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系列直播】多组学解码,全链条破译生命密码--构建单细胞-时空多组学-精准代谢-高深度蛋白全链条深度挖掘
【直播】解析单细胞时空组学,破译生命空间微密码 —— 从时空组学技术前沿到实战案例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5473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推翻原有癌细胞定论:奔跑,让癌细胞更耐药

2016-10-18

  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组发现了白血病癌细胞如何能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生存下来的奥秘,这将有助于提出新的阻断它们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的Nature杂志上。   白血病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癌症复发率较高,一些癌细胞能逃脱治疗的束缚,而且这些存活的细胞又往往会发展出耐药性,导致癌症扩增,引发死亡。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都不是很清楚这些耐药性的细胞如...

四川农大:肠道菌群蕴藏长寿的关键

2016-10-18

  尽管全球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影响衰老的生物学因素仍然是难以捉摸的。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一直把重点放在确定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我们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最近,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和美国阿肯色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组在帮助我们生存、延迟或完全摆脱慢性病中所起的作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PNAS惊人发现:沉默基因的RNA可直接遗传

2016-10-18

  近年来人们发现,父母的生活经历会对后代产生显著的影响。营养不良、接触毒素或罹患疾病会改变父母的基因表达模式,这种改变在某些情况下能传递给下一代。然而,这种非基因遗传机制一直是一个谜。   十月十七日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非基因遗传机制其实可能非常简单。他们在线虫中首次观察到,沉默基因的双链RNA(dsRNA...

华人学者解析肿瘤形成的热点区

2016-10-18

  尽管我们对于“正常细胞如何发展成肿瘤细胞”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对于“肿瘤发生的最初步骤”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促肿瘤细胞跳出了正常组织的范围。   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华人学者邓武敏(音译,Wu-Min Deng)的带领下,发现了肿瘤启动以及随后的上皮细胞生长的热点区和冷点区,而这些区域在各自的...

Science子刊:能“看见”基因活动的黑技术

2016-10-18

  大脑可以说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器官,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大脑同时也是最难研究的器官之一。大脑内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使得取出组织进行活检的手段不太可能,所以到目前为止,想知道人脑内的基因表达状况只能通过遗体器官捐赠来实现。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展示了一种新开发的技术,它可以实时观测大脑内的基因活...

一项研究揭示:烟草烟雾致癌的新方式

2016-10-18

肯塔基大学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烟草烟雾导致肺癌的新方式:抑制DNA修复过程,称为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烟草烟雾的许多组分是可以损害DNA的致癌物质。这种损害必须通过DNA修复过程来防止基因突变进程来进一步消除。通过这种方式,DNA修复过程如核苷酸切除修复对于阻断最终的DNA突变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这驱动了肺癌发展。 英国毒理学和癌...

试管婴儿技术并不能让后代逃脱不孕不育的宿命

2016-10-18

  近日,Science等多家外媒共同关注了试管婴儿成年后生育力的问题。科学家们发现,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男性后代生育力比平均水平低得多。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Human Reproduction》杂志上。   该结果来自第一批通过胞浆内精子注射技术(ICSI)出生的男性的精子参数,目前这些男性均已成年。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与自然受孕出生的男性相比,通过...

感冒药氟芬那酸:为膀胱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2016-10-18

日本Hokkaido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治疗感冒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可以抑制膀胱癌的转移,并且可以减轻小鼠的化学抵抗,为晚期膀胱癌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用荧光标记人膀胱癌细胞,并注入小鼠体内。随着小鼠的生长,45天之后,研究人员分别在肺、肝和骨发现了转移的肿瘤灶。微阵列分析了超过20000个转移肿瘤的基因后发现AKR1C1代谢酶升高了3...

美国儿科学会:“生二胎”的最佳时间和注意事项

2016-10-18

  为人父母,准备再生一个宝宝,却不知道如何告诉你的孩子,有一个小弟弟或妹妹的路上,以及担心他们将如何应对这个消息。   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的最新指南指出:孩子如何回应取决于他们的年龄。总而言之,两个孩子年龄的差异控制在5岁之内比较合适,针对不同年龄的差异,该指南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1 - 2岁   ...

独家专访:面对质疑的韩春雨

2016-10-18

“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韩春雨这番针对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的话,10月10日早上出现在《韩春雨就“重复实验失败”答科技日报记者问》一文中。 当天晚上10时47分,中青在线率先报道了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等12名学者实名公开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的消息。 15分钟后,在与《知识分子》的电话连线中,韩春雨表示不希望公布重复出他...

基因突变中那些“披着狼皮的羊”:很多“致命性”基因突变正在被证实无害 ...

2016-10-18

在正常人的基因里潜伏着约54个看上去好像应该会令其携带者生病或死亡的突变。不过,它们并没有。Sonia Vallabh希望,D178N是这样一个突变。 2010年,Vallabh看着她的母亲死于一种被称为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神秘疾病。患上该疾病后,错误折叠的朊病毒蛋白会集中在一起并摧毁大脑。次年,Vallabh被检查出携带朊蛋白基因PRNP的一个拷贝,而该拷贝拥有和可...

基因编辑技术助力人类基因组的暗物质研究

2016-10-18

2003年,当人类基因组计划接近完成的时候,生物学家在欢呼这一成就的同时,惊奇地发现人类基因数量比原先估计的少许多。人们本来认为,人类应该有10万个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只有大约2.5万到4万基因。奇怪的是,线虫有2万个基因,拟南芥基因数量比人类稍多,水稻基因数则是人类的2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再次发现,人类基因数比10年前估计的还要少,人类基因数量只有19000个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因只占基因...

谢晓亮教授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2016-10-18

自1970年成立以来,美国国家医学院就在健康、科学、医学以及相关政策的关键性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一道,提供了大量独立而客观的分析与建议,解决了许多和健康相关的复杂问题,也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制订。能够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是对学者极高的肯定。这意味着他/她在健康和医药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杰出成就。 谢晓亮教授是室温下单分子荧光显...

“一滴水”直通美国临床III期

2016-10-18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可在美国直接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据悉,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类生物新药直接进入美国III期临床试验,之前在我国还未有先例。 康柏西普是我国首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由“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在苏创业科学家俞德超博士发明和领导开发,历时7年,于2013年12月4日获中国国家食品...

加强精准医疗:重视抗癌临床试验中的幸存者

2016-10-17

 在实验性抗癌药物的临床试验中,会存在一些患者就是比其他人响应更好。   Eric Perakslis是制药巨头武田肿瘤数据科学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哈佛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系的客座教授。他认为这些患者的基因当中可能存在某些被癌症研究人员忽视的线索。   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最近的一篇社论中,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首席信息官和肾癌幸存者强烈呼吁对特殊的响应患者进行更多的研究。Per...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基因测序行业怎么走?

2016-10-17

  近年来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迅速。基因测序行业也正在经历市场快速扩增的的阶段。依据BCC Research的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为15%,是医疗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而具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中国的基因测序产业2012-2017年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

癌细胞会“传染”吗?

2016-10-17

中国癌症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癌症患者数量巨大,仅2015年就新增430万人,死亡280万人。 但在此前学界共识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有底线:只和患者同归于尽,不会传染给周边健康人。 不过,《自然》杂志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展示出让人担忧的新证据:在一种双壳贝类的海洋贝类中存在可传播的癌症,而且这种癌症可在不同物种间转移。 科学家发现,只因在同一片海水里游泳,素不相识的贝类“小伙伴”就被...

《转》访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肿瘤液态活检需谨慎对待

2016-10-17

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迅速成为全球医学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肿瘤学科的各方面特点使其成为实施和加强精准医疗的最佳选择领域之一,而目前肿瘤精准治疗的主要基础无疑是与肿瘤遗传相关的易感癌基因的发现和在分子水平对这些基因变化的检测。 第七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即将召开,会议邀请了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沈教授,借助...

Nature发布癌症转移研究重大突破:脱离肿瘤只需几秒

2016-10-17

  癌细胞脱离肿瘤,潜入血流中快速定居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这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这些移植物有可能会立即发展为致命的转移癌或是潜伏多年,在原发性肿瘤切除数十年后引起肿瘤复发。   转移灶导致了大多数的癌症死亡,由于极难追踪它们的微小种子,很少有研究人员设法去研究它们。现在,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称将人类乳腺癌肿瘤移植到小鼠体内,在癌细胞脱离原肿瘤进入...

液体活检:惠及众生的江河蓝海,还是野蛮失控的蓝藻池?

2016-10-17

撰文 | 钟文昭、雷源源、吴一龙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 原文出自《循证医学》杂志第16卷第 1期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凭借着超人的洞察力提出广义相对论并预言引力波的存在,却难以提供证实方法。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汇集了全球顶尖科学家的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团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