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 | 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驱动动脉粥样硬化新机制,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 导读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进一步支持了ImP机制的普适性。 |
10月27日,一项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的创新研究揭示:肠道微生物产生的咪唑丙酸(ImP)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驱动因素,还可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ImP通过免疫-代谢轴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并验证了靶向抑制剂的临床转化潜力,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人类与小鼠研究揭示:肠道菌群代谢物咪唑丙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驱动因子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的隐秘推手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传统风险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压)的管理虽降低了部分发病率,但仍有大量患者因残余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近年研究提示,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参与疾病进程,但咪唑丙酸(ImP)的作用此前未被明确。值得注意的是,ImP是肠道细菌分解组氨酸的产物,此前已被发现与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最新研究则将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关联,揭示了“肠道-血管轴”的新机制。
核心发现:咪唑丙酸(ImP)的双重角色与机制解析
1. Im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联
-
临床证据:在PESA(400人)和IGT(1,844人)队列中,血浆ImP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且独立于传统风险因子。PET成像显示,ImP升高与代谢活跃性斑块呈正相关。
-
动物实验:在小鼠模型中,即使给予正常饮食,外源性ImP仍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且不依赖血脂变化。病理分析显示,ImP通过促进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因子分泌及斑块坏死核心扩大加剧病变。
2. 免疫-代谢轴:ImP–I1R–mTORC1通路
-
受体激活:ImP通过结合髓系细胞表面的咪唑啉-1受体(I1R),激活下游mTORC1信号通路,驱动促炎表型。
-
基因干预验证:敲除髓系细胞I1R或mTORC1组分Raptor的小鼠对ImP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性。药物抑制I1R可显著减少斑块复杂度、改善免疫微环境。
-
机制创新:与已知代谢物TMAO不同,ImP的作用聚焦于免疫激活而非胆固醇代谢,为“肠道-血管轴”提供了新视角。
临床转化与未来展望
1. 生物标志物潜力
ImP检测可通过简单血液分析实现,成本远低于传统影像学。研究建议将ImP纳入心血管风险评估模型,尤其在代谢活跃性斑块筛查中具有优势。此外,ImP水平与特定菌群丰度相关,且地中海饮食可降低其浓度,提示饮食干预可能调节风险。
2. 靶向治疗新策略
I1R抑制剂AGN192403:在动物模型中,该药物可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且不影响胆固醇水平。其选择性抑制mTORC1的特性减少了代谢副作用风险。与现有降脂药(如他汀)联用,可能实现“炎症-脂质”双通路干预。他汀类药物虽为主流降脂手段,但中国人群对其耐受性较差,ImP靶向治疗可弥补这一局限。
ImP的发现为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靶向肠道菌群-宿主互作可能为精准医疗提供突破口,但需警惕饮食与菌群复杂性的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进一步支持了ImP机制的普适性。(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440-3
【关于投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发布的文章旨在介绍前沿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使用;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责任声明:本稿件如有错误之处,敬请联系转化医学网客服进行修改事宜!
微信号:zhuanhuayixue
腾讯登录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