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61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Allele建立iPSC样本库商业公司
Allele生物技术及制药公司今日宣布,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家以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样本库为基础的商业公司。 该公司位于美国圣地亚哥,他们表示,除了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外,这个iPSC样本库或将作为一个资源库来供生物医药研究者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在得到客户同意的前提下,成千上百种iPSC细胞系,以及序列数据库和健康信息都提供给科学家和临床医生。 目前Allele...
FDA批准Agilent旗下公司Dako的新型伴随诊断技术用于默克公司的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检测
今日,Agilent Technologies旗下公司Dako表示,FDA已经批准了该公司的一种新型伴随诊断技术,与此同时还批准了默克公司的一种非小细胞肺癌药物。 名为PD-L1 IHC 22C3 pharmDx的伴随诊断技术通常被用于确定恶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对默克公司的抗PD-1疗法Keytruda(pembrolizumab)有反应,该疗法目前已经得到FDA...
方舟子:屠呦呦夸大自己成就 因而未能入选院士
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研究青蒿素药物,40年后屠呦呦得到了诺奖的认可。 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在发表研究成果时忽略了他人的贡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7日报道,84岁的药学家屠呦呦在10月5日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基因突变那点儿事:为何每个人都是唯一?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几位科学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人体的DNA每天都在遭受破坏,得益于DNA的修复能力,才让99.9%的人不会过早患上癌症;然而,大家容易忽视的是,DNA修复功能并非完美无缺,难免出错,正是这些“错误”,让人类进化至此,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那么,这些“错误”的秘密...
人民日报: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独特的贡献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这个国庆长假中令人振奋的喜讯。但喜悦之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争论最多的是诺奖该不该给中医记功。 获得诺奖,“中医与西医谁该加冕”的...
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问题
最近,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为创刊号的一部分,该杂志邀请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学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八大问题。 1、对于致癌突变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导治疗? 科学家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来了解可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的精确基因突变。现在癌症患者可以通过自己肿瘤...
谈谈乳腺癌21基因检测
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公布乳腺癌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为雌激素受体呈阳性、淋巴结未扩散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乳腺癌21基因检测。美国国家癌症联合中心系统 (NCCN)在 2008 年乳腺癌治疗指南中,建议使用乳腺癌21基因检测。2011 St. Gallen会议对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定义中,绝大部分专家团成员对于Luminal B (HER...
院士落选屠呦呦: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认可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然而,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
科学家研发迷你大脑模型:可用于药物测试
如果你想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迷你大脑,那么你现在可以去找科学家要配方了。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以相对便宜的造价造出大脑模型,并在其身上其测试药物,取代实验室老鼠。 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一小团大脑无法“思考”,但它们可以产生电信号,并形成自身的神经连接,即所谓的“突触”。它们还可以用来测试神经组织移植,或用来进行研究干...
Nature子刊:华人科学家发现治疗肺癌新靶点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都在不断提高,使其持续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癌症类型之一。其中70%-80%的患者被确诊为非小细胞癌,并且已经进入转移期。尽管目前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已经突飞猛进,许多肺癌仍旧在后期才得以发现。鉴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严重性,寻找更加有效地癌症相关生物标记显得十分重要。 ID是一类抑制DNA结合/分化的转录因子,ID蛋白能够二聚化并结合调节性的E...
2015个体化医学湘雅论坛
大会报到 11月6日 08:00~21:00 长沙明城国际大酒店一楼大堂 学术会议 11月7~8日 08:00~18:00 长沙明城国际大酒店五楼金色大厅 主办单位 中国工...
关于举办“科学论文写作与发表Nature大师培训班”通知
近年,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涌现出很多优秀研究成果,但由于缺乏论文写作和发表的专业培训,失去了国际顶级期刊的发表机遇。作为科研服务专业企业,2015年11月13-14日,北京百迈客公司和英国Nature杂志的独家合作伙伴Macmillan Science Communication (简称MSC)公司联合举办第二届《Nature大师班:科学论文写作与...
游客扎堆赴日体检 国内医疗短板待补
在旅游之余去当地医院做一次体检,也成为了境外游的一个标志。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十一”期间,不少游客扎堆前往日本,在旅游之际在当地进行体检,动辄上万元的费用引发热议。 据了解,国内赴日接受医疗服务的人群逐年增加,市场已达百亿元规模。 多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外医疗技术和设备相差无几,但国外医疗服务提供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精细化服务则是国内...
青蒿素产业化辛酸史:中国长期处于产业链最底层
2005年12月19日,一架阿联酋航空公司的运输专机停靠在桂林两江机场。这架飞机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的创新药开始走向世界。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用来运输桂林南药生产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抗疟药物的专机,而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就是最近被热议的青蒿素。 直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这一曾背负着“中国发明,...
下一个“屠呦呦”在哪儿
当前我国财政科研经费年支出达数千亿元,而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鲜有出现。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10月5日晚间,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外界表达了获奖感言。 感言背后,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未来还会不会有“屠呦呦”出现。 “当新闻变旧闻,旧闻变杂闻,大家都在一窝蜂炒作时...
他们破译了“生命修复”的“分子密码”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克和拥有土耳其、美国双重国籍的阿齐兹·桑贾尔分享这一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词中写道: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在分子水平上描绘出细胞如何修复DNA并维护遗传信息,为科学界提供了关于活细胞功能的基本知识,其中的一些发现可用于抗癌新疗法的研发。 何为DNA修复?其研究为何有助于癌症治疗?记者采访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研究...
三位科学家因DNA修复研究获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揭晓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因在DNA修复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该奖项。 当地时间7日中午11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公布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名单。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因...
诺贝尔化学奖知多少?
诺贝尔奖官方消息,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知多少? 化学奖是众多诺贝尔奖中最重要奖项之一。诺贝尔奖的发起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自己就是一名化学家。他之所以能够白手起...
【综述】问路液体活检临床应用
2015年CSCO大会刚刚落下帷幕,精准医疗当仁不让的成为吸引近2万名与会者讨论的热门话题,而热门中的热门又当属“液体活检”。通过几天的大会观察发现,临床专家几乎是一边倒的看好液体活检在临床中的应用,其在肿瘤早筛、肿瘤用药、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无不让大家拍手叫好。9月24日,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Genetics》刊发约稿文章《Acces...
诺贝尔医学奖揭晓 3名科学家含中国人屠呦呦获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公布。据诺贝尔奖官网(http://www.nobelprize.org/)最新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和Youyou Tu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因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二人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Youyou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