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94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新发现改写细胞生物学教科书
来自丹麦的一项突破性的研究表明,需要修改当前对人类细胞周期的科学描述。研究结果还有可能促使开发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来靶向不同类型癌症的致命弱点。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所有理工科学生都知道人类细胞分裂是如何发生的。直到现在,人们都认为基因组的复制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新研究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一...
上海交大医学院瑞金医院找到7项胃癌血清标志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炳亚课题组与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陶生策课题组合作,利用蛋白质芯片平台,筛选出7个新的胃癌血清标志物。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杂志。 瑞金医院对该院近30年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进行统计发现,早期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不足10%,因此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提高胃癌总体5年生存率具有...
大突破,CFDA批准全球首创生物药!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生产上市 2015年1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生产注册申请。该疫苗的问世,对于有效降低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转》访李亦学教授:生物医学大数据助力精准医学大发展
导语:10月上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对外公布启动精准医疗队列研究,计划入组100万18岁以上的志愿者参与该项研究,最终将精准医疗的概念引入临床实践和科研中。然而庞大的样本必定产生庞大的数据,大数据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不言而喻。转化医学网特此邀请到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
盘点2015年生物医学大事件
每年年底,一定会有许多总结。科学研究也一样,过去《自然》和《科学》已经许多研究机构都会有这类总结。能准确把握学术热点,本身就是科学鉴赏力的表现。我自认为鉴赏力有限,但毕竟是这个圈子内的,这里先尝试一下,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批评补充。 一、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
有望彻底改变疾病治疗规则的10大生物医药公司
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些大的变革。从精准医疗到世界上致死性疾病得以治愈,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人类治疗疾病的方式将呈现一种全新的面貌。 且让我们一起来围观这10家不按游戏规则出牌的医药公司,业正是它们这样勇于创新,不走寻常路的公司在推动疾病诊疗方式的变革,带于世界更多的惊喜与欣慰。 1. 吉利德的 Sovald...
2015·中国(重庆)生物医药前沿技术 与产业化发展研讨会
随着“健康中国202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计划的实施,以及国家医改、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一系列举措的大力推进,鼓励生物医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国际化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发展,必将成为“十三五”和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为积极促进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创新和合作交流,推动重庆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和产业...
生物治疗:“春天”里的烦恼
生物治疗的一些成熟技术已经进入临床应用,未来生物治疗大有可为。尤其是生物治疗与常规疗法的联合将是肿瘤治疗的一种趋势。但在繁荣发展的背后,生物治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缺少严格的对照研究支撑、临床应用不够规范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将会影响我国生物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 进入精准医疗时代,生物治疗的作用日渐被人重视。 2011、2012...
风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成立2亿美元生物技术软件基金
上世纪90年代初,当还是一名伊利诺伊州的大学生时,马克·安德森(Marc Anderessen)在一家物理实验室打工,为不熟悉计算机编程的科学家们编写软件。今天,这位风险投资家表示,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广已经催生了一批不再惧怕编程的科学家。然而,当这些科学家想要创立结合两者的企业时,他们想要向其寻求帮助的资深投资者却没有跟上脚步。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投资者并...
安科生物揽入法医基因测序产品领军企业
停牌一周的安科生物今日公告,拟支付现金约4.5亿元收购国家核酸检测法医领域的领军企业——无锡中德美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德美联)100%股权,布局基因测序。公司股票今日复牌。 公告显示,今年7月10日,安科生物与中德美联的股东代表签署《合作意向书》,拟支付现金不超过1.125亿元,收购中德美联25%股权。而就在日前的11月2...
跨界引进互联网“基因” 龙力生物并购两公司
龙力生物今日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现金的方式,购买快云科技、兆荣联合两公司各100%股权,交易价格合计10.15亿元。公司同时将向包括实际控制人在内的多名对象发行股份,配套募资不超过5.095亿元,用于支付现金对价。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引入“互联网”基因,增加数字营销服务和数字内容发行业务。 据重组方案,此次龙力生物将以5.8亿元的价格购买黄小榕、杨锋持有...
谷歌转型成为生物医药公司?
预测中风或心脏病发作,预测患上癌症,这可是一种真正的革命!还在我们为此幻想时,谷歌已在全力以赴。 谷歌究竟是干什么的?-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可不那么容易。因为,这个原先的搜索引擎也已在其它生活领域大显身手:汽车、住宅、以至我们的身体。位于加利福尼亚山景城(Mountain View)谷歌生物学实验室便专项研究这一领域。在那里,研究人员们要把能够预告疾病的技术植入我们的身体。...
75.52亿!银河生物“豪投”生物医药
停牌四个多月的银河生物今日抛出一份拟募资规模高达75.52亿元的重磅定增计划,拟加码生物医药并布局精准医疗领域。加上此前公司斥资5亿元投资南京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与控股股东银河集团共设60亿元生物医药并购基金等一系列动作,银河生物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计划投入生物医药的资金总额超过了百亿级,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销售,公司都在进行多方面的深度布局...
广州生物院发现量子化“线粒体炫”启动体细胞重编程
国际学术杂志《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日前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ransient Activation of Mitoflashes Modulates Nanog at the Early Phase of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线粒体炫”的短暂激活启动体细胞重编程》...
2015中国(重庆)生物医药前沿技术 与产业化发展研讨会
随着“健康中国202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计划的实施,以及国家医改、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一系列举措的大力推进,鼓励生物医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国际化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发展,必将成为“十三五”和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为积极促进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创新和合作交流,推动重庆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中国医药企业发...
【盘点】癌症生物标志物亮点研究速览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一类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改变的生化指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目前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用来评价新药或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个体化医疗正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重视,而生物标志物是实施个体化医疗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
2015中国生物治疗大会: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时代来临
医学界院士与与会专家合影 2015年11月14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 “2015中国生物治疗大会”在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祖泽等嘉宾共同启动2015中国生物治疗大会开幕仪式。来自海内外医学界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及媒体共近20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当天会议开设有院士高峰论坛,以及肿瘤的生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治疗...
博圣生物强势介入基因诊断领域,助力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普及
百千万亿工程-2015年浙江省“守护未来,让爱无缺”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公益活动开幕 2015年11月12日晚,百千万亿工程-2015年浙江省“守护未来,让爱无缺”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公益活动暨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成立16周年晚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盛大拉开帷幕,会议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共同主办。各方与会代表200人齐聚一堂...
俄罗斯科研人员发现躁郁症的生物标记物
据西伯利亚科学网报道,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化学生物学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的生物标记物,这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也被称作躁郁症。据统计,全球有1.5%的居民患有此疾病,患者没有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从10-40岁,高峰期出现在30岁左右。找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生物标记物对临床医生做出...
IMI:生物研究须打破“碎片化”现状
以微生物为研究的“钥匙”,解开地球生物群落的秘密,全球科学家必须打破研究“碎片化”的现状。日前出版的《自然》杂志的评论栏目,刊登了一篇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营养系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赵立平与德国马普研究院布莱梅海洋研究所的尼克尔·杜比利艾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太平洋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玛格丽特·麦克福尔-盖恩教授合作的文章。三位科学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