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抗癌靶点还能兼顾减肥?体重减轻越多,患癌风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症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肥胖相关癌症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不断增大。同时,脂质的增加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发生、定植和转移能力,癌细胞还利用脂质代谢从而调节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活性,进而抵抗治疗并促进癌症复发。
神十四携带的“行李”,细胞分子基因层面研究的重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东风着陆场。三名航天员打包返回要携带的“行李”,除了个人物品外,他们还携带了一批医学科学实验样本,这些样本将为研究人类长期太空生活提供重要依据。主要是体液和细胞学样本,一共包含5大类、80多个实验样本,可以让地面研究团队更好地了解人体在太空生活中产生的变化。
新思路!上海药物研究所发现诱导肝细胞体外扩增方
肝细胞在体外很难扩增。一些研究表明,与生长因子或Wnt配体的化学鸡尾酒可以通过去分化支持肝细胞的长期扩增。然而,培养条件较为复杂,且具有完全分化能力的肝祖细胞的克隆扩增鲜有报道。
【Nature子刊】这个“明星”药物为何只对雌
药物对女性和男性的影响可能有很大差异。这也适用于目前最有前途的抗衰老药物雷帕霉素,近日,《自然衰老》中报告说,这种药物只能延长雌性果蝇的寿命,但不能延长雄性果蝇的寿命。此外,雷帕霉素仅减缓雌性果蝇肠道中与年龄相关的病理变化的发展。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生理性别是抗衰老药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Cell子刊】先前未知的基因失活——导致胰腺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的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与50%以上的人类恶性肿瘤有关。它可以促进损伤DNA的修复,当DNA损伤严重不能被修复时,该基因则会诱导细胞凋亡,以免发展为不受控制的癌细胞,P53基因也是当下肿瘤研究的热门靶点之一。
从炎到癌,要几步?王红阳院士:肿瘤研究的思路要
围绕肿瘤诊治,已有200多年研究历史、千百万篇研究论文、数百个肿瘤治疗靶点、近百个抗肿瘤药物,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肿瘤的早期诊断还是有效治疗,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困境。
【NEJM】著名糖尿病药物培马贝特,走到了不温
高甘油三酯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但降低这些水平是否会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不确定。培马贝特是一种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α调节剂,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并改善其他脂质水平。
【重磅】新“基因魔剪”按需敲入长DNA序列,或
据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一项研究,在CRISPR系统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工具,可以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剪除有缺陷的基因并用新基因替换它们。研究还证明,可将基因插入小鼠的“人源化”肝脏中。这些小鼠的肝脏由大约70%的人类肝细胞组成,PASTE成功地将新基因整合到大约2.5%的这些细胞中。
【Nature】重磅发现!经典癌基因能够形成蛋
MYC基因是较早发现的一组原癌基因,其编码的MYC蛋白是一种多能转录因子,在细胞增殖、代谢、血管生成、凋亡、粘附和分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最近,有研究团队发现MYC基因还具有对癌细胞的重要保卫作用。 2022年11月23日,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由Martin Eilers和Elmar Wolf领导的研究小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MYC可以形成大量MYC蛋白,...
RNA+DNA测序,科学家“复活”48500年
冰川和永久冻土是地球上的巨型冰箱。微生物保存在那里,有可能复活。由于全球变暖,史前时代死亡的动物冰木乃伊正在解冻,随之而来的是疾病的病原体。新的研究证实,由于冰川融化,史前病毒和细菌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栖息地。
【柳叶刀】意想不到!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
传染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重大健康损失的原因,但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集中在常见细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特异性死亡率上。因而,减轻感染造成的死亡负担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的紧迫重点。 以前的研究估计了与耐药性感染和败血症相关的死亡人数,并发现感染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了解常见细菌病原体(对抗菌素敏感和耐药)的全球负担对于确定对公共卫生的最大威胁至关重要。据了解,这是第一项全面估计与11种主要感染综合征中的33种细菌病原体相关的全球死亡人数的研究。
樊代明院士:浩如烟海的研究知识如何用于肿瘤治疗
2014年,钟南山、樊代明、张伯礼等75位两院院士针对我国医学知识整合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现状,提倡整合医学理念共同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平台——大专家.COM,樊代明担任平台主席。
乳腺界的第一位院士,主张以科研反哺临床,如今获
宋尔卫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国内早期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并发现保乳术保留的肿瘤微环境组织对后续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其团队主要围绕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开展研究,在非编码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癌细胞可塑性与肿瘤转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曾在2008-2018年两度入选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晚期患者占比近60% !肝癌研究如何为中国患者
我国是一个肝癌大国。由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肝病人群庞大,导致发展成为肝癌人数也很多。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癌种,无论是新发病例还是死亡人数,都占到世界近一半。
【Nature子刊】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9%!研
抗BRAF /EGFR治疗最近被批准用于转移性BRAFV600E结直肠癌(mCRCBRAF-V600E)的治疗。然而,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说明了确定治疗反应的分子决定因素的必要性。最近,有研究团队通过对接受抗BRAF/EGFR治疗的mCRCBRAF-V600E患者的发现队列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WNT的负调控因子RNF43的失活突变预示着微卫星稳定型(MSS)肿瘤患者的反应率和生存结局的改善。
肿瘤药物再遇挫折!葛兰素史克血癌药物Blenr
这是全球第一款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靶向药,同时也是GSK在2020年获得的第五个重要药物批准。
栏目推荐
【快讯】翌圣生物完 |
【Cell】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