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最新综述:微生物组是癌症中有前景的生物
微生物群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深远影响多年来一直受到关注,大量关于肿瘤微生物群的研究进入临床评估。作为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微生物群在肿瘤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突破!陈卫院士等最新成果:用肠道菌群助力个性化
肠道菌群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其失调影响宿主的健康。尽管已有可用于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的参考数据集,然而目前尚缺乏个性化健康分析模型。
牛奶“抗癌”也实锤?陈靖、何川、迟洪波团队Na
饮食衍生的营养素通过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构建块以及作为调节分子发挥作用,与人体生理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人体循环营养物质影响特定生理过程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再取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文:
胃癌(GC)患者有一部分在肿瘤晚期发生腹膜转移(PM),这些患者预后较差。为了给GC合并PM患者提供更多的护理,需要对GC-PM的分子特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多组学视角!清华北大共同发文:揭示一种基于cf
由于癌症导致的肿瘤细胞的改变可以通过循环血液中的cfDNA和cfRNA来进行检测,因此这些细胞外分子已被广泛用于癌症诊断和预后评估。
打破技术垄断,施一公团队最新发文
电磁 (EM) 信号广泛用于电子仪器和生物医学系统,并可能影响到它们周围的人体。然而,EM信号与生物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知之甚少。
突破!复旦大学揭示原发性肝癌的单细胞和空间结构
原发性肝癌(PLC)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治疗手段有限。同时,研究PLC之间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仍然具有挑战性。
首次!靶向“饥饿”癌细胞!港大最新研究:揭示癌
为了在营养匮乏的肿瘤微环境中生长,癌细胞通常会内化和降解细胞外蛋白以补充细胞内氨基酸。然而,既往研究报道的营养获取途径主要局限于自噬-溶酶体途径。目前尚不清楚其他蛋白质降解系统是否也有助于细胞外营养物质的利用。
疾病控制率达95%!“粪菌移植”联合方案治疗这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根据微卫星状态,CRC可分为微卫星稳定型(MSS)和微卫星不稳定型(MSI)。既往研究证明,对于MSI CRC患者,使用PD-1单抗进行免疫治疗有效,但对于MSS CRC患者,免疫治疗作为单一疗法效果欠佳。
【Nature子刊】震惊!这种常见维生素竟致癌
肿瘤本质上是异质性的,这促进了它们的进化,却阻碍了它们的分类,并阻碍了治疗。因此,空间解析组学水平的分析越来越受欢迎。尽管对肿瘤的治疗有很大的兴趣,但肿瘤代谢一直滞后于这一发展,而且关于其空间组织的数据也很缺乏。
【STTT】心血管疾病的“克星”!葛均波院士团
全面了解心血管中的HIFs需要一种多方面的方法,包括多个维度,跨越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视角,以及历史,现在和未来方面。这种针对缺氧信号和机制的多层次调控框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靶点的开发和临床实践中是必需的。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