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湘雅研究人员发布EBV相关恶性肿瘤治疗新方
EB病毒(EBV)是第一个发现的人类肿瘤病毒,与淋巴和上皮来源的各种恶性肿瘤有关,包括鼻咽癌(NPC)。EBV 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已被明确定义为一种有效的致癌蛋白,与 NPC 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肛门虫被认为是转移的生理屏障,避免肛门虫是转移的主要标志。然而,LMP1在鼻咽癌的抗性抵抗和转移中的作用尚未完全确定。
治疗新策略!研究发现肿瘤“杀手”纳米“特洛伊木
肝内胆管癌(ICC)具有致密的纤维化微环境和高度恶性的特点,与化疗耐药和预后非常差有关。尽管circRNA已成为癌症生物学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但它们在ICC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川大华西:基于mRNA-LNP疫苗接种的免疫疗
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是肿瘤反应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免疫疗法的抗肿瘤效率。
中山大学/苏州大学:NLRP6通过促进p85α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证据,破坏NLRP6与p85α的相互作用以抑制PI3K/AKT通路可能是一种对抗肿瘤的有效治疗策略。
CTM重要进展!华东理工大学三策联用实现对肿瘤
精准调控癌细胞中的部分关键蛋白分子表达,是治疗癌症和发现其相关分子机制的重要策略之一,但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技术在调控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其靶向的准确性和可控性仍有待提高, 本研究巧妙设计和联合利用了纳米双抗、蓝光调控蛋白降解和癌细胞内基因靶向编辑3策略,实现了对癌细胞命运的精准靶向调控,为研发新型抗实体肿瘤生物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Adv. Sci.】上海交大联合国外团队发文
尽管MAPK/MEK/ERK通路在结直肠癌(CRC)中普遍被激活,但MEK/ERK抑制剂在临床上显示出有限的效率。作为MAPK的下游靶标,ELK4被认为主要通过与SRF形成复合物起作用。ELK4是否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尚不清楚,转录调控机制尚未得到系统分析。
以“毒”抗“癌”新进展!中山大学徐瑞华等团队揭
EB病毒(EBV)相关胃癌(GC)表现出有趣的免疫治疗反应。然而,EBV压印肿瘤免疫和治疗反应的细胞基础仍不明确。
最新进展!北京协和医学院团队发文:打破癌细胞的
肿瘤微环境(TME)的免疫分型对于提高免疫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然而,表征TME的策略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Nature子刊】广东药科大学李雄团队发现磷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olo样激酶1(PLK1)已经报道通过诱导底物磷酸化在细胞有丝分裂、DNA复制和DNA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它在表观遗传调节中的作用,尤其是DNA甲基化调控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新型抑制剂!发挥“一石二鸟”效应!可克服化疗耐
替莫唑胺(TMZ)是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的标准治疗药物。然而,TMZ由于GBM细胞的化疗耐药而具有中等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尚不明确。
溶瘤病毒抗癌症,用“魔法”打败“魔法”!国内研
随着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病毒已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治疗工具。事实上,许多具有选择性和有效性的溶瘤病毒已被用于癌症治疗。人类肠道病毒是产生溶瘤病毒的最方便的来源之一,但某些肠道病毒的高血清阳性率限制了其应用,迫切需要开发更多的溶瘤肠病毒。
献礼国庆!张岱/周瑞/施一公等团队合作取得新进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标志是老年斑(senile plaque),它含有β-amyloid肽(Aβ)。神经节苷脂GM1是最常见的脑神经节苷脂。然而,GM1调控Aβ加工的机制尚不清楚。
“低”成本“高”疗效!中国学者发现晚期肝细胞癌
大多数肝细胞癌(HCC)病例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目前,对于晚期HCC伴肝外转移(EHM)的治疗方法很少。
国内学者最新研究揪出“癌王”转移“元凶”并揭示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肿瘤,与不良预后相关。PDAC的治疗策略大多无效,主要原因是诊断延迟和系统治疗效果有限。S100A2与多种肿瘤的增殖、迁移和分化相关;但其对PDAC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仍有待探索。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