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维生素A可以用于治疗消化系统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营养成分,可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并转化为视黄醇。维生素A代谢产物对肠道适应性免疫至关重要,因为它指导B细胞和T细胞的发育,并促进它们进入肠道。因此,缺乏维生素A会增加肠道传染病的易感性。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发现了维生素A是如何进入肠道免疫细胞的,这些发现可以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见解,或许也有助于提高某些疫苗的疗效。
【Nature】埃博拉病毒的幸存者数年后复发是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埃博拉病毒可能潜伏在幸存者体内,这些幸存者的检测结果呈阴性,是因为病毒存在于组织内,而不是在血液中循环。埃博拉幸存者可能在感染至少五年后复发并再度引发疫情,需要对以前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防止发生灾难性的疫情。
【Genome Medicine】迄今为止首个
过去十年的快速进步已经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肠道微生物群与RA疾病活动的临床改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这项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以提高临床疗效将有望成为RA的一种未来治疗方法。
【研究】以蔬菜为主的饮食使肠胃胀气增加,这表明
众所周知,多蔬少肉的地中海饮食习惯对身体好,但是吃了之后肠胃胀气增多,也就是俗称的放屁多,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西班牙研究团队对西式饮食和植物性地中海饮食带给肠胃的影响进行了交叉随机研究。尽管两种日粮在微生物组成上的差异相对较小,但微生物的代谢有很大的差异。
【研究】炎症性肠病究竟是怎么来的?人类细胞发育
为了解许多疾病的起因,人类细胞图谱联盟的研究人员正在绘制人类细胞发育图谱,下文仅列举了肠道细胞这一个例子。为了了解炎症性肠病的起因,将人类肠道细胞从发育到成年的图谱绘制了出来,这无疑为研究罕见的肠道疾病提供了新的见解。我们为什么会得炎症性肠病呢?下面这篇文章将告诉你答案。
【重磅】911事件警钟长鸣,消防员战士们不仅要
在2001年世贸中心遭受袭击后,9/11消防人员患癌症的风险高出不在世贸中心现场工作的消防人员13%,尤其是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此外,他们被诊断出患癌时,比不在世贸中心工作的消防员患癌平均年龄要小4岁左右。
【研究】科学界著名奖项的评选中性别差距依然存在
一项对世界顶级科学奖项性别偏见的分析发现,尽管差距正在缩小,但享有盛誉的奖项仍然更有可能授予男性,女性不太可能获得重大研究奖。这项研究调查了世界上141个最负盛名的国际研究奖项中的性别差异。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享有盛誉的研究奖项中的性别差距主要是人口结构的惯性和其他值得进一步调查的因素的结果。
【Nature热议】福建疫情已蔓延四地!以色列
根据《Nature》上的最新发现,评估了约110万60岁以上的以色列人,接受第三次注射后的12天或更长时间后,参与者患严重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比同年龄组中只接受过两次注射并在类似时间内接受研究的人低大约19.5倍,第三剂加强针而且还与新冠病毒感染减少11.3倍有关。如此有力的数据,加上福建疫情又在莆田、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蔓延,再次引发热议:是否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第三剂加强针呢?
【Advanced Science】意想不到!
近日,刊登在《 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新型癌症疗法基于一种植物病毒——豇豆花叶病毒(CPMV)。它利用S100A9作为靶蛋白,制造植物病毒纳米粒,植入肺部,帮助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从而触发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更高效治疗多种癌症的关键,且免疫疗法已成为最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案之一。团队在实验室小鼠的乳腺癌或黑色素瘤的肿瘤上测试了CPMV,结果非常有效,植物病毒疗法使扩散到肺部的肿瘤显著减少,甚至有些完全消失。
【Science】近5亿人生活在冠状病毒可能溢
近日,刊登在《Science》上的头条发现,每年平均有40万人可能感染与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研究人员绘制了23种已知携带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蝙蝠物种栖息地的详细地图——发现近5亿人生活在可能发生溢出效应的地区。其实,自然界蝙蝠种类很多,还有其他野生动物物种,现在发现的病毒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病毒溢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频繁。如果想避免发生下一次传染病大爆发,必须提前去研究在自然界野生动物携带的这些未知病毒,提前预防,并且能够储备一些检测、预防或者治疗的药物。
【Nature子刊】利用人工合成的新型凝胶可轻
类器官,指在实验室中利用人的干细胞培养出的微型器官,可以用于疾病的模型,用于测试药物,甚至取代患者的受损组织。要培养类器官,就得给干细胞一个适合成长的能模拟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近日,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研究表明,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凝胶,不像之前来自小鼠体内的凝胶,存在不良成分。其稳定性强,精确度高,基于聚乙二醇,可轻松制备。研究人员已经用它培养出了胰腺“类器官”,新模型可以帮助开发和测试治疗胰腺癌的潜在药物。
【Nature子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DNAm
最近,刊登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项研究——绘制了一种新的DNA甲基化(DNAm)遗传效应图谱,完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DNAm基因研究,通过扫描基因组中1000万个遗传变异和420000个DNAm位点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一个超过270000个的数据库。
【Cell子刊】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早筛
最近,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一项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发现在遗传上易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儿童,尤其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相关,会增加儿童患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LL)的风险,增加20%或更多。检测这些细胞的存在也可能将成为常规新生儿早筛的一部分,进行风险评分,并可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快讯】好消息!美国FDA官员发声:5-11岁
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官员称,5-11岁儿童的新冠疫苗,或可在年底前问世。理解随着学校重新开放以及Delta变种的传染性,FDA声明:“我们向公众保证,我们正在尽可能迅速地努力满足这一关键的公共卫生需求,非常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有儿童新冠疫苗可供使用”。2-5岁孩子的疫苗测试数据也将在今年11月提交。未来的半年,全美有望实现全民接种! 美国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消灭病毒,而是最大程度降低重症率和致死率,看来今年冬季防疫或许能出现转折曙光。
【重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基因的自
血液癌,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这种病发病率极小,并且发病率在儿童和青年中较多,所以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根据现在的技术,并没有什么方法让患者可以彻底恢复,只有不断地进行化疗诊断,才能够缓解这种病症。因此,不断发现血癌的新机制、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是有深远意义的。近日,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对血癌展开了进一步研究,他们的新发现会给未来的白血病临床治疗带来什么启迪?
【突破】人工智能预测阿尔茨海默症,准确率超99
目前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症(A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早诊断、早介入来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最近,来自立陶宛考纳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基于先前早期检测AD的方法,开发出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将图像处理交给机器,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识别大脑中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相关的区域,甚至一些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准确度接近100%。
【Nature】全球首款无针DNA新冠疫苗即将
最近,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批准全球首支基于DNA的新冠疫苗——“ZyCoV-D”,并将在本月于印度使用。DNA疫苗提供了最低的生物安全要求、更高的疫苗稳定性和更低的冷链要求,不仅不再像普通的疫苗需要注射,其有效性高达67%,甚至可以预防Delta变体。随之,更多的针对各种疾病的DNA疫苗也紧随其后。
【柳叶刀子刊】警惕!200多万人群经过超900
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正常BMI值是在18.5~24之间。最近,发表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上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记录了200多万人群的超900万次BMI,研究发现18至24岁的成年人在未来十年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最高。
【PLOS Medicine】超好用的液体活检
中国目前有55万名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家族遗传或者基因突变均可导致该疾病的产生,而且大约每3000个婴儿中就有一个出现1型神经纤维瘤病。发表在《PLOS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简单快捷的血液检测,就可以检测癌症早期NF1的患者,确定良性肿瘤何时会癌变,从而尽早采取行动。
【研究】“万能“的肠道微生物群:4万数据确认抗
微生物群在人体各项机制功能的协调与联系上密不可分,那失调的平衡是不是就会是导致肿瘤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呢?昨日,一项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了服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患癌的直接关系。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