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网企业会员
2024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与产业应用研讨会
转化医学网直播间

专家访谈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我的2022】晶能生物总经理邹晓文:拥抱变化,敢于担当,确保样品检测数据按时交付,分担疫情风险

找到约299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研究发现:一种物质能使癌细胞休眠

2016-10-09

美国西尔维斯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蛋白,该蛋白在癌症的发生、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蛋白聚集在休眠的癌细胞内,形成淀粉样小体。一旦这些淀粉体分解,癌细胞便重新活跃。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我们知道这些淀粉样小体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淀粉小体的沉积与癌症之间...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物质能使癌细胞休眠

2016-10-08

  美国西尔维斯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蛋白,该蛋白在癌症的发生、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蛋白聚集在休眠的癌细胞内,形成淀粉样小体。一旦这些淀粉体分解,癌细胞便重新活跃。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我们知道这些淀粉样小体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淀粉小体的沉积...

自噬可用于哪些研究领域

2016-10-05

2016年诺贝尔奖由71岁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荣获。得奖的理由是,他解析了细胞自噬作用的机制。细胞自噬从字面上看,就是细胞把自己吃掉,这其实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并回收利用的基本过程,能快速提供能量,为细胞成分更新提供原材料,因此在细胞应对饥饿、压力或其他挑战时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发生感染,细胞自噬还能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也都离不开细胞自噬。细胞可以通过降...

专家解读: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为何摘得诺奖?

2016-10-04

10月3日下午五点三十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首页——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因其发现细胞自噬机制最终被他一人独自收入囊中。 近几年来,细胞自噬一直被视作得诺奖的热门而屡屡出现在各类诺奖预测名单中。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前几年一直期待这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今年得知大隅良典一人独立获得,真是非...

【最新发布】“精准医学研究” 重点专项2016年第一批立项批复公告(56个项目名单)

2016-09-30

2016年9月29日    根据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我中心负责管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已按规定程序完成第一批共计56个项目的立项通知发放及任务书签署工作(详见下表),该批项目2016年度经费拨款工作也将于两周内完成,特此公告。 序号 ...

肥胖的进化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6-09-28

对人类祖先来说,储存脂肪的基因在饥荒时期可能是有用的,但这些基因是否让后代更易发胖还存在争议。尽管目前流行的“节俭基因”假说( Thrifty Gene Hypothesis )饱受质疑,但是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推翻该假说。9月22日《细胞代谢》( Cell Metabolism )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John Speakman 研究组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

【2016CSCO】泛生子发布癌症基因组学精准医疗临床研究成果

2016-09-26

肿瘤的诊疗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在生物样本库、基因检测平台及大数据平台的共同发展建立下,精准医学将带来全新的融合发展和变革。从探索癌症的遗传变化入手,揭示癌症发生及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的对癌症种类进行诊断,最大限度拓展癌症治疗方案,则是目前最高效的癌症分子研究及临床转化模式,也是癌症精确诊疗的核心任务。 2016年9月24日,在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CSCO学术年会上,...

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寻找与肥胖相关遗传密码

2016-09-26

肥胖,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遗传学家们则将寻找到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作为目标。 近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570756、81170789)等资助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晓晖与许田合作,用自行研发技术获得的突变小鼠资源,发现了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Gpr45”与肥胖发生相关,并深入阐明了其如何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肥胖。这项研究在学术期刊《临床...

研究遭质疑 八问小苏打如何“饿”死癌细胞

2016-09-26

重大突破! 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胡汛和研究团队一起发现了“饿死”癌细胞的新疗法,并发表在国际生物和医学领域权威杂志elife上,得到了国际著名肿瘤学者的肯定。 “癌细胞也需要‘吃’东西才能生存,剥夺它的食物,癌细胞就会死亡。”胡汛说,就是循着这个看似简单的原理,他和研究团队一起发现了“饿死”癌细胞的新疗法。胡汛教...

2016CSCO主会场:中国人群癌症药物基因组研究引领癌症“精密管理,精准医疗”

2016-09-23

今天下午两点,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大会由同济大学肿瘤临床协助中心,CSCO秘书长李进教授主持开幕。首先,李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国临床协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等。另外,来自ASCO等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临床肿瘤协会也向本次会议派遣了近200位国际代表出席。 在一段震人心弦的CSCO2015-2016年度总结视频之后,李进教授表达了对老、中、...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细菌耐药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2016-09-22

中科院微生物所朱宝利课题组在细菌耐药基因组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研究首次以基因组学大数据为依托,深入解析了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传播网络和规律,对深入认识细菌耐药性的进化、细菌耐药的形成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并将于第82卷22期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副研究员为胡永飞第一作者,朱宝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细菌耐药是全球公共健康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近...

研究揭示HDAC抑制剂实体瘤治疗失败机制

2016-09-22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课题组和丁健院士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对乳腺癌治疗不敏感的机制。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癌症细胞》。 HDAC抑制剂是靶向肿瘤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靶向药物,但其治疗实体肿瘤效果不佳,且因机制不明,尚无合理的用药策略,极大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成为领域内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该研究以乳腺癌/三阴乳腺癌为切入点,首次揭示细胞因子受体家...

扎克伯格夫妇宣布投资30亿美元研究疾病治疗

2016-09-22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及其妻子普里西拉·陈(Priscilla Chan)承诺,将在未来10年中投入超过30亿美元,用于研究疾病的治疗。   普里西拉·陈周三在旧金山的一次活动上表示:“我们能否合作,在我们孩子的一生时间里实现所有疾病的治疗、预防和管理?马克和我认为,这完全有可能...

2016诺贝尔奖预测:肠道微生物研究会上榜吗?

2016-09-20

从1901年到1997年,共有79位科学家因在微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微生物不仅仅会作为病原体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也在食品,工业,环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就是近年来这方面最吸引人的研究焦点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人体菌群作为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重要“器官”,实际...

议肿瘤本质,明晰抗癌研究方向

2016-09-20

   1、肿瘤危害: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个不容世人忽视的问题已无声无息地摆在人类面前,那就是恶性肿瘤的发生人数在逐年增多,防治收效未尽如人意。   据2010年中国疾病死亡构成比统计,恶性肿瘤占22.32%,即每死亡5个患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肿瘤。从全国第三次人口死因调查可知,恶性肿瘤发生率从1974年的74.2/10万, 到1992年的108.2/10万, ...

癌症风险基因检测能否足够使人信任?这是个问题!看看研究怎么说

2016-09-19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对癌症风险相关的基因突变测试可以指导如何治疗病人,但是判断突变是危险的或者良性的,在各实验室之间会有区别。   通过分析不同实验室的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在26%的病例中,他们“致病”,“不确定”或“良性”的诊断是不相同的。   作者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写道,现在存在对基因变异进行分类的指导方针,但不同实验室对其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

癌症不可怕,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癌症患者生存期大多超过十年

2016-09-18

超过4/5的患者在诊断出乳腺癌后生存期可达10年,而胰腺癌患者中只有5.7%的人可以活那么久。   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最新数据显示,大部分患者在诊断出某些常见癌症后,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   其中,皮肤癌患者10年生存率最...

太吓人!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眼睛也能感染寨卡

2016-09-14

寨卡病毒可存活于眼部并可能通过眼泪传播。图片来源:Miner et al. 寨卡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研究揭示,该病毒能感染眼睛的特定区域,从而导致葡萄膜炎和结膜炎。这或许是10%~15%感染寨卡的患者出现眼部疾病甚至是失明的原因。此外,在寨卡病毒被清除后,研究人员仍在啮齿动物的眼泪里发现了病毒RNA。科学家怀疑,病毒是否继续在出于免疫系统保护之外的泪腺或...

NatureGenetics:DNA高级结构研究发现癌症靶向治疗新大陆

2016-09-13

  基于其先前关于DNA二级结构G-四链体测序技术的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鉴别了包括癌症相关基因在内大约10000个高转录基因调控区、激活子区以及5'非编码区的G-四链体结构(G4)。   “DNA中所含有的G-四链体结构与癌症有着多种不同的联系,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联系目前还仅仅处于假设,”...

中国启动癫痫精准医学研究项目

2016-09-07

  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复旦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的10家医院6日正式启动癫痫精准医学研究项目。   该项目负责人、癫痫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教授6日对记者表示,该研究项目将于2018年12月底完成,将建立中国临床表型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并建设癫痫精准医学数据网和癫痫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