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改写”生命
与其说是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蹿红让基因编辑成为了“热话题”,不如说是基因编辑大潮来势汹涌,将韩春雨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2016年刚刚过半,基因编辑技术的“大爆炸”就已迭代上演。
基因治癌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
曾经被《科技新闻》称之为“基因治疗研究初露曙光”的世界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这个从2004年诞生起就饱受争议的药物,目前不但淡出了公众的视线,甚至在医学界也不被大多数医生知晓。而知晓的医生,多数也并不推荐和认可。
Keytruda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著延
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Merck & Co)近日公布了PD-1免疫疗法Keytruda(pembrolizumab)一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024)的积极数据。该研究在肿瘤表达高水平PD-L1蛋白(肿瘤比例得分TPS≥50%)的既往未接受治疗(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开展。
澳研究发现抑基因突变新药 有助女性预防乳癌
据香港“东网”6月22日报道,带有BRCA1变异基因的女性,容易患上乳癌。不过澳大利亚专家近日发布报告,称发现一种药物有助带有BRCA1的女性预防乳癌。
BMJ研究新闻:晚期肺癌越来越常见于较年轻的人
据6月14在Cancer Outcomes and Data Conference上展示的一项新的研究数据显示,在英国越来越多的较年轻的人群(50-64岁)诊断为晚期肺癌,其数量已超过年龄更大(65-69岁)的老年人。
专家解读:肺癌到底会不会互相传染呢?
谈到肺癌,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绝症”两个字。专家指出:“近些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的肿瘤中是最高的,这与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无关系。这使得肺癌的预防尤为重要。
Nature医学:预防乳腺癌的“圣杯”触手可及
最近,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表明,一种现有药物有望帮助携带BRCA1突变的女性预防乳腺癌。
Cell科学前沿:杀死癌细胞的另一条路
作为一种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抑制剂,Venetoclax 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首个直接靶向肿瘤细胞躲避凋亡的药物。最新一期(6月16日)Cell杂志特别发文,介绍了这种药物的特性,作用机理等多方面内容。
Keytruda肺癌三期临床提前终止,部分病人
6月17日默沙东宣布其PD-1抗体Keytruda作为一线药物在一个非小细胞肺癌三期临床试验中和标准疗法、以铂类化疗药物为核心的组合比显著延长PD-L1高表达(>50%)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试验因此提前终止。这标志着PD-L1高表达肺癌患者将摆脱化疗的折磨,是肺癌治疗史上一个重要进展。
深度报道│《纽约时报》公布十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
癌症=绝症,这可能已经算是人类的常识之一了。从统计数据看,癌症确实是目前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根据BBC的报道,我国去年约有430万人确诊为癌症,同时约有280万人因患癌症去世,换言之,就是每天会有1.2万人确证癌症,7500名癌症病人不幸死亡。
神经干细胞有助找回遗失的记忆:或能取自皮肤
即便是成人的大脑,其可塑性也比人们原本想象的要强很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最终也难免罹患痴呆和认知功能缺失等疾病。不过,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未来有望利用神经干细胞再生人脑细胞,帮助恢复记忆。
Cell子刊特刊:衰老真的不可避免吗
是什么令我们衰老?我们能改善正常老龄化吗?最新一期(6月14日)Cell Metabolism杂志是关于衰老与代谢的特刊,这一特刊聚集了多篇研究论文,综述,社论等关于衰老生物学的文章,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衰老与代谢”。
Cell重大成果:益生菌有望治疗自闭症
人类消化道中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代谢食物、抵御感染和应答药物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类疾病都与微生物组失衡有关。
干细胞研究解开裸鼹鼠不患癌之谜
裸鼹鼠(Naked mole-rats,NMR)是寿命最长的啮齿类动物,表现出非凡抗癌能力。最近,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来自裸鼹鼠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是非致瘤性的,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究了其独特的抗癌机制。
血脑屏障?新型载体来克服
近日,神经科学家Viviana Gradinaru和她的同事们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报道了一种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的无害病毒,可以将治疗药物送达脑部。专家表示,这项不需要使用侵入性方法就能将基因送达脑部的新技术将会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并且在临床应用方面蕴含巨大潜力。该技术或在将来用于治疗一系列神经疾病。
体外诊断试剂渠道销售新玩法思考(IVD人士必备
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被几个行业大佬垄断,国产检测产品夹缝中生存,国外产品竞争力强,控制着全国成百上千的经销商网络,通过渠道销售扎根中国体外诊断市场二三十年。
早诊断,将“癌王”拉下马
肝癌早期比较隐匿,患者确诊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这个时候进行治疗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正因如此,肝癌素有“癌王”之称。据统计,全世界一年就会增加81万肝癌病人,其中43万发生在中国,占全球发病率的一半。
胃癌患者宜做基因检测 或有特效药可用
2016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每一例病理确诊胃癌的患者均需接受HER2检测,并指出必要时需重复活检。并写入了治疗指南:第二版《HER2阳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和《NCCN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实践指南》(《NCCN指南》中文版。)
“改造”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
美国圣母大学化学家Brian Baker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免疫疗法——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以便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种疗法,可更有效地靶定和杀死癌细胞。Baker称:“免疫疗法正在改变癌症的治疗。”他们将这项结果发表在最近的《Structure》杂志。
Cell Rep:脂肪如何变得致命?
以血糖形式存在的糖,为细胞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当它通常的饮食来源——碳水化合物稀缺时,肝脏就在脂肪的帮助下生产它。但是最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增加了证据表明,当肝脏的能力受损时,其他组织可以介入葡萄糖的生产,肝脏中的脂肪分解对于保护其免受脂肪的致命袭击,是必不可少的。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