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 揭秘小鼠失活X染色体结构
2016年7月18号,安诺优达与法国居里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利用Hi-C技术解析了小鼠失活X染色体结构特征,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
【干货】全球癌症流行性分析
每年,全球都有超过800万人死于癌症。而这些死亡中的大多数完全可以通过癌症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得到避免。促进公众正确认识癌症、消除讹传与误解,、开发新型实用的癌症应对策略对于全球癌症预防是迫切所需的。
寄生虫:癌症治疗的新希望?
说到寄生虫,我们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它们给动物和人类造成的损害。最近,有科学家发现,寄生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分泌的特定蛋白质,可激发小鼠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已发展起来的卵巢肿瘤,或许可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大显身手。相关结果发表在7月22日的国际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
精准医疗应用:BRAF靶点药物可以延缓甲状腺癌
在精密医学发展的今天,肿瘤靶向治疗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要比单单治疗瘤体本身要好的多,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维罗非尼这种药物对于1/3的甲状腺癌转移的患者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最初这种药物应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中,该发现已经发表在了本周的《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了。
冯建峰团队首次绘制大脑功能网络动态图谱
今天,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团队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度量人类大脑各个区域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式,并揭示其动态变化的产生机制,从而首次绘制了脑功能网络的动态图谱。研究发现,大脑功能网络的动态变化与人类的智能高度相关。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BRAIN》杂志。
裴雪涛团队利用干细胞技术研制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记者今天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该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裴雪涛团队历经10年集智攻关,建立了“人工血液”制备工艺,并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制备出“人工红细胞”。经军地卫生和药监权威机构检测,该“人工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携氧能力和渗透脆性等各项指标基本一致,是干细胞来源、体外制备最接近临床应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扩增率可达10万倍以上,明显优于以往技术水平,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使我国干细胞制备“人工血液”的研发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同济高华小组:捕获重要靶点 阻断肿瘤复发
尽管肿瘤转移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却非常薄弱,特别是在向多个靶器官转移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核心的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调控……
中国完成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记者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获悉:7月24日凌晨,该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联合攻关,获得了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艾滋病病毒可在黑猩猩和人类之间传播
最新研究显示,“猿猴免疫缺损病毒(SIV)”被称为“艾滋病毒的祖先”,可在人类和黑猩猩之间跨物种传播,很可能是人类感染艾滋病的最初源头。
日本癌症五年生存率超过60% 容易治愈的癌症增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7月21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布了日本全国的癌症五年生存率估测值。基于2006-2008年的癌症诊断病例推算出的五年生存率为62.1%,与3年前进行的根据2003-2005年数据计算的上次调查相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
Science惊人发现:肠道菌早于人类出现之前
根据《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肠道内的细菌已经传递了几百万年——在我们人类之前,从而表明,进化在人们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中起着较以前更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家首次将胃细胞转变成肝和胰腺细胞
从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王韫芳研究员、裴雪涛研究员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革命性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技术,成功将人体胃上皮细胞转变成多种潜能的内胚层祖细胞,后者可以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胰腺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等
新工具助力攻克癌症免疫治疗(如CTLA-4、P
对癌症患者进行免疫细胞治疗,始终存在着的问题是,仅对其中的一部分有治疗效果,而另一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始终不让人满意。Insilico医学机构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两类患者的差别。他们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那些会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物的物质上。
工程师们为大肠杆菌编程,成功杀死癌细胞!
在7月20日发表在《Nature》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设计无害的细菌菌株来运载毒性的有效负荷。当与传统抗癌药物一起给药时,大肠杆菌能缩小小鼠体内的侵袭性肝肿瘤,比任何一种单药治疗都有效。
《自然》:中国将率先开展CRISPR–Cas9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医学和当今科学领域最热门话题,在这场科学盛会中中国科学家也不甘寂寞,先后在国际上最早开展了人类胚胎细胞基因编辑,进行了猴基因编辑的研究,现在又率先试水临床应用研究。
你的好心情可能是被肠道微生物「吃掉了」
在生活中,如果你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焦虑、抑郁,久久不能自拔。这很可能跟最近新发现的一种微生物有关。这个微生物的饮食习惯极其变态,它以食用一种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抑郁的物质为生。到目前为止,它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会食用大脑必需化学物质的微生物。
【研究】临床基因检测助力智障诊断
日前,费萨尔国王专科医院及其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团队称,临床基因组学可以提高对智力障碍者的检出率。在对300余智障人士进行传统临床诊断方法的同时,该团队前瞻性的使用基因组学方法对其进行诊断。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