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5463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traits are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by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2017-01-06

 一项新的研究正开始揭示免疫反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该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免疫相关性状可能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以下是文献原文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

Nature communications:获得性免疫取决于基因,先天性免疫取决于环境

2017-01-06

  一项新的研究正开始揭示免疫反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该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免疫相关性状可能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   “我们的研究通过确定人类免疫性状的遗传和环境作用机制从另一个侧面对精准医疗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助力。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我们对暴露于相同微生物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家庭成员进行了平行研究。”该研究对应论文的主要作者,伦敦国王...

【Nature综述】人群筛选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拒绝”胃癌传染

2017-01-06

幽门螺旋杆菌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万分重要的病原体,与多种人类慢性或恶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在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疾病中,尤其以人类世界的第三大癌症杀手--胃癌出众,而由于共餐等因素,幽门螺旋杆菌在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人群中存在着极高的携带比率,使中国人群面临着相比更高的胃癌风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消化道溃疡可以对胃癌等一些列消化道癌症起到预防作用,这篇最新上线的Nature综述便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百迈客云“大家讲坛”2017强势启动 北大教授罗静初首次公司开讲

2017-01-06

腊八恰逢小寒,雾霾难敌情怀。2017年1月5号下午,百迈客云“大家讲坛”的第一位嘉宾,我国生物信息领域的资深专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静初教授冒着重度雾霾莅临百迈客公司,与年轻的生物信息工作者们畅谈生物信息发展的历史、当下和未来。 罗静初教授是年轻人口中的生信“大牛”,是我国生信领域的元老级人物。步入古稀之年的罗教授再三强调,这是他第一次来公司作报告,对此,百迈客全体员工表示荣幸...

肿瘤之殇,当靶向治疗遭遇耐药难题……

2017-01-06

在生物医学界,分子靶向治疗因精确的定位而被称为 “生物导弹”,一些靶向药物也逐渐应用于临床,然而,在靶向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些患者出现了对治疗并不敏感,即产生了耐药性,致使治疗结果不大理想。“生物导弹”面对这些肿瘤为何成了“哑炮”?有时候明明都瞄准了靶点,“生物导弹”却不起作用,当靶向治疗遭遇耐药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肿瘤耐药性进行充分了...

2016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2017-01-06

美国 脑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呱呱坠地”;基因编辑技术风生水起;3D打印可按需定制人造器官。 在脑科学方面,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弗兰德斯神经电子学研究所共同发表了迄今最大的脑皮层神经元连接网络研究报告。艾伦脑科学研究所不仅绘出了迄今最完整的数字版人脑结构图谱,还公布了最大规模小鼠视觉皮层数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开发出一种新的神经成像...

Grail10亿美金!是什么让这家刚满两岁的公司如此快速升至全球一线科技企业?

2017-01-06

  专注于通过血液检测进行癌症早期筛查的旧金山初创公司Grail美西时间1月5日下午宣布,该公司计划二轮融资募集10亿美元风险资本。这一高昂的融资量已经将这家生物技术创业公司推向了诸如Uber,Facebook和AirBnb等一线科技公司行列。   同时,Grail宣布其将进一步脱离母公司Illumina的掌控。价值24亿美元的测序巨头Illumina目前持有着Grail 20%的股权。 ...

胎儿是否有遗传病 孕6周抽血就能查

2017-01-06

美国最新一期《临床化学》杂志刊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慧君团队的研究成果:通过抽取孕妇血液即可检测出胎儿遗传自父母的多种单基因变异,有些变异甚至可提前到孕6周测出。赵慧君教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检测方法不但更安全,操作也大大简化,几乎一般有分子分析经验的医院病理室都可开展,抽血一到两周后即可取得检测结果。 目前,大约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携带基因变异。赵慧君团队曾开发...

【重磅】49.1TB、2.8亿条!中国人口与健康科学大数据首次对社会公布

2017-01-06

据新华社消息,1月4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在国家人口与健康科技资源发布会上,首次向社会发布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大数据资源。本次发布的大数据数据量高达49.1TB、2.8亿条,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公共卫生、中医药学、药学、人口与生殖健康七大类。 数据共享平台承担了健康数据建设重任 本次数据发布会有40余名院士、权威专家以及国家科技部和卫生计生委...

重磅:药明康德分拆上市坐实!市值或成医药第一股

2017-01-06

2015年底,这家海外知名的医药研发平台公司完成纽交所私有化退市,市值33亿美元,从2015年8月初次宣布私有化至私有化完成,药明康德仅花了四个月不到的时间。 如今仅过去一年, 2017年1月4日,旗下子公司药明生物正式公布赴港上市申请说明书。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药明生物赴港上市的估值将在15亿美元左右,而在此次的申请书中,具体的募资金额尚未透露,但有...

《Science》评选出2016年度最有趣科学故事Top10

2017-01-06

植物居然会赌博?在外星世界的云层里有漂浮的生物?由于气候变暖,冰封在格陵兰冰盖下的冷战时期美军秘密军事基地即将问世?《Science》最近评选出了2016年度我们最喜爱的十个科学故事,这些科学故事可能并不是科学前沿也不是什么重大突破,但它非常有趣,使读者和社会大众产生共鸣,启发我们的好奇心去阅读。不管怎样,现在让我们简单重温一下这10个有趣的故事。 Top10:“不死基因”会在死...

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将达到117亿美元

2017-01-06

据有效数据统计,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约45亿美元,预计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将达到117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基因检测行业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大跨步”。经多方机构预测分析,我国基因测序服务市场规模未来将超过1000亿元大关,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基因测序大国。 一、基因测序市场总览 据BCC Research预测。20...

打造个体化癌症疫苗新锐公司完成近5亿B轮融资

2017-01-06

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肿瘤免疫疗法公司Neon Therapeutics宣布,已经完成了一项7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该公司正在开发基于新抗原的治疗性疫苗和T细胞疗法来攻克癌症。此次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正在进行的1b期临床试验,推进主导候选在研新药NEO-PV-01,这是一个完全个体化的新抗原疫苗。 这次B轮融资由Partner Fund Management领投。现有投资机构Third R...

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招聘启示

2017-01-06

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是依托厦门大学医学院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病医院建立的科研机构。研究院将充分利用其在科研与临床上的优势与资源,通过无菌动物与菌群移植技术、DNA测序测定肠道菌群的种类组成的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子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系列手段,开展菌群数据库、供体粪菌库、标本库与随访数据库、疾病动物模型、分子诊断平台和个体化微生态治疗体系的建设;开展人类重大疾...

科学评价不应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专访陈列平

2017-01-06

编者按: 2016年12月,由复旦大学和中植集团共同设立的“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发给了James Allison和Tasuku Honjo,二人因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里的贡献而获奖。而在这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人科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列平意外落选,令人遗憾。多位知名华人学者第一时间联系“知识分子”,对该奖表示质疑。根据复旦-中植科学奖评奖秘书处此后的回应,此次奖项评审“由国际专家委员会依...

无创产前检测要火?美国顶尖的5大基因检测公司正式联盟!

2017-01-06

华盛顿时间1月4日,Counsyl,Illuminansyl,Progenity,Natera和Laboratory corporation of America’s speciality lab Intergrated Genetics五家领先基因检测公司共同宣布成立产前筛查联盟(CAPS)。据透露,CAPS将共同努力促进公众联盟,旨在通过基于cfDNA的无创产前检测(...

2016:关于基因治疗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2017-01-05

对于一些幸运的病人来说,2016年可以称得上是基因治疗逐渐兑现承诺的一年。长久以来,基于基因敢于的基因治疗技术都以其在根本上治愈很多疑难杂症的强大能力不断给予着学术和临床领域以无限希望,2016年,基因治疗技术取得了几项不容忽视的重大进展并在几个领域初步实现了商业化。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基因治疗却在慢慢引领着一场最具革命性的全球医疗变化。 “通过各种手段修复缺陷基因,以实现减缓或者治愈疾...

大洗牌来了!国家版“两票制”或在本月公布

2017-01-05

2016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1次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强调推行药品流通“两票制改革”,净化药品流通,解决突出问题。 这一高规格讲话和定调,几乎预示了“两票制”在2017年...

科学证实一新器官“藏”在消化系统内

2017-01-05

新年伊始,你将接受关于身体器官构成的一个新消息。爱尔兰研究人员新近认定,人体消化系统内“隐藏”有新器官——肠系膜。 一般情况下,器官被认为拥有独立的结构组成和独特的生命机能,如心脏是一个负责供血的由肌肉构成的器官。肠系膜是将肠管悬吊、固定于后腹壁的腹膜,此前研究认为肠系膜是由分散部分组成的不完整结构。从达芬奇第一次在文艺复兴时期描述肠系膜的存在以来,肠系膜一直被忽略为一种并不重要的人体“附件...

科学家首次发现让寨卡病毒致命的关键蛋白

2017-01-05

当寨卡病毒横空出世时科学家们对其知之甚少,在过去一年里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来阐明寨卡病毒为何会引发一系列危险的健康问题,包括新生儿缺陷等,比如小头畸型和神经性问题(格-巴二氏综合征等),但研究者们并不知道寨卡病毒哪种蛋白会让其变得具有杀伤性,当然他们也不清楚这些蛋白质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