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475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Circulation】近6万新冠患者研究表明57%心肌炎患者没有急性肺损伤
急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罕见的心血管并发症,近日,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的研究对欧美23 家医院5.6 万余住院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每1000人中明确/很可能为2.4人。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817 心肌炎 0...
中南大学研究证实肝癌病理分型与体液免疫缺陷有关!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教授容鹏飞、王维团队在Radiology发表题为“CT Radiomics to Predict Macrotrabecular-Massive Subtype and Immune Statu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原创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CT放射组学模型准确预测肝癌病理分型(即富粗梁型肝癌亚型),并证实肝癌病理分型也与体...
覆盖所有毒株的新冠疫苗来了?斯坦福大学研发,比 mRNA 强百倍
最近,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基于铁蛋白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可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产生强效、持久、广谱的中和抗体。实验结果显示,新疫苗所能引起的抗体反应,要比现有的mRNA疫苗强100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涵盖所有已知的变种。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12.25.521784v1#page ...
癌症疗法新希望!最新研究发现“细胞信使”改善癌症治疗,提高癌症存活率
近日,据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员发表在《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上的一项新研究表示:被称为细胞外囊泡的纳米级膜泡激活了小鼠的免疫系统,似乎使其肿瘤对一种称为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药物敏感。 https://doi.org/10.1158/2326-6066.CIR-22-0540 ...
CTC检测在结直肠癌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
CTC检测在结直肠癌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液体活检标志物在肿瘤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越来越接受和认可CTCs检测的应用价值,包括预后预测、复发转移监测、疗效评估、辅助诊断及高危筛查等多方面应用。本文分享3篇基于CTCBIOPSY系统检测的CTCs在结直肠癌中的疾病动态监测临床应用。 文献一:ROS/PI3K/Akt and Wnt/β-catenin signalings a...
熬夜导致新冠重症风险高6倍!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表明“阳了”熬夜等于熬命
近日,挪威卑尔根大学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在《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期刊的研究显示,经常熬夜、上夜班,虽然不会增加感染新冠的风险,但重症风险显著提高。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7420528.2022.2148182 熬夜降低免疫力 01 ...
国产新冠药登顶国际期刊:研究发现国产VV116疗效不差于Paxlovid且更安全
2022年12月28日,上海瑞金医院赵任教授、上海仁济医院皋源教授和上海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合作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发表题为“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轻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在至持续临...
美国宣布猴痘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疫苗准备好了吗?
8月4日,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宣布猴痘疫情为该国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美国已累计报告猴痘病例7100例,成为全球确诊猴痘病例最多的国家。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伊利诺伊州已相继宣布进入疫情紧急状态。 在全世界范围内,猴痘疫情也愈演愈烈:今年5月以来,已有近80个国家报告了约2.68万例猴痘病例。截止7月底,全球猴痘死亡病例已...
海军大同济研究:运动延缓血管老化,“信使女神”鸢尾素或成血管合并症靶点
FNDC5/鸢尾素 01 纤连蛋白 III 型结构域蛋白5 (fibronectin type-III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 是一种骨骼肌富含的蛋白,其表达由转录因子 PPAR-γ coactivator-1-α (PGC1-α) 驱动,它在体育锻炼期间对白色脂肪组织产生产热作用。这种代谢活性分子...
【Science子刊】蛋白质组学分析——延缓成纤维细胞诱发的耐药性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对癌症的生长,存活和对治疗的反应具有显着影响。肿瘤环境中与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F)通常与肿瘤进展和对治疗的抵抗力有关,尽管也一些研究表明这些成纤维细胞也可能使癌细胞对治疗敏感。 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中,莫菲特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阐明了这些相互矛盾的研究,并证明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F)可以根据肿瘤细胞的类型和用于...
【Circulation】预防心脏“罢工":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体能活动
近日,根据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进行 150至300分钟的适度体力活动,或75至150分钟的剧烈活动,将有助于减少60%以上的心力衰竭(HF)风险。此结果数据已排除了临床、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干扰。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epdf/10.1161/CIRCULATIONAHA.1...
【ACS NANO】纳米与光学的“温柔”组合:实现精准、可量化药物递送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BAR-ILA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克服了上述两个挑战——通过对纳米技术和光学技术的结合,研究者们制造出了一种纳米钻石颗粒;这种纳米钻石颗粒十分微小,它们可以穿透皮肤来递送药物。此外,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的、基于激光的光学方法;该方法可以对穿透到皮肤各个层级的纳米钻石颗粒进行量化,并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确定它们在身体组织中的位置和浓度;从而消除...
多看手机也会助长皱纹?慢性蓝光加速衰老,损害能量代谢及神经递质水平
以高能短波光(high-energy short-wave light)为特征的蓝光(BL),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已日益普遍——人工照明、各类电子设备屏幕等均会释放蓝光;也引发人们担忧这些蓝光是否会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L有可能损害人眼,引发青光眼、视网膜变性及年龄相关性黄斑病;然而,人们对其背后的损伤机制知之甚少。但BL的危害可能远远不止于此...
【Science子刊】为什么“社会人”更不具有攻击性?社会经验协助神经元告诉我们何时停止战斗
降级(de-escalation)——或者说,决定何时停止战斗——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行为:因为这种能力将使得动物能够衡量与对手对峙的成本和收益,进而来调整它们的攻击性。即,在某一时刻,继续战斗(fighting)变得不再值得。然而,感知何时降级攻击性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人们至今都未发现明显的触发因素:例如,饱腹感将触发动物停止进食。 9月7日,来自美国索尔克生...
【新品】污水样本核酸提取试剂盒及自动化解决方案
环境样本中微生物检测是疫情监控的重要手段,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检测方案》等5个文件,明确指出各地根据需要增加监测点,以动态了解环境样本阳性率和病毒量变化,跟踪污水阳性样本的病毒基因序列变化。 污水样本量大,样本中新冠病毒含量低,污水成分复杂且抑制剂含量高等特点是污水样本中新冠检测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海狸推出污水样本核...
【Nature】首次揭示溶酶体修复的核心机制,理解衰老更近一步
9月7日,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的谭小军博士与衰老研究所所长Toren Finkel博士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 phosphoinositide signalling pathway mediates rapid lysosomal repair ” 的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论文。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描述了一种溶酶体修复的核心途径:PITT途...
全国首个!中山六院牵头制定胃癌微创手术并发症防治共识!
胃癌微创手术并发症防治共识 01 9月8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牵头组织撰写并制定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相关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下简称“共识”)在广州发布。 该共识聚焦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并发症,由中山六院牵头,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
【Science】超越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设计创造新的蛋白质
在这些新研究中,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学家表示,利用机器学习,人们可以比以往更精准、更快速地创造蛋白质分子。研究者希望这一进展将能促进相关新疫苗、新治疗策略、碳捕获工具和可持续生物材料的研发。 该研究资深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David Baker表示:“蛋白质是生物学的基础。然而目前,我们在每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发现的所有蛋白质,远远未到其可能性...
【柳叶刀子刊】复旦类脑研究院和华山医院团队:全新模型精准预测个体未来5-10年痴呆症发病风险
9月23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于《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 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痴呆风险预测模型(名为UKB-DRP);该模型可对全因痴呆及其主要亚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进行前瞻性预测——能够对个体在未来五...
【Cell】颠覆经典认知!中法科学家在细菌中实现人工合成细胞器
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我不能创造的东西,我就不了解。” 现在,合成生物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编码细菌的DNA,在细菌体内合成细胞器,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生成原理。 2022年9月29日,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郭昊天博士和Ariel B. Lindner 教授等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研究论文...