2,3-双加氧酶、Trp-2,3-双加氧酶、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和 Trp 羟化酶是对 Trp 代谢至关重要的限速酶。这些关键的调节酶可以靶向治疗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
复旦大学樊嘉等合作发现肝癌肿瘤“侵袭区” 助力
导读:剖析和理解肿瘤生态系统,特别是肿瘤边缘的生态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浸润和侵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探索肿瘤转移机制和开发有效的新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重磅!北京大学郑铭团队发现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靶点
导读:进行性心脏纤维化可导致心室壁僵硬、心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PDCD5(程序性细胞死亡5)在包括心脏在内的组织中普遍表达;然而,PDCD5在心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南方医科大学发现胃癌细胞缺氧耐受新机制 揭示胃
导读:长期以来,抗血管生成治疗一直被认为是实体瘤治疗的有效策略。对缺氧的内在耐药性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尚不清楚其潜在机制。
最新!海军军医大学王红阳院士等团队揭示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AFP)分泌肝细胞癌(HCC)占肝细胞癌的~75%,比没有AFP产生的患者更具侵袭性,预后更差。肿瘤与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同表型的机制尚不清楚。
北京大学李扬团队和人民医院赵翔宇团队合作在诱导
NK细胞的细胞毒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gG Fc受体CD16a,其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高亲和力和不可切割的CD16(hnCD16)被开发并显示出多肿瘤杀伤潜力。然而,hnCD16受体激活单个CD16信号并提供有限的肿瘤抑制。如何利用hnCD16的特性并掺入NK细胞特异性活化结构域是进一步提高N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柳叶刀》重磅:呋喹替尼再登顶!全球性研究证实
对于晚期化疗难治性结直肠癌患者,缺乏有效的全身治疗选择。我们旨在评估呋喹替尼(一种高度选择性和有效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s)1、2和3口服抑制剂)在经过大量预处理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Nature子刊】中科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导读:免疫排斥肿瘤(immune- exclusion tumor, IETs)由于固有和适应性免疫耐药,对目前的免疫治疗反应有限。
不要喝酒!不要喝酒!北大、牛津联合研究:喝酒增
导读:饮酒是身心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危险因素,酒精消费占全球每年300万人的死亡,但其与许多疾病的关系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柳叶刀子刊:新冠感染后使用二甲双胍或可将患新冠
导读:COVID-19 后疾病(也称为长期 COVID)是一种新出现的慢性疾病,可能会影响数百万人。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在 SARS-CoV-2 感染后立即使用二甲双胍、伊维菌素或氟伏沙明对门诊 COVID-19 患者进行治疗是否可以降低长期 COVID 的风险。
点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新型液体活检工具 可
导读: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约翰霍普金斯 Kimmel 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自动化液体活检测试,可用于预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开始治疗后短短一个月内的早期疾病进展和潜在生存期。
【STTT】重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揭示原发性肝
导读: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了由于硫转移酶家族1A成员1 (SULT1A1)在肝细胞系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小分子YC-1被鉴定为抗原发性肝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药物。这项研究为利用肝细胞特异性代谢酶来治疗原发性肝脏肿瘤的旧抗癌药物的再利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神药“二甲双胍”抗癌新机制来了!最新研究:瘤内
尽管免疫疗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但免疫疗法在某些肿瘤类型和患者中遇到了局限性。
重庆大学吴寿荣、江启慧团队揭示肿瘤干细胞不对称
肿瘤干细胞(CSCs)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复发和治疗耐药性有关。为了在促进肿瘤发生的同时维持它们的细胞池,CSCs发生不对称地裂,产生CSC和高度增殖,更分化的转运扩增细胞。耗尽CSC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策略;然而,人们对CSC分裂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重磅!阎锡蕴院士团队揭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新亚型
作为主要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类型之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决定了免疫治疗的有效性。然而,关于其表型和功能异质性的有限了解限制了它们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